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政治学论文,本文聚焦于J市H村拆迁,运用案例研究法、田野调查法以及访谈法进行研究,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政府回应与政府行为的研究成果,运用政治沟通理论、场域理论以及政治角色理论构建分析框架,以H村为案例具体分析S街道办在拆迁中的受到的多重压力及其回应逻辑与策略,并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新时代基层政府回应的优化路径。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 基层政府
政府层级由上至下依次涵盖国务院、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县(区)级政府,直至乡镇级政府。基层政府,通常指代行政体系中的最基层单位,特指乡镇级人民政府。这一层级负责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部署,执行各项政策决议,确保党和政府的政策能够切实惠及民众,实现公共利益与群众需求的最大化,同时也直接对接广大民众,为民众服务,是连接政府与民众的重要桥梁。此外,街道办事处作为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中的基层单位,在行政级别上与乡镇同级,均隶属于乡镇级行政区划,共同构成了我国治理体系中的基层单元。其本质上作为上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负责在特定区域内行使相应的行政权力。街道办事处亦被视为典型的基层行政单位。尽管并不构成一级政府,但作为政府在基层的派出机关,在其管辖范围内,街道办事处与民众的日常互动最为密切,承载着与民众直接交流与对话的职能。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街道办事处与乡镇级政府类似,都需要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各类矛盾,与民众直接深入的交流,寻求解决方案。街道办事处的态度与行为,直接关联着民众对政府的评价和认知,对政府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产生深远影响。
基层政府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①。基层政府作为政府组织体系的基石,与民众日常生产生活紧密交织,是直接贯彻上级政府政策意图的终端执行者。在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与达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中,基层政府承载着至关重要的职能与使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本文中所提到的基层政府指的是S街道办事处,主要分析其在H村拆迁过程中的回应逻辑。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 政治沟通理论
沟通理论最初源自动力工程学领域,其形成和发展建立在控制理论、系统理论以及信息科学的基础之上。诺伯特·维纳在其著作《控制论》中,率先提出了控制论这一科学概念,并将沟通过程类比为机器对外界信息的接收与相应反应的过程④。在维纳的理论框架中,沟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控制的逻辑和原理。20世纪50年代,卡尔·多伊奇在控制论的基础之上,将沟通理论引入政治学研究领域,发展了政治沟通理论的研究。他是第一个对政治沟通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学者。1963年,卡尔·多伊奇提出“政治沟通”这一概念,并运用系统论、控制论等形成了有关于政治沟通的基本分析框架。他认为所有的系统,包括政治系统在内,都由不同的机制构成,这些机制的运行需要信息,而信息本身无法自己传递,要想得到传递处理并加以运用就必须考虑到沟通的重要作用。多伊奇把政治沟通定义为:政治系统进行输入—输出的工具,它包括对信息的接收、选择、储存、传递、分析和处理的整个过程⑤。多伊奇的政治沟通理论是一种动态的政治学研究,他认为,决策是政治活动的核心,沟通是决策的重要环节,政治沟通是政治系统进行传递信息的工具,政治系统通过信息的输入、筛选、传播、分析等过程完成对政治环境的适应与控制。
政治沟通理论的核心聚焦于“信息接收”与“反馈机制”。为了达成其治理目标,政治系统需多渠道的接收信息,在接收到这些信息后,政治系统需进行选择性的筛选、系统性的存储、深入的分析以及精细的处理,以确保信息质量,并据此形成决策。当决策确定后,反馈机制将负责传递决策在外部环境中产生的各种影响,并将反馈信息传回至政治系统内部。这一流程不仅有助于政治系统内部实时把握外部环境的动态,还能根据反馈的实际情况对既有决策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优化。由此可见,在社会治理中,政府对于信息的有效获取与控制对预防突发事件、防止不良信息的扩散与升级、解决矛盾危机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 案例情况概括:J市H村拆迁事件
第一节 案例分析
本案例是2016年发生于J市Z区“旧城改造”项目中的一项征地拆迁事件。H村,位于J市Z城区内部,J市域主干路与铁路地段之间,处于城郊结合部,属于城中村。该村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建筑面积2平方公里,是S街道辖区内最大的村落。全村总人口将近4000人,约1200户居民。村庄总面积0.511平方公里。
