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审计风险论文格式、审计风险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与方式探究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520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1202182122047695 论文字数:4273 所属栏目:审计风险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与方式探究

 

【摘 要】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而审计风险较大,必须多方面分析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以及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方式、方法,以便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保证经济审计责任结果的公正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关键词】经济责任 审计风险 防范措施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使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可能对某一审计事项做出错误的估计和判断,进而做出与某些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审计结果,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给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带来错误的信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并由此引起经济责任审计组织和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和损失的可能性。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突出的审计工作,其审计风险相对较大。按照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可将审计风险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是指在不考虑内部控制结构的前提下,由于内部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企业的账户、交易类别和整体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误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被审单位在经济业务处理中,其内控制度未能避免和发现错弊的风险。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检查时未能发现这些错弊,或者已经发现但未能引起审计人员足够重视所带来的风险。从定量的角度看,审计风险三要素的相互关系可表示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根据这一公式,在审计风险既定的情况下,检查风险可表示为:检查风险=审计风险/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固有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潜在性,不管是否进行检查,其本身的风险都在所难免。控制风险虽然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贯穿于所有审计项目和整个审计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但是具有可控性。检查风险即审计人员在检查时由于主观上的原因没有遏制住风险,人为造成了风险的发生。从定性的角度看,检查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高,审计人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越低,反之亦然。换言之,当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较高时,审计人员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将检查风险尽量降低,使整个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关系到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和工作业绩是否真实、准确,直接影响组织部门的选拔任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如何认识审计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是我们当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造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原因

1·审计准备工作不足。审计部门忽视了审计方案的制定和审计通知书的时间界限,审计人员在审计之前未按审计程序开展工作。不搞审计前期调查,不做审计方案,对责任者和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心中无数,责任不明确,程序不周密,目标不清晰,导致措施不得力,抓不住工作重点,工作效率低下,往往事倍功半。

2·被审计对象提供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由于主观上的原因,被审计单位领导指使有关人员弄虚作假,谎报业绩,严重影响审计结果的真实。审计主要是通过会计资料及相关材料来发现和查证问题,而有些违法、违纪问题不一定在会计账目中明显反映,审计手段难以查证,往往无能为力,给审计带来风险。

3·审计环境因素。有的干部任期比较长,情况比较复杂,在确认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上的工作量大,而组织部门或领导往往又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审计部门和干部管理部门没有建立稳定的协调关系,往往是先任命,后审计,使审计工作处于被动局面。另外,审计取证难,一些被审单位由于原任领导已调离,往往不配合工作,有些情况没人说明,甚至造成有些工作无法正常审计。还有些单位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如“私设小金库”、弄虚作假,如果没有举报线索,使审计很难发现问题。

4·缺乏必要的考核指标体系。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如何确定考核指标,如何评价责任人在任职期间的功与过,如何达到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在具体操作上缺乏科学的考核指标。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当,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应追究的经济责任更无明确而具体的标准。

5·审计人员个人素质的原因。包括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如果审计人员思想水平不高,敬业精神不强,马马虎虎,缺乏过硬的财务、审计、法律、工程预决算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难以辨别,只能凭经验判断,就会加大审计风险。也有少数人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抵御不住各种诱惑,有的以权谋私,存在舞弊行为。由于审计队伍中,具备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双高”的人才还比较少,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还是比较单一,难以胜任工作,审计方法简单、原始,对抽样审计等新方法缺乏经验,取得的证据不全、不充分、草率做出审计报告,形成审计风险。

6·审计项目多、任务重、人员少,难以保证质量。尤其是机构改革、中层领导干部换届中,是经济责任审计集中的时期,审计人员明显感到压力巨大。由于通常采取“先离任、后审计”的做法,对离任干部缺乏约束力,使审计流于形式。

7·违反审计规范的行为。我国审计规范尚处于开发期,审计准则体系还不完善,一些业务规范不合理,审计质量保证体系尚未最终建立。在实际操作中审计工作底稿体系十分不健全,只针对问题取证的做法还流行。这些都有可能诱发审计风险。

