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区域经济论文,本研究构建长三角地区县域城乡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长三角地区152个县级行政单元2010-2022年的面板数据,使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长三角地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指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从政策背景来看,在接续“大国大城”的基础上推进“大国小城”战略,将是我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性策略,旨在推动县域尺度下探索城乡发展的中国经验。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到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县城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典型代表,其发展直接关系到城市和农村的融合质量。一方面,传统上的城乡发展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进而产生城市要素过度集聚、农村资源浪费的现象。由于县城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其通常是区域性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集聚丰富的要素资源,能够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互补和共享,实现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的有机结合,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模式(袁方成,2024)。另一方面,县城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节点,在引领和带动周边农村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县城通过加强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发展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能够有效地改善周边农村的生产力和居民生活水平,同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经济升级,形成城乡经济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进而构建起更加有机和紧密的城乡关系(王进文,2024年)。
从实践背景来看,县城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桥梁,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县城,在新时期城镇化建设的浪潮中扮演至关重要的中介角色,具备独特的地位和功能。首先,县城是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县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承载着本土众多高质量特色产业,推动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与城市产业体系多元化协同发展,实现城乡要素配置优化和全区域竞争力提升。其次,县城是城乡人口流动的桥梁。面对人口流动新势态,县城,一头对接城市,一头帮扶农村,正成为推进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就业的主要载体。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县域发展,不仅有助于减缓农村人口过剩问题,也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与市场选择,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朱战辉,2024)。再次,县城是提高公共服务普惠性的重要节点。当前我国约一半人口生活在县域地区,县域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短缺,服务供给与人口需求相矛盾,增强县城公共服务综合承载能力对城乡融合发展至关重要。最后,县城是城乡文化交流的中介平台。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长三角地区152个县级行政单元(县、县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理论与实证分析以及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010-2022年长三角地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影响机制研究展开探讨。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本章从现阶段我国县城所处的战略地位这一视角出发,首先对文章的研究背景以及意义进行阐述。其次,确定文章的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最后,探讨文章存在的边际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本章首先从多元学科视角对县域城乡融合的概念进行界定,接着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发展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对县域城乡关系进行解释说明。其次,对县域城乡融合中的理论基础、水平测度、影响因素、路径设计四个方面展开相关文献的梳理并作简要评述。
第三章: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机理分析。本章首先阐释当前县域城乡融合的理论共识与分歧;接着从理论逻辑、制度逻辑、市场逻辑、实践逻辑四个方面展开对县域城乡融合底层逻辑的探讨;其次从空间格局、要素流动、产城融合、基层治理四个方面对县域城乡融合的作用机理进行阐释。
第四章:长三角地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本章基于县域城乡“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生态”融合五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对长三角地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地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时序和空间演变特征展开分析。
第五章:长三角地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章首先基于县域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金融效率、产业结构偏离、财政自给率作为解释变量,使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展开回归估计,并解释三者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其次,从省级区域、人口规模、经济区位三个方面展开异质性探讨。
第六章:长三角地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本章以梯度发展原则为引领,分别从产城融合、要素协同、公共服务、返乡农民工、县域生态五个方面展开路径分析探讨。
第七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对第四章和第五章的长三角地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的结论进行概括归纳,并针对相关研究结果提出适宜的政策建议。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经济学理论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县域城乡经济社会形态的自主演化,既夯实发展所需要的坚实物质基础,也体现协调分工和效益最优的新发展理念(袁方成和周韦龙,2023)。县域作为区域经济枢纽角色,成为推进城镇化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可靠支持。县域经济虽限制于城乡制度的桎梏,却不妨碍转变为城乡融合的内生动力(张婷婷,2022)。社会学理论认为,县域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需要从县域社会的角度入手,深入探讨县域城乡结构和变迁的内在机制,继续深化区域研究,紧密联系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以此为基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翟坤周和毛磊,2024;刘晴等,2024)。县域不仅仅意味着是整个经济社会的基础,而且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体系,城乡融合在社会层面追求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调洞察城乡关系的演变,旨在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创社会和谐(耿达等,2023)。生态学理论强调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间的依存关系,需基于人地系统的视角构建一种新型、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文明观。(魏后凯和李瑞鹏,2023)。长期以来,重城市而轻农村、急工业而缓农业,大量农田和自然生态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退化等现象普遍存在,城乡生态环境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因此要以县域为核心,整合资源和协调措施,统一城乡生态环境治理(孙九霞和张凌媛,2024)。地理学理论更为注重“县城”这一行政概念。中国城市是由乡村建构起来的,同时城市的发展又影响着乡村建设。在当前区域城镇体系与城镇化战略架构中,县城是县级行政单元的核心地带和行政中心,是城乡在空间上的节点和纽带(马随随和李传武,2023)。县城是“准城市”,最终将成为农业人口市民化的具体场所,对引导和推动公平有序的城乡发展至关重要。文化论始终贯彻“人本价值”,旨在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人本价值”强调人自由而又全面的发展,追求社会的公平和包容,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参与度,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创造更具人性化和可持续性的城乡生活,实现全体居民的幸福和共同繁荣(关琮严,2023)。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县域城乡融合的理论基础
城乡融合的理念源远流长,始于1898年英国学者霍华德的观点,他首次提出城市与乡村互联互通的必要性。一个世纪之后,Tacoli(1998)进一步解读这种联系,强调商品、资本以及社会交易在城乡交互中的重要作用,为后来城乡元素相互流通的理念奠定了基础。当前城乡融合发展不仅继续这一传统,而且面临的挑战和矛盾日益显现于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变迁中。这一现象凸显了县域在推动城市与农村和谐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力量。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汲取众多学科的理论精华,提供了全面系统的视角来指导县域城乡融合的实践。从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地理论出发,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强调通过优化区域内部的服务与商业布局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使城乡形成功能互补、相互支持的网络结构(Dagum,1997)。新乡村主义理论对县域城乡融合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该理论倡导以人为本,强调保护乡村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注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为城乡融合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观指导(Simmonds,1997)。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也为县域城乡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该理论提倡在区域发展中促进城乡间的功能互补和经济平衡,消除区域发展不平衡状态,实现共享发展的目标(Douglass,1998)。系统论为县域城乡融合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它强调将城乡看作一个整体,通过系统分析和整合城乡各方面资源及功能,促进系统效率的最大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Preston,1997)。
第三章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底层逻辑与机理分析 .................. 17
第一节 理论共识与分歧 ....................... 17
一、理论共识 ...................... 17
二、理论分歧 ........................ 18
第四章 长三角地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 ......................... 26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 26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6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28
第五章 长三角地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39
第一节 模型设定 ................................ 39
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