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思考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3371
论文价格: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0701180022165096
论文字数:9168
所属栏目:素质教育论文
论文地区: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思考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不同的言传身教等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来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律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简而言之,是一个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品行和人生观的过程。
8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大潮席卷神州大地之时,社会道德价值体系和学校德育工作定格,似乎也随之被卷进了眩晕无序的旋涡之中,倏忽之间被无情地击破了,撕碎了,使中国学校德育工作面临了从来未有过的巨大挑战,学校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为此,国家教委、教育部为了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法规,我们校长、教师等教育工作者也努力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是,我们也普遍看到,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与我们的投入相比,并不十分理想,在实施德育中,经常事倍功半,甚至收效甚微,甚至还发生了“金华事件”及“永嘉事件”等恶性案件。要扭转当前学校德育效果不佳的客观现状,我认为首先就要认真研究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背景和特点,其次要围绕德育目标、内容、方法、管理上开展面向新时期的学校德育改革实践工作。
一、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背景和特点
1、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1) 社会观念变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变化,带来了社会全方位的变化。过去不曾想或不敢想的东西,现在出现了;过去大加批判和反对的东西,现在得到认可;过去习惯的东西,现在变得不习惯、不适应;长期坚持的理论、观念和认识,现在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看不惯,见不得的行为现在比比皆是。总之,社会在精华和糟粕同在,真善美和假恶丑共存中变得纷繁复杂、光怪陆离,以至于在这些变化中难以区分孰优孰劣。人们在观念认识上愈发变得模糊不清,心理陷入痛苦、困惑、迷惘和焦躁不安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既会产生谋求发展、精诚合作、平等竞争等一些积极的思想要求,也会由于利益问题的不正确调整而导致出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价交换”、“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和一切向钱看等现象。
(2) 社会体制变革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经济体制在改,政治体制在改,教育管理体制也在改。政治生活日趋完善和透明,不仅提倡有益的,也允许无害的东西存在。在经济领域中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个私企业、外资合资企业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这种格局不能不影响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也不能不直接影响学生。学生在社会上和家庭中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与学校所教导的相去较远甚至背离。于是他们就产生许多疑惑,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到底有什么区别?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何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是不是在剥削人民?为什么先富起来的人中相当部分不是靠勤劳致富?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下腐朽的东西会沉渣泛起,社会安全成了大问题,欺诈哄骗假冒伪劣盛行?等等,对此,德育必须予以科学的回答。对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央明确指出,不论实行何种领导体制,校长都要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学校党组织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但是,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事务多,而德育工作的量度和强度都十分大,并非给一点精力就能抓深抓透抓出成效,更何况相当一部分校长仍为“升学率”、“经济创收”和考试指挥棒所“纠缠”,未必能分出更多的精力。实行校长负责制,权利交给校长,党支部相对“赋闲”,做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如果不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就容易落空,而解决实际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权力的。党支部可能会感到他们是在“空对空”做工作,因而有时他们就干脆不做工作。围绕“领导”和“核心作用”,行政和党组织各有各的理解,于是扯皮的事就难免要发生。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必然会影响学校德育工作。
(3) 社会文化的变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社会大规模的裂变、分化、重组,一方面对现实的文化进行批判和筛选,另一方面又在积极酝造新的文化,五颜六色,兼容并蓄,纷繁复杂。封建残余沉渣泛起;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欧美外来污毒汹涌扑面;崇尚“低级、媚俗”文学影视等。在这种丰富的、多元的、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在不同价值观的矛盾冲突中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最多的麻烦,造成了最坏的影响。
除以上三方面外,诸如社会心理环境的变化、消费方式的变化、人口家庭结构的变化、就业方式和职业结构的变化、获取信息的渠道与方式的变化等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
2、 教育对象的变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青少年学生是我们学校德育的对象。研究和把握当代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点,是学校德育的出发点,也是进行德育改革的重要依据。
当代青少年,思想开放道德选向多样。他们思想活跃,敢想敢说,敢于创新求异,不崇拜权威,这是同以往的几代青少年所不能比的,这是因为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后一种比较宽松的政治生活氛围中,使他们形成了思想活跃,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个性。但与思想开放活跃并存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思想观念比较混乱。同五、六十年代的学生相比,在人生价值、道德取向上失去了明确的、同一的导向,出现了多样化、多层次的新特点。在奉献与索取、社会和个人的关系上,大多数学生追求个人和社会利益的统一;无私奉献在当代青少年中开始淡化,甚至难以理解。当代学生和过去学生相比生活条件比过去几代学生都要优越,然而他们的不满足思想却比任何时代的学生都要大。他们希望拥有一切,但不懂得为别人做一些奉献和牺牲。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不懂得体谅别人,只知受爱却不知爱人,都是当代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
求实求真,是当代青少年又一明显特征。是否合乎实际,是他们判断是非的一个重要标准,敢于分析和怀疑报纸宣传,学校教育。然而,这种求实求真离开了高尚的人生理想导向时,又难免陷入追求实惠的狭隘天地中。经济意识增强,理想观念趋于现实化,择业取向偏重于个人发展和经济利益等,都是青少年思想变化的一个重要趋向。
当代青少年独立意识增强。在思维方式上由求同转向求新求异;在思想观念上,由接受灌输转向独立思考、平等探索;在集体生活中,由被动追随转向主动参与;在审美需求上,由他择转向自择;在家庭生活中,不再把父母教导奉为行动指南,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办。但他们年龄尚小,涉世未深,他们的独立性很不彻底。他们在思想上,言论上崇尚主体的能动性,而在行动上却有很大的反差,出现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的不一致。往往在顺利时他们的独立意识表现得很充分,当遇到挫折或在大是大非面前,往往又是表现出很强的软弱性、依赖性。与前几代学生相比,他们由于缺乏艰苦的锻炼而造成意志力更为脆弱。据调查了解,学生自我评价承认自己性格中最大的弱点是意志力差的居于首位。这种独立意识增强、独立能力滞后的矛盾,正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