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写教育论文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本文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重新审视以往的做法和经验,突出大学生的本体地位,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径.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本体地位; 新路径
“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怎么样加强,如何改进这项工作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对此,我们不仅要充分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感、危机感,更要理性深刻地思考原因,探求解决问题的新路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针。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外部的挤压
当代大学生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各种思潮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下生的,是伴随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其成长的环境必然在其思想意思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使得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外部挤压。
1.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资本主义价值观、政治观正以全球化为借口,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其他国家灌输和渗透,对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与其截然不同的社会主义中国,其表现更为猖獗。其中一些理论观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精神相对立。西方政客曾经赤裸裸地宣称“按照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美国应该确保:如果世界向统一的语言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向统一的电信、安全和质量发展,那么这些标准应该是美国的标准;如果世界被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那么节目的编排应该美国队的;如果世界正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那么这些价值观应该符合美国意愿的价值观”。这说明,西方国家一直在与我们争夺年轻人,争夺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和地盘。这一直以来也将长期对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成威胁。
然而,面对汹涌而来的西方思想文化信息的攻势和我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现实,有些人妄自菲薄,对国家与民族的前途与信心不足,爱国意识受到冲击;有些人良莠不分,为那些别有用心的虚无说教所迷惑,转而崇拜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成为西化的俘虏。
2.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强烈的冲击
高校历来是先进技术发源和传播的前沿阵地,新技术对高校的冲击直接而明显。网络文化中的各种因素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都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由于网络传播是双向主动的,自由度高,民主性强,因技术手段限制,任何国家都难以按本国意志对跨国界的网络实行有效的超国界监控。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不同政治态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的人可以在网上匿名地自由散播信息,没有传统媒体由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个体差异等因素产生的种种限制,国家、社会、个人都难以对网络无孔不入的渗透施加有效控制。网络作为一种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未来性媒体,在高校师生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影响不断加深,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的冲击也越来越明显。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冲击。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会在这里传播、碰撞和交融;网络文化又是一个多元快变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评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大学生群体,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各种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在多元化的网络信息中,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准在这里汇聚交织,大学生们在此轻易就能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激烈冲突。然而,由于历史和技术的原因,如今在互联网上英语内容占95%,法语内容占3%,其他语系的内容合计仅仅占2%。我国在互联网上的话语权微乎其微。所以,我国大学生在网上所接触到的文化很多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与大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有所不同。使他们在人生观、价值取向上产生迷惑和冲突,甚至导致他们理想信念的动摇倾斜及个人信念的转变。网上泛滥的大量信息垃圾,易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严重侵蚀。网络技术的滥用,威胁着学生的道德伦理。网络的隐蔽性使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显著增强,为大学生放弃道德责任提供了可能。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内部的虚化
1.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乏需求动力
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深刻的认识,在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上缺乏思想准备。有些学生甚至质疑问“思想政治教育到底有什么用”。这一方面反映学生希望在成长、成才路上得到有效的、有用的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需求。存在就必须有其价值和功能,如果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那么至少我们的方式和方法上值得深入反思。思考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需要的?思考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喜欢的?思考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最有帮助和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绝对不是控制,而是引导和服务。要让学生切实体验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人生和未来的作用和意义。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和手段上存在“真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全体教师,但是大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和接触日益淡化。据上海某著名高校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大学生心目中非本班的“朋友”超过了同班同学的位置,班级同学交往的弱化和师生关系的淡化,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再密切,思政教师的比例之和都只能排在第4位,说明了师生关系的弱化。下表中统计数据表明:班级同学交往的弱化和师生关系的淡化,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此外,大学生在网络上泡的时间越来越多,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减退,忙于应对课程考试、考研、TOELF、GRE、论文以及各类资格考试,很少花时间在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上来。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用什么方法、手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一直是人们探索的重点之一。
三、用科学发展观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针。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的外部挤压和内部虚化,我们不仅要充分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感、危机感,更要理性深刻地思考原因,探求解决问题的新路径。
1. 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服务学生的理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最终靠人,尤其是朝气蓬勃的年轻大学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兴国安邦,维在得人。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上是要服务人才,服务学生,以学生为根本,不培养人才,不得人才,我们整个教育的目标就成了一句空话,苍白无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管”字当头,而是服务先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开展,那样才会更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在实践中,学生有诉求要倾听,有情绪要疏导,有合理要求要落实,有先进典型要表彰。
2. 以开放、民主的姿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世界各国都在做,而且是在不断加强而不是削弱。必须认真研究和学习借鉴国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经验、内容、形式、方法、途径和机制。对世界上其他国家所谓的“民主、公正”以及社会运行,不是封锁,而是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向学生敞开。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只有学生“真信”、“真懂”了,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才可以取得真正的实效。要认真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变化和对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充分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与手段,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由单一封闭型向双向开放型转变,由单纯灌输向艺术渗透方式转变。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抓住大学生关注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敢于接触,善于引导,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实处,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形势下继续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3.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实现教育方式的现代化
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一切高科技成果,“积极发展、充分利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主动出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变管理为主为服务为主,二是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互,三是变刚性禁堵为柔性疏导;四是变集权封闭为民主开放。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枯燥的课堂教学及空洞的说教必须改革,“两课”教育必须加强,但不是外延的加强,而是内在的提升,“两课”要满足学生的需求,打破“老师上面讲着累,学生下面听着厌”的局面。“两课”必须融思想性、理论性、现代性、趣味性于一体,尤其重视对当前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现状和发展趋势的阐释和解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关心时局的热情,将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感悟融合起来,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品味,以此焕发“两课”的生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4. 以学生自我教育为根本,培养自己做主、自己负责、自己管理的道德品格和行为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政治鉴别能力、道德和信息选择能力。网络空间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需要人的主体意识,自主、自律性的道德规范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理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