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区域经济论文,本文首先,根据国家规划内容和学者相关研究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多极增长格局已成为中国空间结构调整的方向,将在未来中国区域发展中受到更多的重视。其次,在阐述区域多极增长格局的表现、测度及其对经济绩效影响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在借鉴增长极理论和区域空间结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基于非均质空间的原则,从经济主体与区位相匹配的视角出发,构建理论分析模型,分析区域多极增长格局影响经济绩效的机制。然后,根据增长极的识别方法识别出中国的十大增长极,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衡量区域多极增长格局的 RMPI 指数,根据 RMPI 指数计算结果,分析 2000-2017 年中国多极增长格局和城市群多极增长格局的演变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最后,从中国多极增长格局和城市群多极增长格局两个层面,分别对区域多极增长格局对经济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并将中国十大城市群根据要素禀赋条件进行分区域实证分析。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时期逐渐进入中高速增长时期,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而区域空间结构是助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覃成林等,2016),因此关于如何调整区域空间结构,以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借此拓展经济发展的新空间,提升经济绩效,是一个值得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研究的问题。
.........................
1.2 研究目标
本文首先,梳理与区域多极增长格局相关的文献。其次,在已有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区域多极增长格局影响经济绩效的理论机制。然后,构建衡量区域多极增长格局的指标。最后,构建实证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由此可知,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是:
第一,阐述区域多极增长格局产生的理论基础,并从经济主体与区位相匹配的视角,分析区域多极增长格局对经济绩效产生影响且其影响存在差异性的理论机制。
第二,构建衡量区域多极增长格局的指标,为研究区域多极增长格局提供可量化的指标,并进一步分析全国层面和城市群层面多极增长格局的演变状况及其趋势。
第三,实证分析区域多极增长格局对经济绩效的影响,通过不同的空间尺度和要素禀赋条件下的实证结果,证明区域多极增长格局对经济绩效产生的空间差异性影响,为不同区域的空间结构优化提供具体的科学依据。
....................
2 文献综述
2.1 区域多极增长格局的表现
本文首先,梳理关于全国层面、城市群层面表现出的多极增长格局和城市层面表现出的多中心的相关研究,以说明区域多极增长格局在不同尺度上的具体体现。
从全国层面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调整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从不平衡发展向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变。随着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家新规划的实施,中国区域经济已经进入到了相对均衡的发展时期(年猛、孙久文,2012)。卢阳春(2015)根据国内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经验认为,在当前中国区域空间规划战略的统筹背景下,由多个增长极支撑或带动区域经济是推动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策略。李国平、王志宝(2013)表示,随着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变,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的形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已经由“点轴”模式向“网络化”模式迈进,并呈现出“准网络化”的空间格局。另外,郭正模(2016)提出,要依托于市场力量培育出新的“发展极”与“增长点”,进一步大力实施“多点多极”的区域发展战略。对此,在中国区域空间结构已经呈现出多极增长格局的背景下,程前昌(2013)根据中国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将中国分成五极格局,分别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中三角和西三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培育东北第六极和西北第七极,从而构建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多极格局。覃成林等(2016)认为,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要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就要形成多极网络的空间格局,并提出中国已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原、关中、长江中下游和成渝七大国家增长极。并在之后的研究中指出,近年来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多极增长格局的发展(覃成林、陈丹,2019)。根据以上学者们关于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的调整方向和多极增长格局具体表现的研究,可以发现,区域多极增长格局已经成为符合中国区域空间结构发展趋势的思想主张。
...........................
2.2 区域多极增长格局的测度
区域多极增长格局和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相关理论提出后,如何有效地测度区域空间结构是否呈现出多极增长格局或者多中心的演变特征成为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现有关于中国多极增长格局测度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识别增长极、将哪些城市群界定为增长极的研究(薛泽海,2007;毛超,2012;程前昌,2013;覃成林等,2016),而关于如何测度中国多极增长格局进而研究中国多极增长格局演变趋势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主要从城市群和城市空间尺度层面的研究对区域多极增长格局的测度进行梳理总结。
在城市群空间尺度层面,首先,在对中国城市群整体的多极增长格局进行测度时,侯韵、孙铁山(2016)利用区位基尼系数和单中心指数两个指标,分别对城市群空间结构集聚程度和集聚结构两个方面的特征进行了定量测度。张浩然、衣保中(2012)在研究中,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和首位度方法来反映中国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另外,孙斌栋等(2019)也采用了规模位次法则测度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同样地,李佳洺等(2014)、黄妍妮等(2016)在考察中国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变特征与内在规律时运用了帕累托指数、基尼指数或首位度指标。其次,针对单个城市群多极增长格局的测度,林雄斌等(2014)通过选取影响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城市经济、人口空间等因素构建指标体系,并进一步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测度珠三角城市群 1990-2010 年每隔 5 年的空间格局特征,并分析其演变趋势。王振坡等(2016)通过采用 Zipf 法则,分析 2003-2013 年京津冀城市群的人口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高丽娜(2018)在测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多极增长程度时,选择以城市经济空间密度指标作为测度多中心性指数。王磊、高倩(2018)在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时,采用位序规模法则和空间基尼系数的测度方法,从人口、产业两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多极增长格局进行测度。
...........................
3 区域多极增长格局的理论基础及其影响机制分析............................... 16
3.1 理论基础........................ 16
3.2 区域多极增长格局影响经济绩效的机制分析......................... 19
4 区域多极增长格局演变分析...................... 23
4.1 研究对象选择..................... 23
4.2 区域多极增长格局的测度.................. 26
5 区域多极增长格局对经济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31
5.1 变量选择............................ 31
5.2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33
5 区域多极增长格局对经济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变量选择
关于被解释变量的选择,经济绩效是指对经济、资源分配以及资源利用有关的效率的评价,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是经济绩效的主要测度指标,在现有研究中主要用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率等指标进行衡量经济绩效(李佳洺等,2014;侯韵、孙铁山,2016;Jia et al.,2017;王磊、高倩,2018)。本文认为,人均生产总值相比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率,可以从效率方面较为全面地衡量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选择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pgdp)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衡量区域的经济绩效。另外,根据前文中区域多极增长格局指数的构建,本文以 RMPI 作为解释变量来衡量区域多极增长格局。
每个城市的生产率提高或经济增长都是空间因素、生产要素、政府引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Lee B 和 Gordon P,2011;张浩然、衣保中,2012)。因此,控制变量的选择是以非均质空间的基本假定为基础,主要从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政府作用、产业结构和交通基础设施这五个方面进行选取。
资本和劳动力是影响产出的两个主要因素,这就代表着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均对经济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本文中,物质资本以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占生产总值的比重(inv)作为衡量指标,计算方式为区域固定资产投资额/区域生产总值*100。人力资本则以区域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占总人口的比重(stu)作为衡量指标,计算方式为区域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区域总人口*100。
.....................
6 结论与进一步讨论
6.1 主要结论
本文首先,根据国家规划内容和学者相关研究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多极增长格局已成为中国空间结构调整的方向,将在未来中国区域发展中受到更多的重视。其次,在阐述区域多极增长格局的表现、测度及其对经济绩效影响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在借鉴增长极理论和区域空间结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基于非均质空间的原则,从经济主体与区位相匹配的视角出发,构建理论分析模型,分析区域多极增长格局影响经济绩效的机制。然后,根据增长极的识别方法识别出中国的十大增长极,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衡量区域多极增长格局的 RM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