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对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进行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确定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而后,对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发展概况、研学旅行资源概况、研学旅行课程概况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不断的发展和壮大,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正常需求。国家提倡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也提倡教育与旅游的结合。研学旅行就是教育与旅游的完美结合,是一种特别的教育方式和旅游方式。研学旅行具有教育性、实践性、公益性、安全性。国家从 2013 年起颁布了一系列研学旅行政策,来促进研学旅行的发展。直至 2016年教育部等 11 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全国各地区相继开展了研学旅行活动。
为了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海南省教育厅等 12 部门也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该文件的发布成为了海南省研学旅行发展的新起点,省内各地掀起了研学旅行的浪潮。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后面统一简称“槟榔谷景区”)是我国首家民族文化 5A 级旅游景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于 2018 年被评为海南省第一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在倡导开展研学旅行的大背景下,槟榔谷景区自 2018 年 6 月起开始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1.1.2 研究意义
本文以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为研究对象,结合多种研究方法,为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发展提供一些有实践意义的建议和对策,本研究有利于以非遗为主要代表的黎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可以为全国其他地区非遗研学旅行提供参考,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及综合素养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还可以为其他类似景区研学旅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借鉴。本研究也是对海南研学旅行的积极探索,为相关部门做研学旅行有关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2 研究内容与目的
1.2.1 研究内容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分为五大章节: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内容是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目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国内外文献述评、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二章是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概况:主要内容是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发展概况、研学旅行资源概况、研学旅行课程概况。
第三章是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活动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主要内容是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问卷的设计、测试、发放以及数据的统计分析,还包括相关访谈情况,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出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优势及不足。
第四章是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发展的相关建议:主要从研学目标和任务、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五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第五章是结论与展望。
1.2.2 研究目的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的研究找出现阶段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依据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相关内容,提出有利于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发展的建议。
第 2 章 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概况
2.1 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发展概况
槟榔谷景区拥有丰富的黎苗文化资源,其中大部分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景区还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在黎苗文化、自然生态、拓展实践等方面,都具备良好的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基础。槟榔谷景区曾荣获全国十佳研学基地、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海南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等多项荣誉。槟榔谷景区还是海南省农垦实验中学的研学基地。槟榔谷景区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时长一般分为一天、两天一晚、三天两晚等。自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开始至今,主要是海南省省内的中小学生参加槟榔谷景区的研学旅行活动。一般情况下,学校通过两种方式带领学生参加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第一种是学校与槟榔谷景区直接对接后带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活动,另外一种是学校通过研学机构或旅行社组织学生参加槟榔谷研景区研学旅行活动。
槟榔谷景区组织开展过的研学旅行活动主要有广东碧桂园学校研学旅行活动、南方公学研学旅行活动、海南省农垦实验中学研学旅行活动、海南中学三亚学校研学旅行活动、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研学旅行活动、海口龙峰小学研学旅行活动、陵水提蒙中学研学旅行活动、本号民侨小学研学旅行活动、江南小学研学旅行活动、文昌中学研学旅行活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附属第二中学研学旅行活动等。截止至目前,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尚在探索之中。
2.2 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资源概况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查检疫质量总局及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7 年 12 月 29 日共同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中的旅游资源分类标准,结合实地考察和访谈了解到槟榔谷景区的研学旅行资源概况,对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资源进行分类整理。详见下表:
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资源比较丰富,以上从整体上对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资源进行了概述。而后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展馆类资源、表演类资源、传统技艺资源、悠黎客基地资源、其他资源几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第 3 章 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活动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5
3.1 问卷设计................... 25
3.2 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活动开展情况问卷调查............................ 26
第 4 章 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发展建议.............................. 72
4.1 优化研学手册................................. 73
4.1.1 在研学手册中设置三维研学目标................................ 74
4.1.2 在研学手册中设置研学重点并科学安排研学项目....................... 74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 87
5.1 研究结论................................. 87
5.2 未来展望................................... 89
第 4 章 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发展建议
4.1 优化研学手册
通过访谈、实地考察得知,槟榔谷景区研学手册设计过于简单,研学目标及研学任务模糊不清,研学目标不具体,研学任务缺少针对性,整个研学手册缺少系统化的设计。研学手册是落实好研学旅行的重要指南,贯穿并指导整个研学旅行活动,是重要的研学旅行活动指导资料。本部分针对以上情况分别从设置三维研学目标、设置研学重点及科学安排研学项目、设置研学任务、系统地设计学生研学手册、系统地设计其他相关人员研学手册五方面提出建议。
4.1.1 在研学手册中设置三维研学目标
研学手册是研学旅行实施的重要载体,在确定研学主题的前提下,合理、清晰地制定研学目标尤为重要。研学目标应由槟榔谷景区与学校双方深入沟通而后进行制定,不能单方进行确定。学校教师具有丰富教育经验以及教学设计能力,但教师不了解槟榔谷景区客观实情。而槟榔谷景区研学工作人员熟知景区详情,但缺少教育教学经验及教学设计能力。因此景区研学相关人员应与学校研学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深入的沟通。结合槟榔谷景区实际情况和学校实际需求,由双方深入探讨确立清晰有针对性的研学目标。双方探讨不能浮于表面,最终要确定合理、有效、明确的研学目标,为研学旅行指明方向。
研学目标可根据三维目标进行设置,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定。三维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知识与技能是基础,也是教学目标的核心,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载体[34]。学生学习时都会有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维方式,同时也都会带有一定的情感、态度及价值取向,因而使用三维目标设定研学目标较好。同时也要注意不同学段学生具有不同的学情,不同学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方式、接受能力、表达能力都有所不同,所以应考虑到根据学生学段合理设置研学目标。三维研学目标应体现在研学手册中,通过研学手册让学生明确知道研学目标的内容。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对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进行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确定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而后,对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发展概况、研学旅行资源概况、研学旅行课程概况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活动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的优势之处和不足之处。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的优势之处是景区高层领导高度重视研学旅行发展,非遗文化资源独具吸引力,景区研学情境较好,扎染等实操类项目研学效果较好,游览区游园+悠黎客基地拓展的研学方式具有创新性。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不足之处是研学目标和任务不明确,游览研学情境速度较快,缺少协作时间和具体协作任务,缺少讨论时间及互动问答,缺少提交非遗知识笔记环节、缺少学生分享和展示所学非遗知识环节。
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内容,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原则、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主要从明确研学目标和任务方面、情境方面、协作方面、会话方面、意义建构方面得出了有利于槟榔研学旅行发展的建议,具体结论如下:
一是优化研学手册建议。槟榔谷景区应在研学手册中设置三维研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