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MBA论文范文,本文对组织内垂直双向的知识共享进行聚焦讨论,从“领导-员工”二元主体的权力距离取向出发,通过理论剖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式揭示垂直知识共享的双向互动中领导对下知识共享意愿和员工对上知识共享意愿的发生机理。首先本文对前人相关研究进行了细致梳理,进而清晰界定本文的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分别依次构建了领导权力距离取向对领导对下知识共享意愿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员工权力距离取向对员工对上知识共享意愿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以及“领导-员工”二元主体的权力距离取向对员工对上知识共享意愿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并借助相关理论工具进行推演解释。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早在 1988 年,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就预见“未来的典型企业应该被称为信息性组织”。其著作《后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此后时隔不到十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 1996 年向世人宣告:“全球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经济时代不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代替了劳动力、资本和物质资源,成为了企业最重要的竞争资源;而这种竞争资源观的转变直接导致了企业管理重心的转移,即由传统的对有形资源的管理转移至对无形知识的管理[1]。而组织的内部知识大多依附于成员个体而存在[2],且需要通过个体的知识共享等途径才能实现知识效用的增值。因此,长期以来知识共享始终是企业知识管理实践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早在本世纪初,KPMG 管理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英国 100 家年营业额超 2 亿英镑的企业中,有 16%的受访员工表示不愿意共享知识,18%表示即便共享也不会把重要信息告知他人,14%则表示自身具备足够的专业度,不需要通过共享来实现增值[3]。有学者也研究发现组织内部并不是一定存在知识共享,知识共享也绝不会自然而然的发生,因为并不是每个组织成员都愿意将个人知识与其他成员共享[4]。故而,组织内个体的知识共享更多是企业所期望的而非现实的行为。这使得知识共享障碍作为知识管理面临的一大困境,成为历来学界理论研究与企业界管理实践的热点议题。
(1)领导-员工间互动性知识共享研究意义突出
目前学界已对知识共享进行了大量、广泛的研究。通过相关文献的回顾和梳理发现以往的知识共享研究有着明显的偏重与倾斜,多是聚焦于横向水平上的员工主体间的知识共享讨论[5-6]。然而,从知识流动的不同方向出发,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应包括横向水平的知识共享和纵向垂直的知识共享,具体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员工间水平知识共享、员工对上知识共享、领导对下知识共享[7]。相较于员工间水平知识共享,后两种类型对于改进企业知识管理实践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与功效。其一,员工对上知识共享是员工参与组织管理的重要渠道,对于改善组织运作效率,优化企业管理模式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第一章:绪论。主要结合当前管理实践困境与理论研究现状,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同时整理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提出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文献回顾与概念界定。主要通过对已有文献成果的梳理回顾,分析和把握权力距离取向即知识共享等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核心概念结合具体情境加以界定。同时,在对相关文献的回顾与学习中,总结可借鉴用于变量关系解释的理论工具,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支撑。
第三章:领导权力距离取向对领导对下知识共享意愿的作用机理。目前学界已有的知识共享研究成果丰硕,在员工个体知识共享、团队知识共享等研究中皆有建树。相比之下,上级领导视角的知识共享研究则显得凤毛麟角。基于此,本章先从上级视角切入,以领导主体为研究对象,探究上级领导的权力距离取向如何影响其对下的知识共享。主要研究要点包括:(1)领导权力距离取向对其对下知识共享意愿的直接作用机理;(2)领导权力距离取向与领导对下知识共享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
第四章:员工权力距离取向对员工对上知识共享意愿的作用机理。员工主体历来是知识共享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群体对象,但主要以员工间水平知识共享为主流议题。而对纵向垂直方向上员工对上的知识共享互动缺乏重视。由此,本章从下级员工视角切入,仍以员工主体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在员工对上知识共享意愿的发生机理中员工权力距离取向的角色作用。主要研究要点包括:(1)员工权力距离取向对其对上知识共享意愿的直接作用机理;(2)员工权力距离取向与员工对上知识共享意愿间的中介作用机制;(3)上下级双向视角下个体权力距离取向与个体垂直互动性知识共享意愿内在作用关系的异同。
..........................
