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新闻学论文格式、新闻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网络环境中的新闻反转现象探析

日期:2018年01月24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268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1711131307323890 论文字数:34244 所属栏目:新闻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我国自 1994 年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互联网已经发展了近 23 年;自 2009年新浪微博正式检测时,微博在国内已经发展了 8 年左右;自 2011 微信开始出现后,现在也已经发展了 6 年左右。这些新媒体虽然发展的时间段越来越短,但其影响力却越来越大。据数据统计网站“Webcite”对世界各国网民的统计结果显示,2016 年(截止到 6 月 30 日),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达到 7.21 亿,渗透率为 52.3%,超过人口的一半。这里所说的渗透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普及率”。中国的网民数量位于世界第一位,远超居于第二位的印度将近 2.6 亿。具体如下图所示: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1 年中国的网民数量为5.13 亿,2012 年中国的网民数量为 5.64 亿,2013 年中国的网民数量为 6.18 亿,2014 年中国的网民数量为 6.49 亿,2015 年中国的网民数量为 6.88 亿。2015 年是中国网民发展的关键节点,中国网民的普及率超过了人口的一半以上。而微博用户方面,据官方数据统计,到 2016 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为 2.42 亿;2016 年 12 月,据微信官方数据显示,微信用户每日登陆人数为 7.68 亿③,微信的使用人口也超过了我国人口的一半以上。网络渗透到我国人民的各个阶层,各个年龄层,并且还渗透到了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知识分子、到上班的白领、到高校学生再到农民群体,从城市到农村,从老人到儿童,都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进行日常生活。例如微信的使用,从朋友圈获得新闻、信息,转发给自己的朋友,用微信办公,用微信联络亲朋好友。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改变了我国民众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他们获取新闻、阅读新闻、理解新闻的方式、渠道和心理机制。

..........................


1.2 文献综述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以主题为条件筛选,以“新闻反转”为关键词,共搜索到 269 条文献。根据知网文献可知,第一条与新闻反转有关的文献出现在2013 年,是《济南日报》的一篇评论报道,标题为“大妈讹老外:新闻真相反转谁之过”。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性文献。2014 年关于新闻反转的文献有 9 篇,在学术期刊上开始有了新闻反转方面的论文;2015 年开始,有硕士论文对新闻反转进行了研究。2016 年是关于新闻反转的文献的鼎盛时期,共有文献 152 篇。现在是 2017 年上半年,目前可搜索到的条目是 21 条。由此可以看出,2016 年是新闻反转现象发生得比较多的年份。

由于国情的不同,以新闻反转或反转新闻为关键词搜索外文数据库,发现现有的外文文献太少,因此在这里,我主要对国内的关于新闻反转的相关文献来做一个梳理。根据现有文献和本论文研究主题需要,现将当前新闻反转有关的研究文献按照新闻反转概念界定、新闻反转特征研究、新闻反转原因研究、新闻反转影响研究以及新闻反转对策研究五方个面来进行梳理。

..........................


第 2 章 关于新闻反转的实证分析


2.1 发生频率与反转时间

2.1.1 新闻反转发生的频率

2016 年一共发生的全国有影响力的新闻反转事件为 28 件,其每月分布数据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知,2016 年中,发生新闻反转事件次数最多的月份是 2 月和 5 月,分别是 5 次和 6 次;没有新闻反转事件发生的月份是 7 月和 8 月;有 5 个月发生新闻反转事件的次数都是 1 次,平均算下来,2016 年发生新闻反转事件的次数是每月 2.3 次。也就是说,我国民众每个月要承受 2.3 次以后会发生反转的新闻报道。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新闻反转发生的频率是较高的。

2.1.2 新闻反转所需的时间

新闻反转所需的时间指的是新闻报道出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到新的新闻信息增加进来后,新闻发生反转、舆论发生转变的这一个时间段。2016 年的 28 件新闻反转事件其反转所需的时间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知,新闻报道发生发转的时间最长为 22 天,最短为 0.5 天。在 2016年所发生的 28 件新闻反转事件中,在一周之内进行反转的有 22 件,还有 5 件新闻反转事件的反转所需时间在 12 至 14 天之内。

......................


