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内部审计论文,本文基于内控五要素及《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结合 A 公司自身特点,为 A 公司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以期为其他小企业提供指导依据。并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通过构建一套全面的、符合小企业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提升小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以期指导小企业发现内控缺陷并及时优化。本文针对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将小企业有代表性的内控定性指标与财务指标相结合,摒弃以往照搬大型企业有效性评价的模式,建立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得小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结果更为准确、合理。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小微企业逐渐在市场经济中活跃起来,在我国企业发展中占据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位置。然而,小企业从成立到破产的时间较短,其使用寿命极其有限,同时,小企业构建内部控制缺乏一定的规范指导,而一味效仿大型企业内控构建模式存在成本高、不适用等问题。因此,为了指导小企业建立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财政部于 2017 年发布了《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小企业实现资产安全、降低风险提供政策支持,推动我国小企业健康长久发展。
2020 年,国资委发文要求国有法人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事实上,有不少国有企业均是规模小、结构简单的中小企业。小企业根据 ERM2017 框架建立内部控制是很不经济的,其内控建设成本远大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同时,以往对内控有效性评价的模板大多适用于大中型上市公司,对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并不适用。因此,小企业迫切需要构建新的适用于自身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进而来指导自身内部控制健康运行。
医药销售行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其对我们的生活健康、社会稳定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医药行业要严格依照国家法律和政策条款,为民服务,做到行业自律。然而,近年来,药品掺假造假、添加不良成分、高价倒卖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从侧面反映出医药销售企业迄今为止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因此,小型医药销售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长久发展,那么加强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与体系是一条必由之路。
本文以 A 医药公司为例,通过探析 A 医药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对 A 公司构建全面系统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构建原则,综合两者评价分析结果,最终发现 A 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缺陷,快速找到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并给出优化建议。这为同行业小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也为其他同类型企业进行内控自评提供了可能性。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Fama 和 Jensen(2003)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运行与公司外部董事数量、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成正相关。Henry(2008)通过研究发现董事会的薪酬福利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成正比,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为企业带来利润,更能为公司高管创造价值。Andrew(2009)在研究中指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完善公司内部结构、治理机制、保证自有资金充足以及落实员工职责等多方面方式来提升。Jokipil(2010)在研究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时得出结论,受企业股权结构、盈利能力、高管职业道德等要素共同作用,才能增强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Philip(2014)在研究时以银行为例结合数据分析得出,相比内部控制其他各要素,内控是否有效主要受内控环境与内部监督机制的共同影响。Albawab(2015)通过对外部审计人员工作效率进行研究发现,外部审计人员工作的高效会一定程度上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Chunli Liu(2017)经过对公司员工文化程度、业务执行能力以及道德法规的遵循等多方面的考察,发现员工在内部控制综合方面的素质越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越有效。
(2)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Ashton(1975)最早提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要从内部控制的设计层面做起,将员工的职责列为评价指标,并且还要关注管理层的业务经验。后来 COSO委员会(1992)基于内部控制的五要素提出,可以将五要素作为构建体系的指标。KPMG(1999)在运用五要素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内审人员胜任要求的评价指标,丰富了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方法,并根据方法的运用结果提出优化方法的建议。Hwang(2004)首次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得出结论认为内部控制环境对内控的有效性具有积极的影响,进一步印证了层次分析法在有效性评价研究中的合理性。Kopp、Donnell(2008)认为,应当依据公司目标,将企业内部控制各要素信息进行处理,有效的归纳、整理、记录是造成内部控制有效性变化的重要因素。Michael Ramos(2011)通过应用二维向量的方法,认为内控目标与内控有效性存在线性关系,提出企业目标制定的清晰度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积极影响。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小企业的界定和特征
(1)小企业的界定
根据 2011 年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规定的通知》(如表 2.1 所示),基于营业收入、从业人员、资产总额三项指标,依据不同规模大小区分出大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两项指标中需同时满足即可认定为该类企业,否则认定为次类规模企业。另外,凡是低于小型企业标准的则认定为微型企业。注意,在该表中将营业收入用 Y(万元)表示,从业人员用 X(人)表示,资产总额用 Z(万元)表示。
2.2 理论基础及制度规范
2.2.1 COSO 内部控制理论
COSO 内部控制理论指出,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完善经营状况、提高管理水平以及增强营运能力等,结合公司业务情况和组织结构,由公司高管领导、内部员工等人员联合制定的一项制度措施,旨在指导企业更好地实现内外部运行。内部控制具体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1)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提供运行条件,是影响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基础因素,良好的控制环境是其他要素运行良好的有效保障,同时也反映出公司管理层对内控重要性的认识。具体包括:公司宗旨、经营理念、人事政策、员工凝聚力等。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中防止内控运行不畅而采取的有效控制行为。必要的风险评估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内部产生的潜在风险并及时防范,降低企业不必要的损失,及时止损,甚至为以后风险防控提供预警,以免产生不可控的风险,致使企业濒临破产危机。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的关键组成部分,联结内部控制系统的各个环节。控制活动是为实现企业目标而采取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行为措施,是实现内部控制的必要控制行为,控制活动的实施为内部控制的合理运行提供基础保障。具体业务有:授权审批、职责分离、资本运营、资产安全等。
(4)信息与沟通
COSO 报告指出,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可以保障内部控制内部和外部之间信息的信息有效传递,保持信息畅通无阻,进而有效处理好各项业务活动。信息与沟通控制要求我们在处理好内部信息沟通的同时,也要兼顾外部信息畅通。
3 小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现状及必要性分析..............................16
3.1 小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现状及问题...............................16
3.2 小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必要性分析...............................17
4 A 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9
4.1 A 公司简介及内部控制现状.........................19
4.1.1 A 公司简介......................................19
4.1.2 A 公司内部控制现状..........................20
5 A 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34
5.1 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定性指标评分...........................34
5.1.1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立指标权重...............................34
5.1.2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分...............................39
5 A 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5.1 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定性指标评分
本人结合之前学者们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问卷,设计出一份适用于小企业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内部控制五要素的重要性排序,该份问卷是以重要性排序的形式为填写人员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第二部分问卷数据更好地通过一致性检验做铺垫;第二部分问卷是对企业内部控制下各项三级指标因素的重要性打分,该部分也是为确定定性分析的各项指标权重提供数据来源;问卷第三部分主要是通过专家打分的形式了解 19 项具体指标在 A 公司的具体执行情况,这部分也是为前文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提供数据资料,从而得出定性指标最终评分。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 30 份,首先向会计师事务所部分审计专家、院校审计学者发放,其次在 A 公司内部向管理层全部发放,在财务岗、仓储岗、销售岗等关键岗位部分发放。其中,4 份未收回,3 份无效,有效问卷共计 23 份。
5.1.1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立指标权重
本节以二级指标为例,计算一级要素对应的权重。由于数据繁多,计算过程复杂,本文利用 yaahp10.3 层次分析法软件,将设计好的 A 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各层次指标输入到软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