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区域经济论文,本文以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演化发展为主线,首先梳理了近年来中国先进制造业与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其次基于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分析了两大产业协同演化发展水平的动态特征以及存在的行业、地区差异,最后构建了联立方程模型来检验先进制造业有序度与生产性服务业有序度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作为全球价值链上高利润、高附加值的领域,是制造业中最先进、最前沿、最具活力的领域,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助推中国建成“制造强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抢先一步重新关注制造业的发展,希望借此机会调整经济结构,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然而,目前中国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制造业大而不强弊端尽显,亟待强化中国制造业,推动其转型升级。制造业如何破解当前的发展瓶颈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中国蓬勃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破解当下的发展瓶颈创造了机遇,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有力地推动制造业全产业链精细化发展(唐晓华等,2018)[1]。《中国制造 2025》作出顶层设计:“加快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够提高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又能降低制造产业价值链中的成本,可以说是驱动制造业转型的“发动机和助推器”。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演化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这是一种依托于知识经济,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来进行社会化生产的全新的生产方式(曹东坡等,2014)[2]。二者的协同演化发展将利于产业间的互促融合、共同发展,继而演变成一种共生、互促的产业系统新模式,这对于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助力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
1.2 研究内容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第一,构建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该复合系统包含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个子系统。同时考虑两大产业的产业特性,以多维度衡量产业发展水平为目标,构建两个子系统的序参量分量,分别从全国层面、行业层面、区域层面来量化两大产业的有序发展水平以及产业之间的协同演化发展水平。
第二,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分别从全国、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两个层面来检验先进制造业有序发展水平与生产性服务业有序发展水平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并对存在的行业差异进行原因探究。
第三,基于前文的研究成果,根据中国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演化的动态特征及差异,就如何更好地引导区域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演化及产业转型升级提出政策建议。
表 3-1 先进制造业的行业选取
...........................
2 文献综述
2.1 协同演化的相关理论
2.1.1 协同理论
西德享有盛名的物理学家哈肯在 1971 年建立了协同理论(Synergy Theory)。他撰写了《协同学导论》一书,建立起了关于协同的系统性学说,包含协同的定义以及相关理论。协同理论的观点是,基于协同效应、伺服原理以及自组织原理能够实现组织内部各系统的协同,从而产生合作协同效应。而后,安索夫(H.lgorAnsoff)提出,协同效应在经济学领域研究中的的含义可以被形象地解释为可以产生“1 + 1 > 2”的效果。徐力行和高伟凯(2007)[8]给出了产业协同的定义,产业协同是指在非封闭的产业体系下,各产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不断进行产业调整,使整个产业体系向有序结构转变的过程。产业运行结构所表现出的自组织特征,是符合协同理论的观点的。魏丽华(2016)[9]认为,马克思所提出的分工协作理论实际上也蕴含了协同理论的观点。郭帅新(2018)[10]则从空间角度来解释产业协同,认为产业协同是指作为子系统的各产业在单一区域范围内或者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与互动,推动单一区域内部或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活动从无序状态朝着有序状态演进,最终形成分工有序、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产业体系。
2.1.2 协同演化的内涵
演化是存在于大自然中的一种普遍的生物现象。达尔文和华莱士最先提出自然选择是生物演化的主要力量。协同演化(co-evolution)这个概念最初由生物学家提出,描述的是多个物种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互利互惠关系。Ehrlich 和Raven(1967)[11]研究植物与蝴蝶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现植物会通过散发出独特的气味或产生花粉来吸引某一种类的蝴蝶。在这一现象的启发下,他们认为某个种群会紧跟着与之密切相关的种群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即种群之间存在着协同演化效应。协同演化效应的提出改变了达尔文仅仅强调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观点,丰富了生物学的的理论基础(Futuyma,1983)[12]。
.................................
2.2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演化研究
2.2.1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关系研究
国内外诸多学者已经从不同视角出发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了充分的探讨。已有研究将两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归纳成四种主要的类型,分别是“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以及“融合论”。
需求遵从论:由于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制造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只专注于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从而产生了对生产性服务的购买需求。Kakaomerlioglu 和 Carlsson(1999)[19]证实了美国制造业从根本上助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由于自身规模的扩大,制造业对中间服务业即生产性服务的购买需求也随之不断提高,从而促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壮大。换言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完全依托于制造业的需求(江小涓、李辉,2004[20];Macpherson,2010[21])。制造业规模的扩大又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可供服务的对象,因此,制造业规模扩大对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袁志刚、高虹,2015[22])。同时,生产性服务业需要提高产业效率以满足于制造业对其不断高涨的服务需求(王文、孙早,2017[23])。
供给主导论:Eswaran 和 Kotwal(2002)[24]提出了“供给主导论”。供给主导论的观点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发展壮大与转型升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壮大趋于专业化可以为制造业提高竞争力提供强大助力。顾乃华(2006)[25]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制造业整体实力的有效途径。其中,金融业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行业。陈建军和陈菁菁(2011)[26]的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逐渐减弱,传统制造业利润率下降,制造业发展开始依赖于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产业链分工细化和专业化来降低制造业的交易成本、生产成本,从而提升制造业的效率。因此,生产性服务业极大地影响了制造业的区位分布。
.................................
3 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分析............................15
3.1 先进制造业发展趋势................................15
3.2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18
4 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演化发展水平分析............................22
4.1 分析模型 ...........................22
4.2 模型变量选择与权重测算...............................24
5 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演化的实证分析.............................33
5.1 计量模型设定 .........................34
5.2 模型变量含义 .................................35
5 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演化的实证分析
5.1 计量模型设定
计量经济学中有两类估计联立方程组的方法,分别是单一方程估计法和系统估计法。两类估计方法均存在利弊,在选择估计方法时需要权衡。单一方程估计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广义矩估计(GMM)、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等 。单一方程估计法是对联立方程组中的每一个方程分别进行估计,该方法的缺点是没有考虑到各方程之间的关联。系统估计法中应用较多的是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系统估计法是将方程组作为一个整体去估计,但是存在的弊端是若其中某个方程估计不准确,也会造成方程组中其他方程估计不准确。
由于存在内生解释变量,普通最小二乘法(OLS)通常是不一致的。又因为本文的模型是恰好识别的,单一估计法中的广义矩估计(GMM)与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是等价的。因此,本文将主要使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和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进行估计。此外,本文也将使用 OLS 对每个方程进行估计作为参考。
表 5-1 模型变量名称与符号
.........................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本文以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演化发展为主线,首先梳理了近年来中国先进制造业与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其次基于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分析了两大产业协同演化发展水平的动态特征以及存在的行业、地区差异,最后构建了联立方程模型来检验先进制造业有序度与生产性服务业有序度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