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政治学论文格式、政治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政治学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10篇

日期:2018年04月14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4197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1803290952148518 论文字数:41052 所属栏目:政治学论文
论文地区: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政治学毕业论文,笔者认为现代政治学注重研究政治主体和现实政治问题,如政治制度、国家法律、政治行为、政治决策、政治合法性、政治心理等。是对政治学的记录和总结,今天无忧网为大家推荐一篇政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政治学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一:新农村建设中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改革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三农问题在当代中国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它既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又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政府的公信力。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增强粮食安全意识,解决好吃饭问题,一直以来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战略。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步入 21 世纪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和政府,在发展农村事业上,高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旗帜,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农业产业化的推进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撑。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命脉,农村金融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某种程度而言,“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与农村金融工作休戚相关,为此,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明确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职能定位,扎实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出台系列有效政策, 促进农村经济改革、促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产业,农业的健康发展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然而,农业又是天然的弱势产业,因其获利周期缓慢、受因素影响波动性大,往往被商业性金融机构所冷落。当前,农村金融发展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政府对三农的金融支持仅停留在单纯的政策引导上,与三农发展相关的完备的法律法规和有效的市场机制仍然较为欠缺,农村金融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仍然不足。基于此,创建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丰富与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功能,是我国金融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世界各国大多建立了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尤其以欧美国家的农村金融制度发展较为完善。作为我国惟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自其成立以来在增强粮棉综合产业化发展,稳定粮棉市场、惠顾农民经济利益,促进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彰显了重要的职能。近年来,随着粮棉市场加入制的全面开放,农发行支农政策所依存的外在宏观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业务功能单一、法规建设滞后等弊端日渐凸显,使得农村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发展受到制约。

..........................


1.2 研究意义

发展经济是政府执政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农村经济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三农”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核心命题。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有一个强大的金融支持,而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比较缓慢,其存在的制度缺陷对新农村建设融资已形成了很大的制约。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庞大资金的需求,深化政策性金融制度改革,优化新农村建设融资的的环境,为农村政策性金融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农村政策性金融是政府从满足农业发展、流通与服务的融资需求出发,对金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一种金融模式。政策与金融优势于一体是农村政策性金融的一大显著特色,它在一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不仅仅是我国政府对农村市场经济的的调控手段,更是对于农村商业性金融以及农村合作性金融的功能上的补充和填空。政府增加农村金融资金的供给,不断深度优化资源的再配置,从而达到政府对农村经济与农业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综上所述,政府通过综合全面地把握我国农村经济供需矛盾,有利于深化对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入研究影响与制约农村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的诸多因素,提出强化政府对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与作用的指导,对进一步推进我国新农村发展尤其是政策性金融的改革、促进“三农”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深远的现实意义。

......................


第二章 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的内涵及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2.1 党和政府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意义

2.1.1 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步骤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农业改革、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的牢固根基。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题中之义。当前,我国已步入社会经济转型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水区,集团利益冲突多发和改革发展阻力多元,实现四个全面的目标任重道远。党和国家高屋建瓴,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置于战略高度,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新的转折点。应当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是基于日新月异的世情国情而拟定出的。在改革发展的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演变为以城带乡与以工促农的新模式,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关键和最根本的要素。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新常态下全面深化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改革的基本要义。要从农村的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生态环境四个角度全面落实政策和加强建设。不言而喻,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是长期化、系统性的工作,在谋划农村建设新局面中要突出重点、打破瓶颈、敢于尝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理念上,着重转变重城市轻农村以及重工业轻农业的传统,统筹城乡可持续协调发展,努力共建城乡与工农与之间的平衡关系,以此推进城乡经济和谐发展。取得新农村建设的胜利,绝非一蹴而就,亦不是旦夕之功,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坚定不移的落实。

2.1.2 新农村建设是贯彻政府服务三农政策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发展好和服务好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中,以发展农村社会经济为基础性工作,全面改善和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方针政策。主要内容涵盖了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首先,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农村经济繁荣,农民生活富裕。地方政府充分利用产业化发展方式,通过高产高效的农业耕种和优质的特色农业,提高农村生产效益。其次,加快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居住和生活环境。通过对农村住房改造,生活用水改善,垃圾分类处理,道路铺设升级等多方面。再次是扩大改革受益范围,促进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加大政策财政拨款,完善和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尤其加强对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的资助。同时,政府主导统筹城乡就业流转,为农民进城提供更多机会。最后,政府着力培育新型农民,丰富农民生产作业能力,提高农民修养素质。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在农村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氛围,同时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资建设。

.....................


2.2 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的含义与本质

2.2.1 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的含义界定

与商业性农村金融相比,政策性金融支农具有鲜明的政府调控意图和政府倾向色彩的金融种类。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的普遍性是与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一起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而由于不同的农村地区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性,造成了政策性金融的特殊性。基于社会经济与综合国力的发展水平,各国政府制定了符合自身经济发展规律的扶持农村金融的政策。

2.2.2 政策性金融支农相关的概念梳理

比较政策性金融支农与财政资金支农。“财政资金投入是属于收入再分配和公共产品的范畴,其重要特征是无偿性。”首先,政策性金融支农与财政资金支农的职能定位略有不同。与具有金融性特征的政策性金融支农不同的是,财政资金支农更凸显无偿性的特点。国家作为财政资金的单一化的主体,其职能的定位主要在两个层次:第一,给予纯粹的公益性资金支持。第二,给予特殊需要的群体提供福利性资金赞助。然而,政策性金融支农介于财政资金和商业性金融两者之中,作为公共品满足农村经济中的金融需求。再者,政策性金融支农与财政资金支农的运营管理稍有差异。有偿借贷也是政策性金融支农的一大特征,服务范围相对集中,服务对象比较优质,同时在项目审批换届也更为简便。与之不同,财政资金对农村的金融支持是无偿性的使用。

比较政策性金融支农与商业性金融支农。两者最根本的区别体现在政策性上。其一,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经营目标有所差异,其中政策性金融是以实现拟定的政策目标为基本出发点,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经营目标,而商业金融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经营目标。农业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补充,而不是替代,是辅助,而不是包揽。其二,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运营机制略有不同。政策性金融机构依托国家信用,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政府计划提供的资本金融、债券融资等。在资金使用上,往往倾向于特定而有限的业务领域和对象。其三,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职能并不相似。政策性金融具有扶持性、调控性、倡导性、辅导性等特有职能。

........................


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中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的现状与问题...................18

3.1 新农村建设中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的发展现状.............18

3.1.1 政策性金融支农制度未形成统一协调体系............18

3.1.2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