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语 倾斜的“墓碑”:讣闻报道中复杂的社会性别图景
作为对逝者一生的“蒸馏”,讣闻报道如同伫立在坟茔上的墓碑,再现了逝者的生平故事、荣誉成就和精神品格,承载着对逝者的缅怀与悼念。同时,占据了一定传播资源的大众传媒刊发的讣闻报道还兼有维持、强化或改写社会主流性别观念的作用。秉持社会性别研究的传统与关怀,本文以社会性别为核心概念,检视作为“生命的记事”的讣闻报道如何再现和构建不同性别群体逝者,是否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具有怎样的社会性别话语表现,以及报道者表现出何种社会性别意识。
出于对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考量,本文以澎湃新闻、界面新闻、《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及《财新周刊》逝者栏目在 2014 年 10 月至 2018 年 10 月发布的讣闻报道为样本,以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方法分别研究(1)讣闻报道再现了“哪些逝者”的“哪些故事”;(2)讣闻报道如何建构不同性别群体以及女性在讣闻报道中被呈现为何种形象。
研究发现,从内容分析结果来看,(1)在数量维度上,82%的男性逝者使讣闻报道几乎成为男性的“主场”,不同性别群体在媒体中的出场机会存在显著差异,女性作为边缘化的少数,未享有平等的话语资源;(2)在职业领域,作为专业学者、政治人士及商界人士的女性明显少于男性,同样男性逝者在教育和医疗行业也存在“缺席”现象,这种“象征性歼灭”可能维持或加深已有的刻板印象和性别成见。同时,在女性逝者中还存在特殊的“其他”—— 她们的新闻价值来自于“他者”,其本身则被视为附属符号。此外,相较于男性,女性的职业成就和声望得到的关注和呈现弱于男性,在强化男性职业成就的同时,遮蔽了女性的社会价值和荣誉;(3)在家庭领域,相较于男性,女性逝者被呈现了更多维度和方面的家庭生活,家庭生活占到更大的比重,缺乏对于逝者自身的关照,她们被束缚在“贤妻良母”的社会期待和性别陈规之中;(4)在社会关系领域,讣闻报道更加偏重对男性逝者在社会公域中的再现,男性逝者被表现出更加积极的能动性和实践性,但在与非政治权力持有者关系层面,不同性别的逝者得到了基本平等的待遇。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