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幸福生活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马克思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状况,分析工人运动的发展情况,批判和继承前人幸福观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幸福观。马克思幸福观经历了从理想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倡导从现实社会和人民利益出发寻找人类解放的路径。为了过上幸福生活,就要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扬弃异化劳动,消灭不平等的社会状况,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共产党人就将马克思幸福观与我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符合时代特征的幸福观,为人民幸福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导。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提高,人民渴望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存在短板,精神文明的水平和质量还有待提高。马克思幸福观作为科学的实践的幸福观,不仅有利于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引,满足人民对物质生活的需要,还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满足人民对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为进一步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难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继续以马克思幸福观为理论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幸福观的引领作用和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