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区域经济论文,本文通过对有关文献进行梳理,从理论上分析了上市公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以及马太效应的成因,并通过马尔科夫链模型,验证了各区域间上市公司存在着马太效应,再对该效应下上市公司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面板分位数回归。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大会正式召开,同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启试营业。沪深交易所的设立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们的成立是我国资本市场纪年起点的标志。自沪深交易所成立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蓬勃发展。上交所从最初仅有8只股票的上市交易(俗称“老八股”),到截至2023年,已发展到共有2263家上市公司的多层次交易所。深交所也从成立初期的5只股票交易(俗称“老五股”),发展到如今拥有2844家上市公司。2021年,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又迈出了关键一步。我国已形成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和区域性股权市场错位发展和互联互通的格局,我国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市场结构进一步得到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愈发充满活力与韧性。但与此同时,我国各地区上市公司也面临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林建永(2018)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地区分布演变进行分析,得出上市公司地区分布保持着不平衡发展。叶茂林、吴振信等(2003)也曾对我国上市公司地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上市公司数量上呈现“东多西少”,规模上呈现“东大西小”的现象,明显呈现“马太效应”。
上市公司作为优秀企业的典型代表,对于区域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拉动作用,而上市公司的不平衡分布,则会大大加剧各地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多次发表讲话,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他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因此,理论分析上市公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以及马太效应的成因,验证上市公司地区分布存在的马太效应,并对该效应下上市公司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缓解该现象对区域经济分化造成的影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探究各区域间上市公司的“马太效应”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既丰富了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认识,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当前,国内外关于上市公司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虽多,但从各区域间上市公司的马太效应去研究这一问题的仍较少。因此,本文从研究各区域间上市公司的马太效应,再到探究该效应下上市公司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选取角度较为新颖,有利于丰富上市公司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认识。同时,目前国内外对于各区域间上市公司是否存在马太效应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现实意义。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有利于国家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有助于缓解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促进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加快实现共同富裕。而上市公司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有利于推动地方产业升级转型、引领地方产业技术创新、带动地方就业等,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排头兵”。同时,近年来,不少省份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区域内上市公司增加和高质量发展,以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如江西省的“映山红行动”、安徽省的“迎客松行动”和湖南省的“金芙蓉计划”。本研究以上市公司为出发点,在对其“马太效应”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以探讨该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并分析上市公司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从而提出利用上市公司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的政策建议。这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以及希望通过上市公司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1 概念定义
2.1.1 区域经济增长
(1)区域和区域经济
为了更好地对区域经济增长概念进行阐述,本文首先对区域与区域经济的概念进行定义。区域,通常而言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联合国海洋公约》中将区域定义为: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在区域经济学中,参考安虎森(2010)在《新区域经济学》一书中的定义:以专业化与均质性、分层结构(交易、城市等级和监督的分层)和自组织能力为核心的经济组织。由于本文是对于经济活动的研究,因此本文对于区域的定义,采用安虎森(2010)对于区域的定义。
区域经济则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是区域系统除人口、资源、环境等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刘宇萌(2024)认为区域经济是指在特定地理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与关系总和。这个地理范围可以是一个城市、一个省份、一个国家或一片地理区域。通过对有关文献的阅读分析,结合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目的,将区域经济界定为:我国各省份的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关系总和。
(2)区域经济增长
大部分学者认为,某一区域经济总量增加即为区域经济增长,如萨缪尔森在《宏观经济学》中将经济增长定义为:当一国潜在的GDP或国民产出增加,则该国经济实现了增长。当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经济增长不应当仅从“量”进行定义,还应当关注“质”的影响。王薇和任保平(2014)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总体概念,包含了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升两个属性,不能仅侧重于量的增加,还应当关注由“量”的增加导致的“质”的变化。
2.2 基础理论
2.2.1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领域,吸引了众多经济学者的深入研究,并孕育出众多理论模型。这些模型主要建立在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区域经济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详尽的探讨,探索了推动或阻碍区域经济增长的多种因素影响。在这些理论中,凯恩斯主义的区域增长理论、新古典的区域增长理论以及内生增长理论占据了核心地位。
(1)凯恩斯主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储蓄等于投资时经济才能实现均衡,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R·Harrod)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D·Domar)提出了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他们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储蓄率较高,那么会有更多资金用于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相反,如果储蓄率较低,经济增长则可能受到限制。
由于该模型假定资本产出比保持不变、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等,仅探究了储蓄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且哈罗德-多马模型未涉及到区域因素和区域系统,因此,很难用来解释区域经济增长问题。但该模型奠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此后许多学者在该理论模型基础之上,探究了经济增长与储蓄、投资、要素投入量和产量等基本元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且通过基于哈罗德-多马模型,可以探究得出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这也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因素提供了参考。
3 区域间上市公司的马太效应存在性检验 ....................... 18
3.1 模型选择及介绍 ............................ 18
3.2 数据来源 .................................... 19
4 研究设计 .............................. 22
4.1 样本变量选择与描述 ........................ 22
4.1.1 被解释变量 ........................... 22
4.1.2 解释变量 ........................... 22
5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26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26
5.2 相关性分析 ....................... 26
5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根据表5.1由stata16得出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上市公司首发数量的平均值为4.051,由于数据前期进行的预处理,逆推计算得出上市公司首发数量的实际均值约为56家,意味着31个省级行政区域平均拥有56家上市公司。但上市公司首发数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差别较大,其方差也较大,可见我国上市公司分布区域存在着较大的分化现象。此外,其余变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均存在着显著差异,方差均较大,具体见表5.1。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有关文献进行梳理,从理论上分析了上市公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以及马太效应的成因,并通过马尔科夫链模型,验证了各区域间上市公司存在着马太效应,再对该效应下上市公司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面板分位数回归,共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我国各区域上市公司数量分布呈现出马太效应,即上市公司越多的区域未来将愈来愈多。本文采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对2010—2021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进行分析,预测了各水平类型在下一阶段发生转移至其他类型的概率,其中维持在本水平类型的概率最大,表明上市公司数量分布存在着马太效应。这可能是由于上市公司的要素聚集和溢出效应会导致企业产生集群,并且在这些集群中,企业可以更好地分享资源和信息,提高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进而孵化出更多高质量的企业。这种效应会使得区域公司数量较多,质量较高,从而使得区域内保有上市公司数量增加,持续保持原有水平。而另一些区域由于上市公司数量较少,要素聚集和溢出效应不够显著,导致区域产业相对落后,上市公司数量增长缓慢,难以与其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