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41
5.1 研究结论 ............................ 41
5.2 对策建议 ................................. 41
第 4 章 协同创新对成渝城市群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
构建空间权重矩阵是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的前提。现有文献对于空间权重矩阵的设置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引力模型(白俊红、蒋伏心,2015;李晓龙、冉光和,2017;朱四伟,2018),选取某一指标作为规模量,再根据城市之间的距离来衡量城市之间的关联强度。二是采用虚拟变量(吴玉鸣,2015),事先设定某一标准,再以是否满足此标准为依据,将城市之间的关系定义为相关或者不相关。由空间相关性的定义可知,创新要素城际流动是空间相关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本文借鉴白俊红、李婧等学者的研究,从创新要素的城际流动视角构建空间权重矩阵,采用引力模型对创新要素城际流动产生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度量。引力模型来源于万有引力定律①,由丁伯根(Jan Tinbergen)于 1962 年提出,引申到经济学领域,是指将地区间的距离(通常指首都之间的距离)作为变量引入到回归模型中测度区域间的相关关系。引力模型认为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单项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一般用 GDP 表示)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
第 5 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立足于 2012-2017 年成渝城市群 27 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测算协同创新、成渝城市群创新绩效的基础上,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协同创新对成渝城市群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在成渝城市群创新系统中,协同创新水平有待提升。主体协同创新以政府与直接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为主,而金融机构与直接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尚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2)成渝城市群各个城市之间的创新绩效差异较大,且创新绩效整体有待提升。成渝城市群创新效率均值的平均值为 0.662,整体创新绩效处于中等水平。创新绩效值最高的为 1,达到技术有效状态;创新绩效值最低的为 0.090,远未达到技术有效状态,两者的极差为 0.910,表明成渝城市群内各个城市之间的创新绩效差异较大。
(3)R&D 人员流动和 R&D 资金流动两类空间权重矩阵下,空间自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成渝城市群各个城市的创新活动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R&D 人员和 R&D 资金等创新要素在城际间流动,有利于促进成渝城市群创新绩效的提升。
(4)协同创新过程中,政府和金融机构的科技资助显著提高了成渝城市群创新绩效;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抑制了成渝城市群创新绩效的提高,但结果并不显著;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显著提高了成渝城市群创新绩效。未来应该重视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其在成渝城市群创新绩效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
(5)成渝城市群创新绩效还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助于提升成渝城市群创新绩效;地区产业结构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地区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成渝城市群创新绩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