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政治学论文,本文将从政治博弈理论入手,用模型重点解读决策博弈中三国四方的理性选择和谈判博弈中的策略应用。用政治博弈论的视角对重庆谈判进行经验化的表述和解读,并得出规律性的现实启示,这是文章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史与论的结合:政治博弈论视域下重庆谈判的理论基础
一、政治博弈论的学理阐述
(一)博弈论与政治博弈论的关系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是理性博弈主体(个人或团体)在特定条件(环境和规则)的对局中,对他方策略及己方对应策略的应用科学,简言之,博弈论是“关于包含相互依存情况中理性行为的研究”①。博弈论在经济领域影响深远,其在政治领域起步较晚,政治博弈论正是在博弈论的基础上发展延伸到政治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博弈论与政治博弈论联系紧密,但在分析具体问题时也有差异,因此理清两者的关系,能为更好地界定政治博弈论提供帮助。
1.博弈论与政治博弈论的联系
基本假设相似,分析方式相近。政治博弈论的理论前提是由博弈论的基本假设发展而来的,博弈论的基本假设有两条:一是理性人假设(或“经济人”假设),即博弈的参与者通过计算与推理,试图用最小的成本追寻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二是共同知识假设,即“所有参与者都知道该信息,并且所有参与者都知道所有参与者都知道该信息,如此类推”②。而政治博弈论的理论前提与其相似,都是理性假设基础上的推理,都有一定共同知识的支撑,但随着理论的发展和实证的研究,政治博弈论的理论前提较博弈论的基本假设又更进一步。再有就是博弈论与政治博弈论的分析方式相通,博弈论运用现代数学和逻辑科学的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博弈式转化,再通过抽象建模和量化分析,得到博弈主体策略互动的均衡解。政治博弈论的分析路径运用的就是博弈论的分析方式,其通过模型化和逻辑化主导的分析结构,对具体政治事实进行史料剖析和数据整理,进而推理和解释政治互动的均衡结果和实施结果。
二、重庆谈判的博弈模型架构
(一)政治博弈模式的完善
模型是简化的现实世界,更是“理想均衡”的高阶设定,这毋庸置疑是博弈论的魅力所在。但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月有阴晴圆缺”的不完美状态,试图借助简化的模型来表达或解释真实的政治活动,就需要对政治博弈模式进行完善。理性过程结构的刻画和政治博弈系统的构建是完善政治博弈模式的经验性尝试。
1.理性过程结构的刻画
“政治博弈研究的任务当然是解释和预测政治结果,但解释所依据的是政治过程”②,有学者认为博弈论的政治过程缺乏一套关于局中人心理建构的理论,而这恰恰是局中人理性决策的互动过程,因此政治博弈论对理性过程心理结构的刻画势在必行。下图1-1是博弈决策思维的心理结构图:
在政治博弈过程中,有限理性的局中人做出决策时,都逃脱不了这一套看似繁杂实则转瞬生成的决策心理路程,认识博弈决策思维的心理结构也是认清博弈对局的政治过程。整个心理结构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在特定“按钮”中有一定的输入和输出。首先是原始的刺激阶段,局中人在受到外部刺激(环境、情势的变化等)或内部刺激(生理、情感的波动等)时,会有一定的反应,反应的程度取决于刺激的力度,当反应达到一定的压力阈值,即优于不做或不得不做时,就会跳转到需要阶段;局中人的需要阶段根据马洛斯需求层次进行逐级或多项选择,通过调动需求形成动机,当动机在动力调控下有了需要的满足和冲动的激发,自然就进行到思维阶段;局中人在思维阶段会对需要满足的需求及对应获取方式进行必要的认知、通识的判断和合理的推理,在“两权相利取其重”的理性抉择中做出策略行动,当做出的决策确定实施并按一定规则监控实施时,整个心理思维的过程就全部结束,然后跨越到操作阶段,即诉诸行动。
第二章变与定的交织:重庆谈判的政治博弈环境分析
一、重庆谈判前政治博弈环境的“变”析
重庆谈判的开启绝不是局部环境的作用,而是一段时间里国内外环境合力下的连锁反应。1943年以来,以美、英、苏、中为代表的二战同盟国,从战略守势转为战略反攻,以德、意、日为核心的法西斯轴心国分崩离析,节节败退。此时,法西斯联盟的丧钟已然敲响,国内外环境已发生改变,重庆谈判的齿轮已悄然转动。
(一)国际格局的态势之变
战时阶段,国际格局的态势首先体现在战场形势上,唯有军事取得胜利,才有资格参与到国际格局的组建中来。国家综合实力的彰显,主导着国际格局的态势变化。雅尔塔会议的召开,是国家间实力妥协的产物,标志着国际洗牌重组的成功,更奠定了国际政治格局的雏形。
1.军事形势的转变
战场之变,贵于胜战。1943年同盟国已展开战略反攻,突尼斯的攻克,让德国自顾不暇,这时期意大利有难求助德国,但没有得到德国的实际帮助,两国的不满和矛盾不断加深,致使德意关系出现裂痕。在盟军的强烈攻势和意大利国内反法西斯抵抗运动之下,同年9月,意大利军队率先缴械,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与此同时,意大利退出“轴心”同盟,并对德宣战,就此法西斯阵营被撕开了口子,德国面临腹背受敌之境。
