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论文栏目提供最新社会主义论文格式、社会主义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网络文化建设

日期:2018年02月06日 编辑:ad200901081555315985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2385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1302031812235019 论文字数:21785 所属栏目:社会主义论文
论文地区: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第一章 导论


1.1选题背景
1.1.1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成为网络文化建设新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现实生活中,互联网已经成为许多人工作和生活中的必备工具。2011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网络应用和互联网安全环境等最新的情况予以披露,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预计今年年底我国网民总数将超过5亿,半年网民增长率为6.1%,互联网普及率逐年上升。如图1:

图1:中国网民规模、普及率及半年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宽带网民规模为36381万,使用电脑上网的群体中宽带普及率已经达到98.1%;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2.77亿,半年新增手机网民4334万,增幅为18.6%。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表现出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娱乐化倾向继续保持、沟通和信息工具价值加深的特点。2010年上半年,大部分网络应用在网民中更加普及,各类网络应用的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其中,商务类应用表现尤其突出,网上支付、网络购物和网上银行半年用户增长率均在30%左右,远远超过其他类网络应用。社交网站、网络文学和搜索引擎用户增长也较快,就社交网站而言:qq空间(Qzone)——基于6.37亿活跃QQ用户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交网络。微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数据预测,到2010年底,国内微博服务商的累积注册活账户数将突破6500万个;2011年底,中国互联网实际不重复的微博独立用户数将达1亿。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我国网络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繁荣个整个社会文化。然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也给网络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挑战。网络技术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这样在网络空间势必形成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文化,而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只能成为被迫接受信息的群体,使网络文化变成了不平等的单向渗透,久而久之,会使受众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理念产生动摇,从而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构成严重的挑战和冲击。第二,网络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带来的挑战。首先,互联网削弱了政府对媒体舆论的控制力,使主流政治文化传播出现困难互联网为每一个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个人自由空间,极力张扬个人自由主义和全球化观念,这同国家的信息控制机制的作用是相抵触的,从而增加主流政治文化传播的困难。其次,网络化使政治主体传统的政治情感和民族国家意识淡化。网络技术的发展更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并且互联网推崇的价值观也正是全球化观念——个人自由主义,即网络文化所倡导的精神实质。这种价值取向极其严重地冲淡了公民的民族意识、国家观念和爱国情感。另外,网络文化还对政治信仰和政治热情的消解作用,增加了主流政治文化建设的复杂性,对青年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也产生了消极影响,甚至网络文化的不平衡发展会使我国主流政治文化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第三,网络文化发展中出现“泛娱乐化”倾向。主要表现为一些低俗娱乐新闻以及网上恶搞成风。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首先是网络自身的特点,使人们网络文化的创作不受任何限制,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消遣娱乐的平台,娱乐、游戏成为一些人上网的主要目的。这不可避免地就有一些低俗化东西混杂其中。其次网民水平参差不齐,这也是造成网络文化娱乐化、游戏化、低俗化的原因。所以,如何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建设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网络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1.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网络文化建设是时代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特****络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始终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各地方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大力推进网络文化的蓬勃发展,网络文化创作生产空前活跃,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网络文化阵地不断壮大,网络文化产业风生水起,网络文化管理体系日臻完善,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网络文化的引领任务更加紧迫。从国际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互联网上持有话语霸权,当今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是英语信息,中文信息仅占1%。美国依靠着网络技术领域的垄断地位,占据着世界信息发布权的绝对优势。“美国的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NN(美国有线电视传播网)、ABC(美国广播公司)等媒体所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各国发布信息总量的100倍,是不结盟国家集团信息发布量的1000倍。美国新闻署已经在世界130多个国家设立了220个新闻处和2000个新闻活动点。”  正是凭借其强大的信息技术优势,美国建构了其在网络上的信息垄断地位,制定着信息化进程中的游戏规则。正如美国政治学者约瑟夫.奈指出的那样:“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知识就是权力,强有力地领导着世界信息革命的国家比任何国家都有力量。” 人民日报有这样的报道:“全世界每100本图书,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100小时音像制品,74个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的电影虽然只有全球影片数量的10%,但它却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 从国内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趋势更加明显,在主流积极健康的同时,一些错误的、消极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尤其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网络思潮此起彼伏,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一些人信仰淡漠、精神空虚,价值扭曲、道德失范,思想理论领域噪音杂音不时出现。综上所述,国际国内的形势都要求我们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加大对网络文化的引导,引导的内容包括网络文化发展方向、方式等。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网络文化建设,既是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时代需求。
1.1.3党和国家对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
    2006年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2007年1月23日进行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中,总书记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2000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体系,为中国特****络文化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和基础。2011年10月18日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 这是基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对文化改革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和重要遵循。在党和国家各部门的重视下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互联网法律法规。如:《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等一系列自律规范。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首先,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广大网民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加便捷的服务,以高格调、高品位、高质量的网络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其次,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大力弘扬体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文化,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遏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传播,就能形成共建共赢的精神家园,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第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综上可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而且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而且也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2研究的意义
1.2.1研究的理论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已经来临。这是
一个不同于以往由原子(Atom)构成的物理空间的时代,而是一个由比特或数字
(Bit或Big-ital)构成的信息时代、比特时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