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论文栏目提供最新特殊教育论文格式、特殊教育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有关“全纳教育”的元型的解读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458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1205190821167855 论文字数:9833 所属栏目:特殊教育论文
论文地区: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论文格式范文有关“全纳教育”的元型的解读
  
  摘要:在普通学校采用随班就读的方式,帮助残疾儿童学习的改革存在两种几乎无法兼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随班就读是很有成效的,值得加以大力推动,深化改革。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班就读的条件尚不具备,存在随班就混的情况,需要得到纠正。本文采用全纳性教育的理论与来自8个实验学校的案例,对学校在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进行描述性分析,借此讨论、评述构建全纳教育、全纳学校、全纳课堂的教学改革的可行性以及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帮写博士论文 http://www.51lunwen.org/doctor_degree.html
  
  关键词: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全纳教育,全纳学校
  
  随班就读的教学改革存在令人担忧的情况,一方面不少学校和学区的报告显示随班就读在当地教育部门的重视下取得可喜的成绩;另一方面,也不断的听到或看到,随班就读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生“随班就坐”或“随班就混”的情况时有所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降低随意性的随班就读需要有力的科研证据,把科研、实践和决策的三角关系联系起来,是制止随班就读的教学改革出现原地踏步或者事业滑坡的重中之重的工作。
  
  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受到国家政策与当地政府的支持影响甚大,在既有的国家政策推动全民的义务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在普通学校里普及特殊教育的随班就读试验的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本文尝试把全纳教育的理论与对随班就读教学改革所拟定的前题,取材来自全国随班就读经验交流会所提交的学校实践报告,进行描述性分析,以便形成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提供给有心研究的人士加以验证,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随班就读的教学改革的实验水平和教学改革的成效。
  
  本文采用“全纳学校”一词代表开展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学校,采用“全纳教育”代表在教育体制的创新上,以实现公正的教育机会为目的的教育改革,通常包括一个以上的学校的协作或一个教育体制。主要采用的案例为六所小学,一所中学和一所特殊学校的报告。
  
  一、随班就读的教学改革与全纳教育
  
  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主的国际教育文化机构在20世纪90年代对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调查和评价多次公布了不容乐观的报告。这些报告主要体现在教育无能的现象。教育无能的现象又主要表现在教育体制对部分人群受教育的限制,导致在发展中国家还存在被学校拒绝入学的学生,学校教育的无能随处可见,教育工作者毫不惭愧宣称自己无能,教不好学生,学校也直接承认有学校不能教育的学生。无能的特殊学校教育在于经过长期的学校教育,学生从特殊学校毕业后不能融入社会,不能独立生活,不能就业。而且这种教育是每生年均经费是普通学校每生经费的50倍的代价换来的(世界银行报告2000年)。普通学校的教育无能现象更是令人随处可见,教师的培训未能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教学理念滞后学习的需要,教学方法还是多读、多练、多写、多补习,因此而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退学、留级、辍学问题严重等等情况。为了改变教育无能的现象,国际社会发起了全民教育运动,全民教育运动带动了特殊教育的全纳性教育时代的来临(哈尔滨宣言,1993;萨拉曼卡宣言,1994)。教育的公正、质量与效益成为教育研究的主题。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在普通学校开展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教育试验与教学改革,正是一种改变学校办学思想,改变教师教学观念,改变学生学习困难的情况的改革,这是扩大教育体制的灵活性,提高学校接受学生的广度,创造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的体验。这个实验,经过总结,在1994年召开的全国随班就读会议明确指出:“在我国大面积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是可信、可行的,有着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并进一步在“关于开展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试行办法”的文件中对随班就读试验的有效性进行总结,并得出随班就读在教育发展中的六项有效指标。随班就读的教学改革可以是:
  
  1•对残疾儿童少年进行义务教育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2•有利于残疾儿童就近入学;
  
  3•有利于提高残疾儿童的入学率;
  
  4•有利于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的相互理解与相互帮助;
  
  5•促进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有机结合,共同提高。
  
  除此之外,随班就读的试验在教育的进程中已经改变办学的形式与教育的格局,使得我国的特殊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以一定数量的残疾儿童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的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儿童教育的格局”。改变了我国过去特殊教育以特殊学校为主的单一办学形式”(国家教委,1994)。简言之,随班就读的教学改革符合目前对教育公正、质量与效益的关注,但是这场改革更多的还只是不受重视的特殊教育领域的实验,尽管随班就读教学改革已经普及到全国的30个省市(西藏除外)。
  
