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英语翻译论文,本文选取了笔者在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第十七届会议的加拿大审议会议中的译语为例,同时采访了其他译员对问答环节的看法。
第一章 同声传译中的问答环节
同声传译属于口译的一种,指译员利用专业的设备,通过听说同步,在不打断讲者的情况下,不间断地将内容传递给听众。在同声传译中,讲者与译员之间的延迟只有几秒,因此相比交替传译、陪同口译,同声传译更加节省时间,在实际生活当中应用越来越普遍,大部分国际会议也都采用同声传译的方式。
需要同声传译的场合一般有两种:以问答形式开展的采访或讨论,例如世界经济论坛各个分会场的讨论,由一位主持人和多位嘉宾组成;单人的演讲或授课,最后安排有问答环节,各大公司、学校就时常举办类似的系列讲座,会议、论坛的主旨演讲也是如此。在这两种情况下,问答环节都是不可避免的。
同声传译对译员的要求极高,译员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理解输入语的信息,重新组织句子结构,再用输出语进行表达。而问答环节具有一些特性,例如没有文稿或幻灯片作为参考,难以准备、预测具体内容,这都给同声传译带来了额外的困难。因此在该环节时常出现译语质量下降的情况,例如错译,译文与原文信息有出入;漏译,部分信息缺失;产出较慢,停顿太久或句子太长,影响到了后文的理解与翻译;产出不符合汉语语法,可能影响听众对问题的理解。
口译的目的是架起沟通的桥梁,使语言不通的双方能够进行顺畅的交流,除却单方面地陈述观点与意见,互动性的问答也是一种重要的沟通形式。如果译员无法将问句的信息传递到位,沟通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在讨论中,如果提问的翻译出现了偏差,相应的回答就会牛头不对马嘴,影响主持人的场控、观众的理解;在讲座中,观众的提问可能是他/她最感兴趣的内容,若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只能败兴而归;此外,好的问题往往能给讲者带来新的灵感,让双方进行思想的碰撞,若因翻译的失误而失去这样的机会,着实可惜。其次,通常问答环节时间有限,因此结构紧凑,信息密集,译员必须进行快速地处理以提高沟通的效率,否则还会影响接下来对嘉宾、讲者回答的翻译。因此,本文中的成因分析能够帮助译员了解问答环节的特殊难点,应对策略旨在帮助译员解决自身能力的短板,从而提高问答环节提问部分翻译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提升全场的翻译效果。
....................
第二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描述
2017 年 4 月 3 日至 4 月 7 日,根据上海外国语大学与联合国签署的谅解备忘录(MoU)安排及高级翻译学院会议口译专业教学大纲要求,笔者与会议口译专业二年级另外四名学生在张爱玲老师的带领下赴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口译处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习。期间同学们参与了残疾人权利委员会第十七届会议、发展权工作组互动性对话等会议,进行哑巴箱练习,其中大部分时间为英到中的同传练习。
本文选取的案例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第十七届会议加拿大审议会议。由于事先知晓了会议安排,因此在实习开始之前,笔者了解了联合国人权条约机构的概况,阅读了《残疾人权利公约》的中文及英文版本,练习了本次会议的开幕式视频,熟悉了该领域的一些专有名词。当天的会议全长三小时,中途进行二十分钟茶歇,三名实习生轮流进行口译,每次约十五到二十分钟。在会议之前,国家代表团需向委员会提交报告,各位委员阅读之后在会上针对某些条文或某些议题进行提问,提问部分没有文稿参考。因此,除了国家代表团团长的开场陈述及委员会主席的总结,审议会议其他部分以问答形式开展,包含了许多委员与国家代表之间的即兴互动,十分契合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该届另外五名学生赴布鲁塞尔欧盟总部实习,在实习期间两组学生除了翻译练习,还各自旁听学习了两个机构译员的口译,并在回国后进行了交流。学院平日里的教学内容也包含欧盟与联合国的材料,同时邀请两个机构的资深译员授课,并作为结业考试的考官。欧盟与联合国的材料同为大型国际组织,对译员的需求庞大,内部设有专门的口译分支机构,代表着行业最高水平。但通过老师的总结与亲身体验二者的翻译培训,我们发现,二者的风格及对口译的具体要求略有不同,前者注重达意,后者注重准确,类似于意译与直译的区别,以及彼得·纽马克(PeterNewmark)所提出的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与语义翻译(semantictranslation)的区别。因此,大部分情况下,联合国的要求是进行准确和完整的字面翻译,译员进行自我发挥的空间极小,即便有些地方不理解背后的含义,也应该快速地逐字逐句翻译。
.....................
