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建立政府高校社会协同机制....................................35
4.1.2 对网络安全教育进行引导和管理...................................36
结论............................... 41
4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提升对策
4.1 政府健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制
4.1.1 建立政府高校社会协同机制
新媒体时代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网络信息的多样性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特性,加大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难度,出现分散化、碎片化的管理难题。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足的,在广义上,还应包括社会教育等其他必不可少的元素。因此,要整合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主体,发挥各自的职责和作用,相互协调、配合,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效,形成立体的网络安全教育格局。
首先要发挥党的领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坚持党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领导,包括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领导。提高党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领导作用,加强执政党建设,保持党的阶级性、先进性和纯洁性,掌握网络安全教育的领导权。
其次,要发挥共青团的职能作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离不开共青团的帮助和支持。开辟共青团网络教育基地,定期举办网络安全教育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大学生。同时要树立为青年服务的理念并努力落实,帮助大学生加强网络安全教育,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另外,宣传部、网信办等部门也要发挥好各自的作用。成立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单位网络安全教育制度、规划的制定,定期研究、发现和解决相关的网络安全教育问题和事宜,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宣传、培训等工作。
最后,高校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能调动的资源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服务。积极与宣传、网信、网监、安全等部门加强合作,接受相关部门的网络安全业务指导;发挥社会团体的力量和作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和关怀;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实践教育,通过反复实践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结论
进入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海量、高密度的信息,大学生在获得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同时,其安全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威胁。大学生的求知欲旺盛,正处于开眼观世界的阶段,网络上形形色色的海量信息,恰好满足了其需要,自然而然的深入到其生活的每个环节,传统的学习形式和生活方式也随之明显改变。同时,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一旦行差做错,就可能对其人生产生不可逆的伤害,对国家是未来的损失,对社会是不稳定的因素,对家庭是难以承受的危机。因此,针对网络安全形势的新变化,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迫在眉睫,也成为高校必须履行好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为助力国家的文明和谐,社会的稳定安宁,切实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效能,本文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和“5W”理论,将教育活动看作一种信息传播过程,从整体性治理的多主体视角出发,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在连高校为例,开展调研访谈,通过实证研究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了解方式大多是通过微博、抖音等新兴的网络社交平台,网络法治观念较强,有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需求,但网络安全意识不强,对网络环境安全程度认知不到位,并未全面认识到网络环境中的各种潜在风险;其次,网络安全知识储备不足,大多数学生并未接受过系统的网络安全教育,但是普遍认为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是必要的;再者,网络信息识别能力较差,无法有效辨别网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不良信息;最后,网络自控能力较差,每天上网时间较长,但大部分时间都用来休闲娱乐;整体来看,大学生群体内部网络安全素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主要与年级和学历相关。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系统性不足,课程建设缺失,教育内容陈旧,教育形式僵化,参与主体单一,针对性和实效性欠缺等问题,导致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安全能力。通过认真分析,发现上述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对网络安全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足,网络安全教育体制不健全,相关立法不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不到位,现有教育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均存在较大欠缺。同时,结合前期理论研究成果,探究有效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对策,国家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积极引导和管理;高校从课程内容、教育形式、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机制完善、等方面入手,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提高网络安全教育的质量;以家庭为出发点,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形成多主体联动机制,形成一股合力,着力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实现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创新与效果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