首先,从H村的综合情况来看,案例选取与我国当前所强调的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这一思想是相适应的。征地拆迁是城市建设、改造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有合理有序地进行征地拆迁,才能实现城市规划目标,推动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拆迁的过程中,政府作为不可或缺的主体,起到带领的作用,拆迁工作的实施需由政府部门统筹规划与组织实施。此外,政府还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包括被拆迁者、拆迁单位和相关部门,促进拆迁工作的顺利实施。在此情景之下,政府回应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以H村拆迁作为案例,研究政府回应具有必然性。同时,在J市Z区的“旧城改造”项目中,H村从拆迁初始到回迁交房,上至Z区政府下至S街道办都非常重视,拆迁流程严格按照政策在执行,时间线较为清晰,工作组严格有序,资料保留完整,能够较为清晰的研究工作组的行动轨迹,具有代表性。因此能够对其中基层政府的回应做出分析与研究。综上所述,H村拆迁事件的现实条件适合于本文的案例研究。
第二节 S街道办工作过程
一 拆迁酝酿:区政府制定政策,旧城改造
Z区早在2016年计划实施11个棚改旧改项目,其中5个省级项目、 6个市级项目,拆迁改造总户数约7195户,涉及四个街道、17个村,以及公安、教体等13个责任单位。拆迁改造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拆迁占地约4000亩。这次的棚改旧改项目是Z区历年来最大的一次,涉及的村居情况复杂、类型多元。Z区政府对此次拆迁计划表达了高度的重视,成立了旧村改造指挥部,相关街道与责任单位成立相应机构,制定相应的激励奖惩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各工作组成员将“约法三章”严格执纪问责。这表明了Z区政府对于旧城改造的决心和要求,同时也对其下级政府:S街道办提出严格要求,让其按时按要求完成此次改造任务。
二 准备就绪:S街道办创建工作组
H村在这次的“旧城改造”计划之内。H村位于J市Z城区内部,同时也在S街道办的管辖之内,S街道办在接收到上级Z区政府的任务后,开始了紧密的拆迁前准备工作。2016年3月,S街道办印发旧村改造明白纸并下发给H村的村民,同时对基层工作人员实施系统化的培训,旨在确保政策解读的一致性。其次召开村居“两委”会、党员会和村民代表议事会,广泛宣传旧村改造的意义及重要性,取得广大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紧接着召开村居在职干部职工动员会,带头落实旧村改造。
第三章 拆迁事件中基层政府回应逻辑与策略............................ 24
第一节 基层政府面临的多重压力 .......................... 24
一 基层组织内部张力........................... 24
二 上级政府“下达任务”..................................... 26
第四章 新时代基层政府回应优化路径......................... 41
第一节 建立基层政府回应压力匹配体系,完善基层治理职责清单 ...... 41
一 权责匹配,深化基层改革................................... 41
二 依法行政,实现法治回应................................... 41
结论与展望................................ 47
第三章 拆迁事件中基层政府回应逻辑与策略
第一节 基层政府面临的多重压力
一 基层组织内部张力
政府是由不同层级和部门组成的统一体。在我国,政府结构以“条块关系”为基本特征。我国大部分政府职能部门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管理”的行政体制,俗称属地管理。政府组织是一个多层复杂的官僚组织体系,通常会面临不同部门需要沟通和协调的问题,信息需要不断地流动和反馈。几乎所有的信息都要经过接受,分析,理解及反馈的过程,会耗费较长的时间与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亦会产生很多矛盾与分歧。
H村处于J市Z区S街道办的管辖范围之内,S街道办是H村拆迁过程中最直接、最重要的工作主体之一,扮演着不可替代的沟通协调角色,也承担着最重要的维稳工作责任。作为上级区政府与市政府政策的具体执行者,J市Z区的S街道办根据拆迁情况创建了三种类型的工作组,这三个小组是由S街道办与上级区政府以及其他相关专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构成的,存在一定的人员与职能交叉的情况。其中工作组与测量组之间的工作内容是一同进行的,存在交织部分,因此其所遇到的矛盾与张力也是最为突出的。这是由于我国政府架构复杂,职能之间有重叠和交叉,由此会导致政府工作繁琐冗杂,权责不清,无法做到应尽的职责与义务。本节主要讨论S街道办内部的张力。
结论与展望
征地拆迁是城市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基层政府不仅是主持拆迁工作的主体之一,同时也是与社会和人民最为直接接触的主体之一,基层政府的行动与回应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视作是能否顺利解决拆迁问题的关键。学界一直以来广泛关注着政府回应这一话题,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回应模式、政府回应困境以及改善路径等。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政府回应公众诉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