  “随班就读”顾名思义是把残疾儿童安置在普通学校的班级里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安置措施。“随班就读”的用词通俗易懂,有利于教育实验在全国的推动。随着教育与教学改革的深入,“随班就读”的实验已经涉及教育体制的创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人性化,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的多样化等等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为了扩大随班就读的理论与实验的空间,我曾经以“教育一体化”“一体化教育”的用词来代表随班就读的教改过程。到了1997年在上海召开全国一体化教育国际研讨会后,我在总结当时的全国教学改革实验时提出“目前在中国也有了很成功的一体化教育的试验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师培训方法。改变教育界无能、无助、无力的状态是全国教师、家长、儿童的愿望。”为了深化本土的教育改革也为了便于进一步和国际同行交流,提出用“全纳性教育”来代表以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为初衷,以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为过程,进而在我国教育体制创新、教育转型以及学校教育的效能上面作出贡献(陈云英,1997A)。
  
  “我国可以把全纳性教育的理论转化为三个层次的发展模式来进行试验:全纳性教育是一个有能力的教育网络,全纳性学校是有能力办学的学校,而全纳性课堂就是有能力教学的教师的课堂。”如果说随班就读、一体化教育、全纳性教育代表我对于“随班就读”教学改革的三个发展阶段,本文用“元型”的用词代表“初始状态”。关于随班就读、一体化教育以及全纳性教育可以参考《随班就读的课堂教学》一书(陈云英,1996B)。
  
  二、全纳教育体系的元型
  
  我对全纳性教育的思考在“以乡村文教办或区教委为单位,在本区管辖之内办学,开展多种办学形式,形成双向互动网络。区内儿童无论其残疾与否,不论学习能力高低,都可以全额收入教育系统受教育,并对课程加以研究,对教材、教法进行改进;区内教师相互合作、校与校之间协作;采取医疗、教育、福利与服务设施对全民开放等措施以实现全纳性教育”(陈云英,1997A)。这是一种超越传统教育体系的新型教育体制,在这个体系里教育为人民服务,不仅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了地方人民的发展,可以做一切教育能够为社区的繁荣与满足人民愿望的服务。校长和教师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不是孤立的个人,学校也不是孤立的办学机构,育人和办学都应该以自身发挥最大社会效益的原则为追求目标。
  
  湖南省桃江县特殊教育学校以特殊学校的资源为中心构建了全纳教育的元型。他们的办学思路是“以县特校本部为龙头,以乡镇分校为基地,构建县域特校网络”,其目的在“办好随班就读乡级示范基地校6所,村级点校78所,随班就读班级187个,基本形成了以县特校为龙头,以乡基地校为骨干,以村点校为基础的残疾少儿随班就读新格局。”这种“面向每一位残疾少年儿童,关爱每一位残疾少年儿童”的教育网络具有全纳教育的教育人权思想。从这个办教育的思路进一步研究、完善和推广,以致为每一个儿童体验成功的学习经验而办教育,便是全纳教育理想的实现。
  
  特殊学校作为一组学校的龙头来试验的全纳教育体系对特殊学校的建设提出了哪些要求?没有特殊学校的地方如何实现全纳教育?还存在别的模式的全纳教育吗?
  
  一是加强理论研究与指导,开展“以研促教”活动,研究《三类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管理与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对策研究》的课题。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年组织开展“说课、授课、评课”活动。学生心理探究,研究学生的特点和爱好,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个别辅导,加强学生特长培养指导。
  
  二是发挥师资优势,启动“送教上门”工程,加强课外辅导。一方面,做好已入学残儿的家访与上门辅导工作,每一个巡回指导教师每周送教上门不少于一次,每次都必须有明确的任务和辅导计划,作好详细的辅导记录,力求收到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对那些确因行动困难,无法来校就读的残疾儿童,千方百计做通家长的工作,消除家长的疑虑,把他们的孩子编入特教班,作为在籍学生,由巡回指导教师送教上门,服务到家,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个由特殊学校的辐射而发展出来的全纳教育体现了特殊学校在随班就读教学改革实验渐趋成熟时,找到办学思路的创新和学校教育功能的转型。也就是说不只是普通学校改革,特殊学校也改革了。特殊学校的转型问题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除了桃江县特殊教育学校所提出的模式,前几年和几位特殊学校校长做研究时,形成的以下两个模式,从图一和图二的结构表述可以看出,特殊学校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中为了适应大量残疾儿童受教育的需要,在大量的学生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实验之后,特殊学校变得多种办学形式,教育涵盖内容更为广泛,不但重视自身学校的规范管理,关心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关心对随班就读的辐射和巡回指导作用以及对当地教育的贡献。这些转变主要体现在与不同的部门、学校的协作上,特殊学校的转型问题需要另一篇论文才能详尽的讨论。
  
  全纳教育需要什么支持?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