第二节 案例分析:问答环节的特殊难点
本文将译语中出现的问题分为漏译、错译、产出较慢、产出不符合汉语语法四种情况。
通过分析自身在本次会议同传中的表现,笔者将问答环节提问中所遇到的难点归纳为以下三点:长句、主题的频繁变换及讲者的频繁变化。当然,有时两个或三个难点同时出现造成译语质量下降,但为了方便分析以说明论点,以影响最大的难点为准进行分类。
一、结构复杂的长句导致转换困难
长句一直是翻译中的难点,在要求速度的同传中尤甚。长句有可能意味着句子成分多,例如排比,或句子结构复杂,例如从句。前者需要译员掌握每个词汇对应的中文词汇并快速反应,后者则更加难以处理,需要译员进行梳理,抓取主干,先对句子进行拆解,再对各个成分进行重构(杨安其, 2014: 9)。
联合国的代表、委员受教育程度高,加之一些国家的英语使用辞藻华丽,甚至晦涩艰深,因此长句经常出现。其实即便不是有意而为之,在讲者即兴提问的情况下,长句也非常多见。讲者可能想到什么就脱口而出、随口加上,从而出现从句套从句的长句。这样的长句中很容易出现指代不明的情况,一旦加上语法或逻辑错误,则更有可能出现错译。
在本次会议中,各位委员的提问已事先准备好,因此文体正式,用词书面,不乏长句,但大部分句子结构清晰明了,同时带有逻辑连词,没有造成太大困难。
【例 1】Please inform the committee members on, are there any plans in Canada tocreate or refine the old definition of disability, federal definition of disability includingdefinition at provincial level that could be in line with the Convention, and to make itsoperation with regard to disability determination mechanism, mechanisms.
译语:所以您能不能告诉委员会,您是否有一些计划来统一对残疾的定义,在联邦层面和各省层面。这样保证各个省对残疾的定义与公约是一致的。
......................
第三章 应对策略.........................11
第一节 顺句驱动 切分长句...................11
第二节 积累背景知识 提升听力能力.................12
第三节 其他译员反馈......................12
第三章 应对策略
第一节 顺句驱动 切分长句
.....................
结语
本文研究了同传问答环节提问部分的难点与应对策略,在这个过程主要采用了两种研究方法,首先通过个案分析剖析了笔者在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第十七届会议的加拿大审议会议中的译语,其次采访了其他译员对问答环节的看法与调查。通过研究发现,问答环节的提问部分出现的长句、主题与讲者频繁变换的现象使不确定性上升,译员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增加,因此时常出现漏译、错译等译语质量下降的情况,这些现象在笔者本次会议的译语中都有所体现。具体的应对策略除了灵活地顺句驱动、切分长句之外,更重要的是长期的积累与沉淀。因此除了技巧性的练习,译员还需要进行两手准备,首先在短期充分熟悉会议主题及专有名词,其次长期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熟悉各个领域的材料和各种口音。当然,正是因为问答环节无法预测,短期突击难度较大,才更显长期准备的重要性量化研究一直是口译研究中的一大挑战,本文大部分语料来自笔者一人的语料,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提高专业性与严谨性,日后可以通过设计实验,请多位水平相当的译员进行口译;也可在交传和同传中使用相同的材料,或选取一位译员在问答环节与非问答环节的译语,进行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