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的这些担忧固然有其内在的道理和逻辑,但是在当下的技术语境下已经存在一些新的解决路径可以试图回答罗杰斯当年的困惑。互联网海量的信息供给和多元的传播途径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受和生产自己个性化的内容,各大内容生产商不断升级的“脸谱描摹”技术,日益精准化地捕捉用户个体独特化的内容需求,力图满足多元个体的“非中心化”个性需求,制造差异性和定制化服务。因而,各种创新产品都存在普遍的“分众化”即“非中心化”趋势。内容市场呈现出普遍性的交互式传播:每个人既是内容的接受者,也是内容的生产者。这种普遍的用户赋权和较低的内容生产准入门槛似乎印证了罗杰斯关于用户生产内容良莠不齐的担忧。
...........................
结语
“喜马拉雅 FM”凭借其 75%的行业占有率和超过 6 亿的注册激活人数,已成为移动广播平台当之无愧的头部平台。通过问卷调查,笔者证实了喜马拉雅“FM”普遍拥有传播广播的接触经验和乡土文化生活实践,“喜马拉雅 FM”的内容设计深入受众的乡土文化知识系统,满足了创新的可兼容性特征;同时,“喜马拉雅 FM”实现了内容与渠道的双赢,满足了创新的优越性特征;在接受调查访谈时,受众对于电台 app 技术升级与内容更新速率和水平总体呈满意态度,满足了创新的可观察性和思维可变性特征,使得这项创新在受众眼中可视、可听、可感、可变;最后,“喜马拉雅 FM”不断根据受众的认知水平,降低平台使用门槛,消除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障碍和困难,消解新事物的复杂性,让这项创新成为一项简单的、易使用的、大众化的优质内容声音平台。
笔者将传播学经典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引入对当下前沿移动电台 APP“喜马拉雅 FM”的受众研究中,从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的角度论证,“喜马拉雅 FM”是一项新技术话语角度下的创新事物。
这项创新在扩散过程中同样表现优异。笔者在基本的用户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又针对资深用户进行了焦点小组访谈及研究。在进一步的访谈研究以及受众接受扩散模型建构时,本文论证了“喜马拉雅 FM”兼具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两类传播渠道,进行了传播广度和传播深度的双重探索,从认知到扩散,历经了一段完整的过程,最终完成了“喜马拉雅 FM”受众对其态度的转变。这符合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中创新扩散的四个要素,因而使得这一创新得以扩散。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