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发表栏目提供最新SCI论文发表格式、SCI论文发表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1956~2018 年大夏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日期:2022年04月06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715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11241920334288 论文字数:38566 所属栏目:SCI论文发表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相关标签:SCI论文发表
流量与降水量相关性好,在 1990 年之后,区域径流量出现“负”值,区域径流量减少明显,而降水量波动加剧。区域径流量出现“负”值的主要原因是:北塬渠灌区等人为取水导致中游双城站径流量大于下游折桥站径流量。

蒸发数据序列是 1976-2018 年,蒸发量变化趋势与区间径流量变化趋势不一致,河源-夏河和双城-折桥区间径流量与对应的夏河站和折桥站水面蒸发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夏河-双城区间径流量与对应的双城水面蒸发量变化趋势相反,径流量总体减少,蒸发量总体增加;蒸发量年际变化与区间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呈现负相关,如在 2000-2002 年区间径流量减少的情况下,对应蒸发量则增大,2016-2018 年区间径流量明显增加,而对应蒸发量明显减少。对照第三章和第四章分析结果,三站径流不均匀系数均大于降水和蒸发的不均匀系数,且径流量不均匀系数变化幅度也更大,说明径流年际变化较降水和蒸发更不均匀。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本文利用 1956-2018 年大夏河流域实测径流和降水资料序列,运用多种水文学统计方法,分析大夏河流域水文气象要素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及趋势,结合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以及电站、灌区等水利工程实施情况,探析影响大夏河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贡献率的大小。得到如下结论:

(1)受降水和蒸发等因素的影响,大夏河流域径流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汛期(6 月-10 月)径流量约占全年径流量 2/3,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1985 年以后,流域径流发生明显的变化,集中度减少,集中期提前 2-4 天。

(2)大夏河流域年径流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变化幅度不大,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保持该下降趋势不变,下降速率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大。大夏河流域 1960s来水量偏丰,1990s 和 2000s 来水量偏枯,其它年代则上下游丰枯情况不一致,流域年径流量总体经历了“丰-枯-丰-平-枯-平”的交替变化过程。大夏河上游夏河站径流存在 5a、10a 和 25a 的左右的震荡周期,在第一主周期 25a 尺度下经历了“正-负-正-负-正”交替变化;中游双城站径流具有 10a、14a 和 22a 左右的震荡周期;下游折桥站径流存在 9a、15a 和 22a 左右的震荡周期。夏河站、双城站和折桥站径流突变年份分别发生在 1970 年、1978 年和 1980 年左右,大夏河上游径流突变年份明显早于中、下游。

(3)大夏河流域降水与径流年内分配特征比较接近,最大月降水量出现在8 月,最大月径流量出现在 9 月,径流较降水存在滞后现象。流域年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随流域面积的增大下降速率变小。中游降水量明显高于上游和下游的降水量。1960s、1970s 和 2010s 流域降水量偏丰,其余年代偏枯。上、中、下游和全流域第一主周期均为 3a,相较于径流量,降水量震荡周期短,“正-负”变化频繁。上游和下游年降水量突变年份分别在 1986 和 1988 年左右,突变年份比较接近,中游突变则发生在 1966 年,全流域年降水量突变发生在 1974 年左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