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中国晚清大国和个人形象的建构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封建,中外交涉并不多,出国访问更是无从谈起。李鸿章出访欧美,对国际社会尤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影响很大。国际公众对中国并不了解,甚至有着一定误解。李鸿章作为首个出访国外的国家政要,深知通过对外传播来塑造国家形象和个人领导形象非常重要,在这个合适的时机,他主动召开记者会,多次主动接受记者专访,与记者交流时,轻松幽默又不失稳重,谦虚好学又学识渊博,抒发己见并立场坚定,理智地分析国际形势,分析问题利弊,外交言辞滴水不漏,不仅展示了独特的个人魅力,也彰显了大国气概,赢得外国媒体和公众对中国有所改观,印象深刻。
李鸿章初次到访英美并会见记者时,展现出平易近人、幽默、有涵养的个人素质,外国记者都对这个有先进思想的清朝高官表示惊讶,李鸿章也会讲述中国的文化、传统,分析国际局势。外国记者也会看到李鸿章亲近公众,相处友好,与他们谈话轻松愉快,这些都加深了社会公众对李鸿章的正面印象。中国政要高官的个人素养和学识思想领这些国际友人敬佩,从而有了更多更丰富全面的报道。
作为传播的主体,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语言和行为都会引起媒体的一番研究,传播者的媒介素养会直接影响事情的进展,尤其在国际传播和对外交涉中,政府高官是国家传播的主要支柱。国家官员在公共事务活动中,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形象,也代表着整个政府的形象,所以他的言行举止都是公共形象的表达。
李鸿章外交活动中的媒介应用 ——以 1896 年访美为例
...........................
结语
本文从李鸿章 1896 年访美期间的外交活动中,主动提供信源、把握时机、制造舆论、个人素养、媒介形象和结交报人等各方面对李鸿章的历史事实进行了详细剖析。通过分析历史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新的思路,对照当今的类似情况,得到启发。
清朝晚期,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空前的民族危机,国家内忧外患,晚清重臣李鸿章 1896 年首次出访欧美列国。清国的封闭使国际社会公众并不了解中国,认为中国羸弱和落后,中国政府和官员不被认知。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李鸿章此行出访欧美进行中外涉交,带着自己的诉求和清政府的任务开展外交活动,在外交活动中积极与媒介接触,成功地运用一定的媒介关系和策略,凭借自身良好的媒介素养和媒介意识,构建了良好的国际舆论,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外国媒体和国际社会公众的尊重和认同,重新树立了中国大国形象和自身的正面形象,为中国发展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