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毛泽东思想论文格式、毛泽东思想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毛泽东社会动员思想研究(1921-1949)

日期:2022年09月04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508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207201609497985 论文字数:42522 所属栏目:毛泽东思想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毛泽东思想论文,笔者认为百年大党,恰是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社会动员史。纵观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社会动员始终是我们党依靠群众、领导群众、组织群众和整合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参与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1 绪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社会动员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特有的能动性活动。就政党而言,社会动员是政党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扩大社会影响,为实现某一特定政治目标而采取的政治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论及“动员”一词,涉及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民生建设、生态建设、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群众工作、教育工作等诸多领域。全面动员、全国动员、全党动员、动员群众、动员能力、动员体系、动员机制、国防动员等话语频频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报告、文章之中。可见,社会动员是贯穿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1]在新时代,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社会号召力,有利于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强大组织合力,助推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共克时艰,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毛泽东思想论文怎么写

能否有效进行社会动员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是执政党强大组织力和号召力的突出表现。执政党的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作为执政党社会动员能力的重要衡量因素。早在主政浙江期间,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阐述到:“能否有效进行社会动员,是对执政能力的现实考验。我们要认真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探索规律,完善预案,依托基层,发动群众,不断完善社会动员机制。”[2]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有效增强党的组织力和号召力,必须立足于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现实维度进行深入思考,充分挖掘、吸收、运用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进行有效社会动员的实践经验,不断增强党和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形成和健全、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在革命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剧烈变革的过程中,充分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夺取了革命的胜利。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社会动员被引入现代化发展领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逐步开始广泛关注这一研究话题。近些年来,社会动员研究话题引起了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俨然成为学术研究热点,涌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关于社会动员研究

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以及读秀数据库中,以社会动员为主题、篇名或关键词,检索和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学界主要围绕着社会动员的基本内涵、本质特征、分类模式、价值作用,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多个维度对社会动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吴忠民的《渐进模式与有效开展——中国现代化研究》、蔡志强的《社会动员论:基于治理现代化的视角》、徐明的《新时期社会治理创新与社会动员机制研究》、胡刚的《嬗变与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机制创新研究》。这些著作主要从现代社会动员的视角,探讨如何推进现代社会动员机制的优化与完善。

一是关于社会动员的基本内涵。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吴忠民在国内最早用中国话语体系结合中国国情阐述社会动员内涵、特征和作用。他在《社会动员与发展》中认为,“社会动员是有目的地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重大社会活动的实践过程”[3]。中山大学郑永延教授从梳理社会动员的发展历程的出发,采用比较视角着手分析,把社会动员分为传统政治动员和现代社会动员,认为社会动员(社会发动),就是“广义的社会影响,多指在某些经常、持久的社会因素影响下,人们态度、价值观与期望值变化发展的过程”[4]。武汉大学甘泉、骆郁廷在《社会动员的本质探析》中从动员这一概念出发系统阐释社会动员的科学内涵,与郑永延教授的观点如出一辙,认为“社会动员,就是指国家、政党或社会团体,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影响或改变社会成员的态度和期望,从而达成思想共识,引导和促进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实现一定目标的社会活动”[5]。还有学者从规范语境、词源解读、本土性阐释与学理性分析的维度分析社会动员的概念和内涵,对社会动员的词源解读、规范梳理、解读路径、规范表达作了探讨。

2 1921-1949年毛泽东社会动员思想的历史考察

2.1 “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1921-1927

 “身无分文,心忧天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尤为重视研究时事、关心社会问题、心系国家前途命运,为救国救民而刻苦学习、追求真理,受到多种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逐步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共初创时期,对于社会动员,毛泽东结合中国的革命形势,在借鉴与吸收俄国革命经验的同时,并根据共产国际的相关指示,对社会动员的对象、社会动员的方法、社会动员的动力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思考,这标志着毛泽东社会动员思想的萌芽。

2.1.1 革命早期毛泽东对社会动员的初步探索

在湖南求学期间,毛泽东积极投身反对军阀的学生运动之中,组织号召学生参加学生联合会,参加反帝爱国运动,极力主张开展学生运动要统一组织、集中力量。这时,他开始观察社会中的多元政治主体,从“对抗性—非对抗性”矛盾的视角提出要实现民众的大联合,反抗资产阶级、达官贵族以及强权政治的统治。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就充满爱国情怀和斗争精神。1917年7月,在《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中,他指出:“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35]。他极力主张通过民众联合来维护群众利益,向强权者发动“忠告运动”。针对西方国家和军阀的强权政治,毛泽东认为必须实现大联合,推翻强权政治,反对借用“平民主义”“呼声革命”“无血革命”打倒强权政治,认为只有通过罢工、罢市、罢课的革命运动才能取得实际效果。此时,毛泽东已经初步意识到民众的大联合在革命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2 “唤起工农千百万”(1927-1935)

大革命后期,以蒋介石和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致使革命统一战线遭到严重破坏,国内政治局势陡然逆转,轰轰烈烈的中国大革命中途夭折,革命陷入低潮期。共产国际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中共领导人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让党遭受巨大的损失,最终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在这之后,毛泽东对于如何在党的危急时刻,更加充分的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在这期间,毛泽东的社会动员思想的轮廓和框架初具雏形。

2.2.1 坚持武装斗争是增强动员实效的坚实保障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汲取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开始着手进行武装斗争,围绕着怎么坚持革命、革命往何处去的根本性问题,确定了实行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的主张,先后举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武装起义。党的六大作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的重要论断。在这期间,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更为深入,“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其革命思路,同时也是其看重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的鲜明表达,而对于如何进行广泛又深刻的社会动员有更深层次和更为全面的思考。

毛泽东思想论文参考

3 1921-1949年毛泽东社会动员思想的生成动因 ......................... 53

3.1 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特质的继承与发展 ................... 53

3.2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吸收与借鉴 ................... 54

4 1921-1949年毛泽东社会动员思想的主要特征 ......................... 58

4.1 在动员价值上具有人民性 ...................... 58

4.2 在动员目标上具有明确性 ...................... 59

5 1921-1949年毛泽东社会动员思想的现实启示 ......................... 63

5.1 推动社会动员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统筹 ................... 63

5.2 推动社会动员目标与有效动员策略的相互协调 ................... 64

5 1921-1949年毛泽东社会动员思想的现实启示

5.1 推动社会动员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统筹

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紧迫的政治形势下进行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动员,积极向广大民众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引导、吸引和鼓动广大的社会民众参与到革命斗争中来,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实现中国共产党自身的革命目标、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使命所决定的。毛泽东同志指出:“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170]。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确定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奋斗目标,提出契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奋斗目标,引导人民群众认清党的奋斗目标与自身根本利益的内在一致性。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奋斗目标,从而唤起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无论在是在什么时期,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以人民为中心是始终贯穿在中国共产党整个发展壮大的历程中的主线。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奋斗目标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内在的一致性。可以说,进行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动员的目的不仅为了实现党既定的奋斗目标,还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71]。要实现有效的社会动员,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必须把社会动员的目标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相统筹作为前提条件。毛泽东多次论述过中国共产党要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就必须与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