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新闻学论文格式、新闻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李鸿章外交活动中的媒介推广——以 1896 年访美为例

日期:2021年08月19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641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08191657301710 论文字数:31255 所属栏目:新闻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相关标签:新闻学论文

本文是一篇新闻学论文,本文从李鸿章 1896 年访美期间的外交活动中,主动提供信源、把握时机、制造舆论、个人素养、媒介形象和结交报人等各方面对李鸿章的历史事实进行了详细剖析。通过分析历史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新的思路,对照当今的类似情况,得到启发。


第一章  李鸿章的人物事件背景与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李鸿章其人其事与历史背景

一、晚晴重臣李鸿章

李鸿章,字渐甫,在少年时期考入进士,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曾拜师曾国潘,在其门下学习,任翰林院编修后一路晋升,担任江苏巡抚,后晋升为湖广总督。随曾国潘参与太平天国运动,建立并操练淮军后,他的才华和战功佳绩得到了赏识,朝廷命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的高位,同时兼任北洋大臣,之后一直担这一职务。他参与了重多历史重要事件,参与捻军起义,爱国为民,领导并参与了洋务运动,大力提倡和推动洋务运动发展,1888 年一手创办了北洋水师,操练近代海军,可以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军事和工业的带头人和开启人。参与甲午战争,统领中国对外事务,主导了清朝晚期几乎所有重大外交活动和中外交涉,掌握外交大权长达 30 余年,对国际社会和近代中国的政治、经历、文化、思想观念均产生了一定影响,李鸿章学识出众,思想先进,精通洋务和外交,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李鸿章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其中包括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但心系国家,一直致力于救国救民,拯救中国的落后,为中国重新崛起而操劳,1901 年在北京病逝。

在这期间,他是晚清时期最有权力和影响力的上层官员,同时也是主要的外交人物,几乎参与了所有国家政治与外交事务,是中国晚清高官重臣,著名的政治外交家、军事将领,被称为东方“俾斯麦”。

梁启超先生曾评价李鸿章是数千百年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伟大人物,也是世界上一伟大的历史人物。①他在晚清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在几十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生涯中,几乎一直在与外国人士打交道。一位英国官员评价李鸿章不仅是一位清国高官,而且还是清廷的外交部长,看似夸张,实则可以体现出李鸿章在外交活动中的权势之大、影响广泛,在一些国家重大事件上,有着决定性的关键作用。自从李鸿章担任北洋大臣一职后,责任愈加巨大,视野和格局更加广阔,他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观看世界各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体会到中国民族衰亡的原因在于“贫”,于是认识到中国“必要先富起来,而之后能强大”,李鸿章毕生追求便是使国家富强,拯救清朝的落后。

..........................


第二节 国际传播与形象塑造概述

一、国际传播的定义

在传播学中,国际传播定义为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它是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诞生和信息全球化的展开逐渐兴起的。① 国际传播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外向内的传播,第二种是从内向外的传播,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第二种传播——对外传播,把本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思想等方面的信息传递给国际社会和公众。国际传播主体的性质不同,运用和利用媒介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都可以是传播的主体。②简单来说,传播主体声誉越高,权威性越强,产生的影响越大;传播主体媒介素养越高,越善于利用媒介表达观点,产生的影响也会更强。

二、国际传播策略与作用

在国际传播的策略上,要注意传播技巧,在信息与内容的选择上与国际接轨,树立以受众为本的服务意识,与受众建立联系。③在传播方式上,通过召开记者会、举办新闻发布会、记者采访等渠道进行对外传播,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媒体是公共外交的主要力量,在国际传播中要向外界说明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大众媒介是重要讲述平台之一。在传播方式上,第一,要有较高的讲故事的水平,懂得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并且注重讲话的方法,将中国的价值观、理论思想、观点态度传播出去。第二,新闻报道的素材选取的好,信息内容质量高,外国公众自然会得出公正的、符合事实的结论。第三,与外国媒体合作,注重本土化,借助外国主流媒体和外国友人来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能够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国际传播的作用和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加强国家之间的关系,保持国家之间信息的流通。如进行国事访问,参加活动,开展文化交流等,能够给接收国带来一定的文化影响。通过发表声明、制造国际舆论等方式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在做好对外传播的同时,要考虑一些跨文化因素的影响,如政治经济、文明文化、风俗传统、思想观念。国际传播作用巨大,能够树立大国形象、有效开展和建立友好国际公共关系,同时构建有利于本国的国际舆论环境。

......................


