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新闻学论文,笔者认为我国对外软实力的传播不能仅仅局限于约瑟夫·奈所提到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还应该结合中国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抓住机会改变且重构不利于中国软实力的叙事语境。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历久弥新。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将双方紧密连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为双方伙伴关系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伴随着中阿合作论坛和中阿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中阿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历史上也有类似的际遇,当前也共同肩负着深化社会发展和促进社会转型的任务,这为构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命运共同体奠定了良好基础(霍娜,2020)。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构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后,阿拉伯世界反响强烈、参与踊跃。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虽坚实, 但中国在变化, 阿拉伯国家在变化, 中阿双方的认知也在发生变化。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分属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跨文化间的冲突有时也会影响我们的传播效果。中国和阿拉伯各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不仅需要官方的政策支持,更需要双方普通民众的认可(霍娜,2020)。因此,了解阿拉伯民众对中国影响力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和生成机制,有助于我们制定针对阿拉伯地区的国际传播战略,也是衡量中国对外传播有效性的重要一环。
国家影响力是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硬实力依靠对他国的命令、制裁、威胁等强制性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软实力意指一国利用笼络或吸引,而非强制的手段来塑造目标国公众对该国的偏好和长期态度(Nye,1990),其来源是一国的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和国内外政策等(约瑟夫·奈,2004)。毋庸置疑,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硬实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硬实力的提升并不必然带来软实力的达成,有学者在研究中提到大部分非洲民众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持肯定态度,但缺乏对中国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史安斌、王曦,2014)。软实力的最后达成取决于接受国或者受众对他国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在本国传播的道德判断,只有符合该国或其公民道德要求的内容和方式才能产生软实力(蒋英州、叶娟丽,2009)。
1.2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国家形象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集中表征,丁磊(2010)提出“国家形象=国家行为+媒体传播=国际社会公众的总体印象和评价”的公式。其中渗透着主体对判断对象的道德判断和情感倾向,反映了民族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对等身份关系。因此在判断一个国家的影响力时,除了关注其影响力的大小以外,还需关注受众对他国影响力性质的评价。
目前,中阿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企业层面及阿拉伯国家主流媒体报道中,基于个体的跨国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甚少。本研究选取媒介使用来对阿拉伯青年群体评价中国软实力进行分析,挑选合适的测量指标,分析以阿拉伯青年群体为主的跨国调查数据,补足现有的以理论辨析、政策解读和媒体报道偏向为主的研究版图。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软实力的理论概念解析
软实力( soft power) 一词由美国政治学家、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约瑟夫·奈 ( Joseph S. Nye) 在1990年提出,最初被定义为“非强制非利诱而是由自身吸引力所形成的无形力量,它来源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文化、意识形态等”。奈在软实力理论的分析框架下,以基本资源、主要表现、受限因素和对策路径为维度,进行美国软实力内容审视,涵盖文化资源,政治资源与外交资源。世界经济强国借软实力帮助经济弱国巩固国际地位,增强国际影响力;经济弱国利用软实力弥补本国硬实力不足。此后许多学者将软实力这一概念进行发展与延申。一些学者认为“软实力”不仅包含文化(人们一般把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或者文化遗产来认识)这样的资源性因素,还专指价值观,政策这样的引导性因素及其能力,即影响力与领导权(郭镇之、冯若谷,2015)。评估软实力的三个层次即认知性、情感性和规范性 (Lee Shin-wha,2011),分别涉及到国际受众如何评价一国国家形象和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是否喜欢这个国家以及是否把此国的国家政策和国际角色视为合法和合理。