2.2发生平台与反转平台

2.2.1新闻反转的原始报道平台分析

发生平台指的是新闻反转事件的原始报道平台,也就是反转前的新闻报道平台,2016 年发生的 28 件新闻反转事件其原始报道媒介平台具体分布如下:

从上图可知,在 2016 年所发生的 28 件新闻反转中,新闻报道首先在微信平台上传播出来的有 10 次,次数最多,占比达到 36%;其次第二多的发布平台是网站,共有 8 次,占比达到 29%;微博和报纸在这次的统计中占比一样,发生的新闻反转次数都为 4 次,电视媒体发生的新闻反转次数最少,为 2 次。

........................


第 3 章 新闻反转的个案研究....................26

3.1 罗一笑事件概述...................26

3.2 反转特征与原因........................27

3.3 事件影响与思考............................31

第 4 章 新闻反转发生原因分析............35

4.1 媒体“抢时效”......................35

4.2 媒体操作失范....................36

第 5 章 对新闻反转现象的相关思考.................41

5.1 国家应加强管理力度......................41

5.2 媒体应遵守行业规范....................42


第 5 章 对新闻反转现象的相关思考


5.1 国家应加强管理力度

国家有关于网络信息传播行为尤其是微信平台上的传播行为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出现了空白。我国虽然出台过一些关于管理网络行为的规定,但法律法规的出现总是跟不上网络行为的变化,很多新现象、新行为可能也找不到现有的法律条例来参照。而对那些产生较大负面社会效果的反转新闻没有打击力度,有的甚至是放之任之,这种程度上的默认实际上就是对反转新闻的一种认可。也是导致反转新闻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政府作为国家的权力机构,是对整个社会具有最高约束力的一环,没有任何人,任何机构可以与之相比。政府只有设置相关的部门和相关的法律条规对新闻反转现象进行管制,特别是加大力度打击那些产生负面效应的新闻反转现象,才能从根本上对新闻反转进行管理,使得新闻反转朝着积极的、正面的社会效应发展。

一方面,国家需要在立法上出台系统具体的法律法规,使媒体在信息传播上时刻紧绷“确保真实性”的这根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在审查管理和执法上,也要严格按照已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的、“打擦边球”的媒体及个人进行严惩,真正做到有法必依。

审查和执法不严虽然是由立法上的缺失所引发的延伸问题,但其中却也有一部分审查人员和执法人员的主观因素。一部分审查和执法人员为了谋取个人利益或仅仅是因为“偷懒”,对于新闻事故的发生、谣言的发布及扩散,并不能予以严格的管理的严肃的处罚,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媒体过度自由以及消息肆意传播乱象的发生。

.......................


结语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与普及的今天,网络渗透到不同阶层民众的常规生活之中,任何地域、年龄层的人都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工作、生活。人们已经很习惯从 “两微一端”中获得新闻、信息,联络亲朋好友,辅助学习工作。

在这种情势下,国内媒介传播格局也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新媒体之下的媒介生态、用户行为、媒介报道、舆论运作方式,在形式和呈现上,都与旧媒介环境有很大不同。而在这种新的媒介环境之下,新闻反转作为一种特殊现象,因其发生频率高而被学术界和业界所关心。由于这些新闻的反转在给人带来意外的同时,也常常使受众产生愤怒、不满甚至是仇恨的不良情绪。如果新闻反转带来的是社会负效应,那么伴随其而来的舆论反转必然会带来相当程度上的社会负面影响。

虽然不少研究人员认为新闻反转现象的出现,是在报道之初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导致的后果,所以是负面的。但笔者认为,事件真相的展示是有一个过程的,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一个过程真实,系统真实。也就是说,对于一些具有延展性与迷惑性特质的社会事件,起始的报道即使没有故意捏造和虚构的成分,对其描述与呈现也可能是一个需要不断加以调整和修正的过程,每一次的调整与修正,都是使新闻报道逐渐接近事实真相的必要环节。因此,从应对的角度而言,主要还是在于媒体要加强自身管理,同时民众也需努力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只有这样,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浪潮中,才能坚守住事实真相的宝贵阵地,而且即使出现了新闻反转现象,也不会带来舆论的剧变和社会的震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