8·审计处理不当。领导干部审计不同于其他财务收支审计,它需要把审计结果落实到具体人身上,由于大部分单位普遍缺乏规范化、科学化、统一化的管理责任标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不明确,主观、客观的因素,自主决策和集体决策等因素,个人经济责任难以界定清楚。把一些未经查证或证据不足,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事实和问题写进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不切实际,事实不明,导致客观性,公正性受到影响。假如存在违法问题在后来被查出,就会影响审计部门的形象,产生审计评价风险。  

 

二、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措施

1·树立风险意识,增强审计责任感。能否搞好审计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如果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差,从主观上缺乏对问题查处的动力,就会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或者错误地估计和判断审计事项,对重大错误或舞弊现象就容易忽略,导致发表与事实相反的审计报告,就会产生审计风险。所以,审计人员必须提高风险意识,不断改进审计技术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保证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到审前精心准备,审中认真谨慎,一丝不苟,出报告时深思熟虑。

2·制定审计标准,规范审计行为。明确离任领导的审计范围、时限、方法,明确离任领导经济责任界定、评价的标准,明确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审计中行为的准则、处理办法,使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降低和减少审计风险。降低审计工作成本,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采用抽样法是目前审计的主要方法,但难免有所遗漏。如在进行违纪、违规专项审计时,应尽可能地采用详查法,以免遗漏。在涉及到专业技术时,应吸收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以弥补审计人员技术知识的不足。在目前会计信息失真普遍的情况下,要善于灵活多变,开拓创新,根据不同的审计情况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

3·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改进审计工作质量。各级审计机关一是要加强审计人员的思想教育;二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审计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三是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培训,着眼于长远发展和现实需要,确保审计人员知识更新和学习,以适应新形势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四是强化法制教育,增强审计干部风险意识,充分重视真实性审计,取得的审计证据要充分有力、合理合法、客观真实。只有全面提高审计人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审计工作的需要,才能使审计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4·加强审计制度建设,坚持依法审计。规范审计操作程序,明确各自分工和责任,执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和审计复核制度。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审计质量责任和领导的连带责任,可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避免人为的审计风险。实行举报制度,加强舆论监督,对提供线索者实行重奖,通过广大群众的监督,提高审计工作水平。认真听取被审计单位回访意见,实行“听证”制度。在审计组正式审计前,由被审单位对其所提供的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性做出承诺,形成书面材料,加盖公章和单位负责人名章,明确违反“承诺制”法律责任。对审计人员也要强化法制观念,依法办事,对审计人员滥用职权、循私舞弊、玩忽职守的,要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5·制定全面、合理、科学的审计方案,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进行了解,对其内部的控制制度、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以及领导干部岗位责任制、重大决策记录等要进行分析。审计方案应做到目的明确、内容全面、重点突出、程序合理、方法得当,人员分工及配合恰当,时间安排合理。确定审计项目计划,选派审计人员成立审计组,制定审计方案,从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到审计报告,征求意见,每一环节都要按程序办事,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来反映情况。证据收集要充分,标准用途要准确、恰当。

6·防范和控制出具审计报告的风险。应把好审计工作底稿质量关,索取的证据要充分、合法、全面,无法核实的问题,审计报告也应如实反映,并说明问题无法查清的原因。审计报告措辞要恰当,防止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写审计报告时应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责权结合,对从任职前、任职中和离任不同时期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其应承担的责任;二是对审计中未经查证或证据不足、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事实和问题不作评价;三是对查出的问题适当披露,并如实向领导和主管部门反映。

7·以“经济责任”为中心。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要开展审计调查,应以财经法纪审计、财务收支为主要线索和基本内容,防止脱离审计职责而扩大“审计内容”,特别是将本应属于干部、人事部门的工作结论,引到“责任审计”之中,切忌“大包大揽”。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