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本文的研究是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并对二者的整合途径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整个文章的论证过程中,因自身原因,对所参考的参考资料不够透彻,在结构上也不够严谨,行文脉络还需要进一步理顺。
第一章孔子君子人格思想探析
一、孔子君子人格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每一套理论并不是突然在一个新的环境中诞生,它们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由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要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的。孔子君子人格思想同样适用,它产生于春秋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对中华文明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同时也是两千多年来人类生活的基本准则。
(一)经济基础: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孕育与发展,离不开春秋时期经济繁荣这一坚实基石的支撑。春秋战国时代,是农业经济发展最快的阶段,其根本原因在于铁器的普及并逐渐取代了石制器具,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恶金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①“恶金”所指的便是铁,铁的应用在农耕中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极大地提升了劳动效率,促使生产效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正是因为铁犁牛耕的普及,极大的增强了农民开垦荒地的能力,加之权贵的压榨,许多农民纷纷摆脱公田而开垦私田。在这样的趋势下,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随着土地规模的迅猛扩张,以诸侯为领头的贵族群体已经成为了这片土地的真正拥有者。在此背景下,周武王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开始大规模地征调军队和民力来开垦田地,并将其作为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使国家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困难。因此,周天子在这片土地上再也没有了权威。而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仅采用了耕牛耕作方式,而且还进行了大量的水利建设。中原一带广泛使用橘子作农业灌溉,楚国丞相孙叔敷在此修筑了“芍陂”,这一工程在当时被认为是最著名的。有些地方农作物一年能产两季,生产率大幅度地增加了。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其税收制度也从以徭役为本的井田制逐渐过渡到以地租为主要的地租制度。当然,在农村的发展中,不仅使得物质生产的效率得到提高,而且加强了非农业活动的动力。
二、孔子君子人格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周公的礼乐思想
孔子关于君子人格思想的观点主要受到周公礼乐思想的启发,这些思想是中华古代文化遗产的核心部分,它们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和精髓,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文化精髓。
礼乐文化早在周代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据顺真先生的研究,中国的礼治时期,是尧帝建立的“五帝之末”,也就是尧舜时期,因为时代的变迁,加上文化的接触,才有了从宗教到伦理的转型,这就是三代文化的根本模式。①由此可知,礼源于宗教祭祀,从尧舜到周公和孔子,这一时期是中国礼乐文化的奠基阶段。周公是礼乐文化的集大成者,而孔子则是礼乐文化传承的推动者,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周公的政绩不仅仅是辅助武王伐纣灭商,建立了周朝,更重要的是制定了礼乐制度,稳固了周朝的统治。“制礼作乐”是周公对夏商二代礼乐文化的改造、继承和发展,《论语·为政》可证,“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礼记·祭义》记载了在尧舜时期和夏代不仅尊重有德之人,并且也尊重亲人以及年长之人。周公的礼乐制度集夏、商朝的成功,开创了封建社会的先河,这不仅是其制度文化的精髓所在,行为文化的生动体现,理念文化的深刻反映;更是中国政治行为的明灯,经济活动的指南,社会运行的基石,家族传承的纽带。在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第二章新时代育人的目标及要求
一、新时代育人的目标
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培育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把重点放在培育能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时代新人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重要场合,多次向中国青年深情寄语,特别是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他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当代中国青年寄予了殷切期望和重托,着重强调了以下六点:一是志存高远,怀揣理想,坚守信念;二是深爱祖国,心系家国,情感深厚;三是勇担时代重任,肩挑责任,不负青春;四是奋斗不息,迎难而上,锐意进取;五是勤奋学习,掌握本领,不断自我提升;六是注重品德修养,以德为本,修身齐家。这六点期望,不仅深化并拓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对青年一代的期待,更为青少年的茁壮成长与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思考与指引,为他们的未来之路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培育热爱伟大祖国、品德兼修的时代新人
爱国主义是一种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非常深刻的感情,它在几千年的时间里逐渐发展起来。爱国主义同样是一个人立足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中提到,“一个人不爱国、甚至欺君卖国,不但在自己的祖国,在世界上,都是极大的耻辱,而且是无法立足的。”②对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而言,爱国是立身和成才的基础。爱国主义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种信仰,它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心灵和情感之中,成为我们精神的寄托和力量的源泉。这份责任驱使我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为民族的尊严和荣誉而坚定不移。而这份信仰,则让我们始终保持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无论身处何方,都心怀家国,时刻准备着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爱国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精神纽带,也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所在。新的时代要求我们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爱国主义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我们所有人心中和情感的归宿。在新的时期,中国青年更要把对自己的国家的热爱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和成才的基础,勇敢地承担起时代赋予他们的任务和职责,为中华民族的辉煌复兴而砥砺前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其核心思想是把“爱国”、“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新时代育人的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党和国家应坚定地致力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并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批出类拔萃的顶尖人才。同时,还应积极汇聚世界各地的英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共同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①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要求,全国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新时代育人的具体要求。
(一)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的发展以及民族振兴都离不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党致力于培养一批忠诚于社会主义制度,矢志不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优秀人才。在这一基本问题上,一定要坚持立场鲜明,不能含糊。高校要牢记自己的初心使命,为党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我们要把传授知识、引导核心价值观作为两个方面来做,才能真正担负起新一代的民族复兴的重任。高校要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做好坚实的基础,为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
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聚焦于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描绘的宏伟蓝图,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认为党育人,为国育人,就是要以教育为己任,为祖国培育合格的接班人。②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强调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使命,这一使命的核心在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这不仅是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更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关键在于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能够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表示学校将持续建立自主培养杰出人才的体系,以满足国家需求和挖掘个人潜力,为培养大批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哈工大方案。③这一举措旨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并为时代的需要做出积极的回应。着眼于民族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教育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必须要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第三章孔子君子人格思想融入新时代育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35
一、孔子君子人格思想融入新时代育人的必要性.....................35
(一)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35
(二)应对培育时代新人面临挑战的现实要求.......................37
第四章孔子君子人格思想对新时代育人的启示.......................42
一、挖掘孔子君子人格思想对新时代育人的内容,培育时代新人.......42
(一)借鉴孔子君子人格之“仁”培育仁德向善的时代新人...........42
(二)借鉴孔子君子人格之“知”培育博才多学的时代新人...........43
结论...................53
第四章孔子君子人格思想对新时代育人的启示
一、挖掘孔子君子人格思想对新时代育人的内容,培育时代新人
(一)借鉴孔子君子人格之“仁”培育仁德向善的时代新人
君子始终怀有仁爱之心,致力于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共融,体现出一种既立足自身又造福他人的社会关怀精神。“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一个人的品德水平、精神面貌,是一个国家整体文化水平的重要体现。为此,要对新时期的年轻人进行积极的培育与实践,培养仁爱、善良的道德品质,与万邦和睦相处,做一个崇德向善的新一代的人。
“仁者爱人”不仅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主要方面,而且也是君子的品德依据和中心思想。其内核为“孝悌”之亲,内修为“恭宽信敏惠”之德,外显为“忠恕”之道;他认为君子应该追求社会的和谐,感染他人以品德之光,影响社会以仁爱之温;倡导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以自身修养为基石,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实现社会的共同发展,以自身行动为引领,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仁爱的思想,对于新时代青年的品格塑造而言,拥有着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