在《作为国家权力的文化:软实力》一文中,王沪宁介绍了 “软实力 ”的概念,并将约瑟夫·奈的“软实力”观点简化为三种资源,即文化这一关键资源。他认为,"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一种形式,在当代国际政治中是一个新概念。中国官方话语的参与表明官方承认软实力问题的重要性,融入‘文化’这一概念就是力图把问题置于语境之中,以避免中国与西方在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等方面发生冲突,软实力通常被视为体现为文化与意识形态吸引力的力量,也是各国文化与国家战略制定的重要参考(杨金曜,2016)。有学者提出,单纯以资源丰富程度或体制优越与否取代文化软实力其实是在收缩其范畴,文化软实力的实质就是吸引力,所以应着重研究他者观众的主观情感(陶建杰、尹子伊,2020)。
2.2 影响软实力评价的影响因素研究
软实力是提升国家综合形象的重要指标。软实力在他国产生的可能性是复杂的,并不因为它自身的内容和传播手段符合道德的要求就自动地产生软实力,还取决于他国及其公民对它们的道德判断。(蒋英州,叶娟丽,2009)。奈说:“如果我们国家的政策被别人认为有道理的话,那么我们软力量自然会加强。”对他者合理性的这一判断,暗含了一个不同的道德标准。所以,软实力所暗含的道德维度,一方面决定了软实力传播国对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传播应以那些具有道德感召力的东西为中心,并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软实力接受国将利用其道德标准考虑传播的软实力载体问题,软实力只有在两者相互作用中才能取得实效(蒋英州,叶娟丽,2009)。信息的跨文化传播面对的是信息的接收者由于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等与信息来源不同而对信息的解读不同(孙春英,2008)。因此在对软实力进行评估时,社会文化实践因素、受众国民众的个体因素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个人接触的环境包括媒介接触、亲身体验、与目标国相关的重大事件等,个人内在的特质包括个人的知识、人格、动机、认知和情感等内容(季乃礼,2016:108)。一些学者认为,评价软实力水平更直接的方式应该是从信息接收者(Receiver)即受众的角度来评价公共外交的效果(Lee Sook Jong,2011)。如果要对公共外交效果进行有效地评估,就需要采用合乎科学规范的实证研究方法,用可靠的民意调查数据分析受众对一国影响力的感知和评价,从而切中软实力研究的主旨(朱云汉等,2018)。
第3章 研究设计 ........................................ 7
3.1 研究问题与框架 ............................ 7
3.2 研究对象 .............................. 8
第4章 媒介使用对阿拉伯青年评价中国软实力的影响研究 ............ 16
4.1 描述性统计:人口变量、媒介使用、价值观、现实利益感知与中国软实力评价 .................... 16
4.1.1 人口统计学变量 ................................ 16
4.1.2 阿拉伯青年媒体使用情况 ............... 16
第5章 媒介使用、价值观、现实利益感知影响下阿拉伯青年对中国软实力评价的特点 ................... 30
5.1 媒介使用促使全民外交趋势日益增强,为人文外交提供有效平台 ............................... 30
5.2 尊重价值观差异成为主流共识,须结合对象国特点针对性进行对外传播 ........................... 36
第5章 媒介使用、价值观、现实利益感知影响下阿拉伯青年对中国软实力评价的特点
5.1 媒介使用促使全民外交趋势日益增强,为人文外交提供有效平台
自古以来,阿拉伯国家和中国的友谊源远流长。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经济、政治、能源等各领域密切合作,现如今阿拉伯国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
虽然阿拉伯国家整体上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但近年来在通信技术推广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较大、发展较快,阿拉伯国家的互联网渗透率已经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的50%,其中海湾国家的互联网渗透率更高,阿联酋高达99%,沙特阿拉伯也达到70%(刘欣路,2017)。根据阿拉伯晴雨表(Arab Barometer)第五轮调查显示,几乎所有中东和北非地区的互联网用户每天至少使用2小时的社交媒体,其中近一半是重度用户。Facebook拥有最大和最广泛的用户,占据了该地区74%的互联网用户。
根据访谈内容显示,传统媒体已不再受到阿拉伯青年的青睐,互联网广泛存在于阿拉伯青年的生活中,社交媒体成为阿拉伯青年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尤其是Facebook、Instagram、Twitter和Youtube,成为阿拉伯青年最常接触的社交媒体。
第6章 讨论与展望
6.1 讨论
“如何运用好媒介传播中国软实力”一直是近年来讨论的热点。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为各国民众提供了天然自发的交流平台。数字时代话语与观点的多维度飞速交叉流动,使得影响国家形象建构的因素变得更为复杂(李洪峰,2021)。当今世界,国与国的交往更加密切,媒介生态格局发生改变,传播技术更新换代,受众的媒介使用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无论是报刊、电影、广播、电视、社交媒体、视频网站这些“硬传播渠道”,还是饮食、书 法、功夫等“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