第 2 章 文献回顾与概念界定
2.1 知识共享研究综述
2.2.1 知识共享的内涵
国内外对于知识共享的研究相对而言偏于成熟,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程度出发对知识共享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目前较为普遍的知识共享界定研究主要分为三种视角:过程视角、结果视角和行为视角。从过程视角出发的研究中,倾向于将知识共享定义为知识在个体之间、个体与团队之间或个体与组织之间的转移、转化过程。如 Nonaka 和 Takeuchi(1995)将知识共享定义为个人间默会与明晰知识互动的过程,默会知识与明晰知识通过借助共同化、外化、结合、内化四种过程的互动[25]。Hendriks(1999)指出知识共享应是个体相互沟通的过程,在知识发送之外还应包括知识接收者的主动学习与知识重构[26]。国内学者樊治平(2006)提出,知识共享是组织的员工、或内外部团队在组织内部或跨组织之间彼此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换和讨论[27]。结果视角的研究则关注知识共享所带来的后果,是一种功能导向的定义方式。Nancy(2000)从“令他人知晓”的观点出发,认为知识共享就是将自己的知识贡献给他人,使他人知道,从而与对方共同拥有该知识。宝贡敏(2007)表示,知识共享要实现知识提供者的外化与接收者的内化等[28]。知识共享行为视角的研究往往侧重于研究主体在知识共享过程当中的行为表现。Bartol 和 Srivastava(2002)认为知识共享是员工们在组织间传播相关信息的行为[4]。何会涛(2011)则认为知识共享是利用各种交流手段与组织所有成员分享知识的过程[29]。路琳(2011,2015)在其对知识共享研究综述中提出,知识共享是共享个体在组织工作中通过各种沟通媒介和交流方式来相互转移其所拥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活动行为[30-31]。
然而尽管研究视角不尽相同,但可以发现无论何种视角下的知识共享界定都存在共享主体的差异,即拥有知识的发送者和学习知识的接收者。按照共享主体的差异,对知识共享的定义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同时关注知识共享中的发送者与接收者,强调双方对知识的共同拥有[28];二是不考虑知识的接收,而仅探讨知识发送的活动过程[31]。
...........................
2.2 权力距离取向研究综述
2.2.1 权力距离取向的内涵权力距离的概念
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断摸索讨论和完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和内涵特征。权力距离一词最早由 Mulder(1977)提出,用以描述“拥有较少权力的个人和拥有较多权力的他人之间权力分配不均的程度”[39],即一种个体之间权力分配不对等或不均匀程度的客观状态。随后,Hofstede(1980)从跨文化视角出发,进一步将权力距离定义为“一个国家的机构或组织中的成员对权力分布不均的期望和接受程度”[40],即一种社会群体对权力分配不均程度的认知或期望。Hofstede 作为权力距离研究中权威性代表人物,他对于权力距离的界定是从国家层面展开阐释的。在其研究中提出各国之间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而通过对全世界74个国家和地区权力距离指数(Power Distance Index,PDI)的调研对比,发现美国和欧洲的大部分国家 PDI 指数较低,属于低权力距离国家;中国、新加坡、日本等亚洲国家的 PDI 则普遍较高,尤其中国的 PDI 指数仅次于苏联,达到了 80 而位列第二,是典型的高权力距离国家。由此,在强调“文化相对性”的背景下,权力距离也逐渐走进了研究者们的视野。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纷纷开始了对组织情境下的个体权力距离取向投以关注,认为个体的权力距离取向作为个体文化价值观,会对个体的组织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41]。而对于权力距离取向的内涵界定多是在 Hofstede 国家文化层面的权力距离界定基础上衍生而来。如 Moorhead 和 Griffin(1989)认为组织情境下的个体权力距离取向是指“个体对组织中权力的不平等分配、拥有不同等级权力的接受程度”[42]。Clugston(2000)等将权力距离定义为个体所能接受的在社会和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均的程度,反映了组织中的个体在社会地位、权利、财产以及各种特权上的差异[43]。通过对前人界定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关于个体权力距离取向的理解并无本质上的差异,普遍认为权力距离取向反映了组织中的个体对内部权力等级分配不平等的认知。鉴于 Moorhead 和 Griffin(1989)的定义使用较为广泛且典型,故本文中选择沿用该定义。
.................................
第 3 章 领导权力距离取向对领导对下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机理.......................22
3.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22
3.1.1 领导权力距离取向与领导对下知识共享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