病症采用调整中下焦而从下施治的方法在临床上的位置分析
摘要:《素问·五常政大论》曾经提到论文网“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所谓“上病下取”即上焦及上部头面的病症采用调整中下焦而从下施治的方法,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这种治法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上病下取” 病症 施治
兹就临床所得,简介如下:
1 通腑解毒治右眼凝脂翳兼黄液上冲[例1]张某,男,25岁,初诊于2002年7月20日。患者3d前右眼不慎被树枝擦伤后,右眼视物模糊,畏光流泪,疼痛,纳少兼口苦,便秘。检查:胞脸红肿,白睛混赤,黑睛中央有圆形之陷翳,浮嫩污秽,风轮内下缘有黄液,苔焦黄,脉弦有力。中医诊断:右眼凝脂翳兼黄液上冲。证属热毒上冲,治拟通腑解毒。处方:生大黄30 g,生地黄12 g,桑白皮10 g,蒲公英30g,金银花30 g,枳壳10 g,防风3 g,前胡3 g,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服6剂后右眼黄液消退,口苦消失,大便通畅,圆形陷翳有所平复,浮嫩污秽已减,苔淡黄,脉弦。守前方续服半个月后,患者复诊黑睛留有斑翳而告愈。按:阳明邪热上攻于目,故目红肿痛,黄液灌目,陷翳诸症并发,邪热内陷肠腑则燥屎内结而出现便秘,苔黄腻,脉沉实。辨证属阳明腑实,热毒上攻,治当上病下取,“釜底抽薪”之法。故重用生大黄泻火通腑;蒲公英、金银花、生地黄清热解毒;防风、前胡、桑白皮、甘草祛风宣肺,使腑通热清毒解,诸症皆除。
2 温肾潜阳治耳聋[例2]陈某,男,55岁,初诊于2003年1月20日。患者罹患耳聋4 a余,多方求治,收效甚微。症见双侧耳聋,时轻时重,伴见腰酸乏力,下肢不温,小便清长,两颧潮红,舌红少苔,脉沉细。证脉合参,属肾精不足,帮写毕业论文命门火衰,虚阳上越所致。治宜温暖命门,以益肾精,摄纳浮阳,以通耳窍。拟方:熟地黄30g,五味子9 g,肉桂6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磁石20 g,路路通10 g,丝瓜络15 g,石菖蒲15 g。服药10剂,诸症大减,又进10剂,听觉正常。按:本例属命门火衰,肾精亏损,浮阳上越所致,治遵“上病下取”之法。五味子、肉桂温命门,补肾精引火归原为主药;佐以龙骨、牡蛎、磁石平肝潜阳,以摄纳飞越之阳。药症合拍,功效显著。
3 通腑利咽治风热乳蛾[例3]汪某,女,10岁,初诊于2003年2月2日。患者自诉畏冷,发热,咽喉疼痛,吞咽困难2 d,伴头身疼痛,口干喜饮,胃纳欠佳,便秘,溺赤。体查:体温39.2℃,双侧扁桃体肿大,有中等量脓性分泌物,舌红苔黄,脉弦数。此为肺胃实热,火毒上攻所致,急投通泻利咽,清热解毒治之。处方:生大黄10 g,柴胡6 g,黄芩10 g,金银花10 g,栀子10 g,板蓝根12g,夏枯草10 g,蒲公英15 g,射干10 g。水煎分2次服,药后解稀便3次,热退,咽痛大减。药中病所,上方去大黄,续服2剂后,脉静身凉,诸症悉平。按:本例为肺胃积热,上蒸咽喉,复感风邪,病在上焦。考虑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取“上病下取”之法,用生大黄通腑泄下,则肺胃积热可除。咽为肺胃之门户,故又佐以柴胡、黄芩、金银花、栀子、板蓝根、射干等清肺胃之热而解热毒,咽痛诸症可解。
4 滋阴壮水治虚火鼻衄[例4]肖某,女,50岁,初诊于2002年12月30日。患者症见鼻内肌膜干红,衄血量少,时衄时止,口咽干燥,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肾阴亏损,虚阳上越所致。治宜滋阴壮水,引火归原,清热止衄。拟方:熟地黄30 g,龟板6 g,旱莲草20 g,肉桂3 g,侧柏叶10 g,白茅根10 g,生地黄10 g。连服6剂后,鼻内干燥转润,衄血消失,诸症尽除。按:《景岳全书·衄血治》方:“衄血虽多由火,而惟于阴虚者尤多,正以劳损伤阴,则水不制火。”本例乃属肾阴不足,水不制火所致,用熟地黄、龟板、旱莲草为补肾滋阴以制水为主药;佐肉佳引火归原,乃“上病下取”之法;又加侧柏叶、生地黄、白茅根取其清热止血之功。
5 体 会“上病下取”是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病求本的反映,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依据人体内外上下之间,通过经络的联络贯通,脏腑官窍的表里配属关系,及气机升降的互相影响而制定的一种治则。临床上用于上盛下虚及实火上攻而致头面部疾病。此类疾病,五官科尤其多见,如运用适当,硕士论文帮写辨证准确,确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上病下取”还适用于外用药物,如鼻衄,李时珍曾用大蒜捣泥敷足心治鼻衄;赤眼,用黄芩、黄连、黄柏末水调敷足心;喉病,凡属虚火上亢的喉痛、喉痹、喉疮,均可用生草乌、生南星末敷足心作为辅佐治疗等也能收到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