苏德经过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会战、克里米亚战役、列宁格勒保卫战等重大战役后,希特勒德国政治联盟分崩离析,其仆从国家争先洽商脱战事宜,都想趁早脱离战争。1945年欧洲盟军两线作战,取得了科耳马尔战役和布拉格战役的重大胜利,德军元气大伤,德国败局已定,随之希特勒自杀。同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至此,以德、意、日为核心的法西斯轴心国已被砍断双臂,日本法西斯陷入孤立无援之地。
二、博弈环境变化中发展的“定”律
重庆谈判的开启既有环境变化的推动,又包含着发展定律的牵引。政治博弈的理性设定关键在于利益的最大化,各方利益的强力追逐恰好构成重庆谈判的基础,重庆谈判所促成和平发展的短暂间隙,正是各利益方维持相对均势的政治手段。因此,利益追逐的均势与和平发展的趋势,为博弈者开启重庆谈判提供了内在刺激。
(一)利益追逐的均势之定
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④,利益是自然人理性追求的永恒状态。重庆谈判的开启是均势下利益权衡的产物,美苏两国虽意识形态不同、国共两党固然政治立场不一,但在共同利益的连接和各自目标的驱使下,各方都在力促重庆谈判。
1.环境变而均势定
二战的硝烟即将落下帷幕,一般战后都会形成新的均势,实力超群的强国会促使和导致其他国家的制衡,这种“制衡”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国际秩序的相对稳定,将国家间的关系从大战拉入到了有限战争或谈判序列。
均势政治的定律,依赖于国家实力。国家间的战争状态,是利益追求的失控,是实力不匹配的失衡,也是控制与反控制的失败,反观国家间的和平状态,则表明各国实力处于势均力敌或相互妥协的态势。均势下这种实力要服从于和平政治,而手持均势的各方追求的目标往往不是权力均势,而是权力优势,犹如重庆谈判前的雅尔塔会议,均势大国不与当事国协商,不考虑当事国利益。从纵深处讲,均势之定也是利益之得,雅尔塔会议“实质上乃是以谋求战后美苏均势为目的而实现的国际妥协”①,更主要的是,美苏两国在均势下,划分中国势力范围,从中获取利益好处,这一切都在雅尔塔协议所规定当中,美苏两国不会轻易改变这一均势。
第三章 战与和的抉择:三国四方政治决策的博弈互动 ....................... 31
一、 保证型博弈下美苏利益的政治合作 .......................... 31
(一) 保证型博弈模型的运用 ............................ 31
(二) 美苏两国在中国问题上的利益权衡 ............... 32
第四章 立与破的平衡:重庆谈判博弈的艰难实施 .............. 47
一、 信息博弈的获取与传递 .................................. 47
(一) 将计就计: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 .......................... 47
(二) 舆论造势:国共两党掀起宣传热潮 ...................... 51
第五章 攻与守的转换:重庆谈判均衡的现实差距 ........................ 63
一、 博弈决策的结果:重庆谈判的得失与延续 ................................ 63
(一) 会谈纪要签订的利益得失 .......................... 63
(二) 政协会议召开的和平曙光 .............................. 64
第六章理与利的资鉴:政治博弈论视域下重庆谈判的现实启示
一、用“合”擘画最大同心圆
“合”元素是政治博弈论的模型底色,在重庆谈判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求同”促合作,用合作求和平。重庆谈判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在“合”的基础上,用实力拼出了“独立自主”,用真情奠定了“统一战线”。“独立自主”是聚合“圆心”的前提,“求同存异”是延长“半径”的基础,守住“圆心”,延长“半径”,才能擘画最大“同心圆”。重庆谈判的实践经验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战工作坚定了历史自信,更为现代擎画最大同心圆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一)用“独立自主”定“圆心”
重庆和谈的理性选择和协商过程中虽然有美苏国家的干预,但这并不影响中国共产党在事务决策中的独立自主。面对美苏的施压和中国国民党的“糖衣炮弹”,中国共产党不屈服于霸道势力,不听信于甜言蜜语,在重要的决策和谈判过程中,依旧把独立自主原则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①。实力是独立自主原则强有力的保障,独立自主是一个政党茁壮发展的基点,也是聚合同心圆“圆心”的前提,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才为画出统一战线最大同心圆定下了不变的“圆心”。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政党,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