第二章  1896 年李鸿章访美的媒介运用与策略分析


第一节 形象建构:西方媒体报道的中国总督

一、展示个人独特魅力,在意自身媒介形象

李鸿章抵达美国纽约时,几十万美国公众在此迎接,想一睹清国政要的风采。美国主流著名报纸《纽约时报》对李鸿章的初次到访进行了长篇报道。报道称:“沿着街边可以看到人山人海,这真是曼哈顿街头难得一见的景象,人群发出阵阵欢呼,热情的观众挤满了各个角落......”,“市民涌动如潮,港湾内百舰齐鸣”①,李鸿章的到来在美国引起了极大轰动。《纽约时报》大力报道了本次游行,另一篇报道题为“李总督海上旅行趣闻”,写到李鸿章对妇女和儿童很友善,对孩子也十分喜爱,与船上的游客聊天时很开心,像是来旅游的游客。在船上的美国旅客见到李鸿章也十分高兴,还纷纷与其聊天,认为是一次“印象深刻并且难忘有趣的旅行”。美国政府亲自迎接,给予李鸿章极高的礼节待遇,以示他个人的尊贵形象。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他被公认为是“和蔼可亲并且受人欢迎的人”。

李鸿章初访美国,十分在意自身的媒介形象,举止得体,与外国友人交流轻松愉悦,善于营造谈话的气氛,也给美国公众和媒体留下和蔼可亲的印象。当年李鸿章来到纽约时,两边夹道能够感觉到万人空巷,他当时坐在汽车上,也是中国第一个坐汽车的高官。后来他的后人为中国引进了汽车,他这次出国访问在很多方面起到了开风气的作用。②

而后,李鸿章特意来到了格兰特的将军陵。美国总统格兰特曾经来过中国,两人当年在天津相谈甚欢,友谊深厚,格兰特曾劝李鸿章彻底学习西方文明,否则中国命运难料,并约定日后有机会一定再次相聚。这次李鸿章来到美国看望已经逝去的故友,并拜访了格兰特夫人。《纽约时报》称:“李总督的告别仪式非常令人感动,他虔诚地站直身体,悲痛万分,用悲伤的语气低声说道:别了!他的举动使所有人都出乎意料,这却是他的最诚恳的告别词:别了,我的兄弟!”记者记录下了这难忘的一瞬“饱含敬意的最真挚的悼词和最不舍的告别”③,这短短的两个字“别了”,饱含了多少怀念,李鸿章不仅为故友的墓地扫墓,还将当年赠与他的手杖还给了格兰特夫人,物归原主时意味深长,这一番行为举动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所有随行和媒体记者朋友,李鸿章对友人真诚的思念与不舍,展现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十分重视这份来之不易的友情,外国媒体都被这一幕震撼,记者笔下的李鸿章,有情有义,信守承诺。

.........................


第二节 主动出击:擅于接触和利用媒介资源

一、乐于提问,反问德美记者主导采访

在出访英国时,媒体记者发觉,他参观时喜欢向周围的人提问,甚至在主流媒体采访他时,反客为主,屡次向记者提出新奇的问题,让记者招架不住,应接不暇,使被采访者成为记者,掌握了主导权,李鸿章的媒介意识由此可见。

无论是媒体、政要还是公众,李鸿章都喜欢发问,一位英国印度殖民地官员陪同他参观时,李鸿章也不断地提问,他赞扬李鸿章懂的很多,尤其对英国在印度的内政管理方面。李鸿章对的知识的渴望,对国外一切新事物的求知欲,使他们十分惊讶,从机器制造到军国大事,从年龄收入到是否结婚...都想全面地了解,许多媒体纷纷记录了李鸿章的发问,如“关于警察制度,李总督十分感兴趣,在警察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很想了解和学习,向随行的警察仔细询问,并表示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希望今后向中国引进警察制度,在这里能够多了解。”(1896 年8 月 17 日《里兹信使报》)①由此可看出李鸿章通过不断发问和提问的方式,来引出他的议题,即中国国家的社会问题,有效地传递出一些信息,通过媒体的传播,来产生社会影响。李鸿章去世时,中国创办了地方性警察制度,1905 年设立了巡警部,可见这样的影响与李鸿章当时运用媒介进行国际传播也有一定关系。 

李鸿章外交活动中的媒介应用 ——以 1896 年访美为例

李鸿章外交活动中的媒介应用 ——以 1896 年访美为例

...........................


第三章  李鸿章外交活动成功运用媒介的原因探析 ....................... 35

第一节  李鸿章在国内的媒介素养和舆论观念 ................................. 35

一、对国内新闻界报业的认知 .......................... 35

二、扶持中国办报活动,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 ........................ 37

第四章  李鸿章外交活动中媒介运用的价值意义 ......................... 41

第一节  运用外媒传播的历史影响 ..................................... 41

一、对中国晚清大国和个人形象的建构 ........................... 41

二、推动舆论形成,营造有利舆论环境 ...................................... 42

结语 ........................................ 47


第四章  李鸿章外交活动中媒介运用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