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马克思主义论文,笔者认为马克思生产力概念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继续坚持解放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旨归,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才能推动人类解放事业大踏步前进。
一、 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问题意识
(一) 人的自由解放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如何实现
资本主义社会脱胎于封建社会,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生产三个发展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科学技术带来的机械大工业迅速崛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但在生产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劳动者摆脱封建统治者的束缚后并未享受到现代资本主义带来的繁荣果实,反而被资本所支配。
1. 资本主义的诞生与发展
公元17、18世纪,世界历史迎来巨大转折和变化,继荷兰尼德兰革命之后,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敲响了封建统治者的丧钟,拉开了资产阶级宰制世界的帷幕。欧洲资产阶级崛起于封建行会和农奴制度的瓦解,封建统治后期激烈的利益内斗与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奴失去赖以维生的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大量自由劳动力涌入城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也形成了分工的雏形。分工模式带来的高效率生产进一步淘汰落后的行会制度,加速了行会制度的消亡,进一步解除封建行会依附关系对手工业劳动力的束缚。自此生产资料与生产者不再属于封建统治者个人,劳动者可以“自由”地将自己出卖给资本,“劳动自由”得以实现。
资产阶级瓦解了封建生产关系,确立了“劳动自由”后,劳动者不再服务于特定的统治阶级,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也不再以满足统治者的需求而无限服务,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劳动产品出现剩余并在市场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普遍商品形式逐渐形成。“商品和货币两者是资本的元素前提,但是他们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发展为资本。”①商品和货币的自由生产和自由流动,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前提,也进一步稳固了资产阶级在封建制度瓦解后的社会主导地位,最终发展为“商品王国”和“资本自由”。
(二) 历史科学如何可能?
1. 马克思对神学历史观与历史编纂学的批判
唯物史观的形成源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探求,何为历史科学的追问和对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不懈追寻,一直促使马克思对“德国乃至莱茵河彼岸”过往历史的反复审视,直至唯物史观的问世拨开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迷雾。先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西方哲学家已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动因展开了漫长的探索。
早在启蒙运动时期,以霍布斯为代表的哲学家通过“理性”解释历史的产生,并将“理性”的人作为历史发展的根据;同时期卢梭的“自然法”历史观也是基于人的“自然状态”,并进一步将历史的产生解释为以平等为目的的规律性发展。霍布斯与卢梭的历史观挣脱了“上帝”的束缚,将人的理性力量上升为历史的动因,但因启蒙时代的历史背景,对历史观的思考也难免陷入“以理性为目的”的“时代主题”之中。康德则认为历史是人性进步的过程,历史的发展就是人性发展的过程,即人通过理性禀赋远离“自然本能”,实现历史由“较坏”向“较好”发展的过程。谢林在康德历史观的基础上,将自然补充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他主张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世界历史。谢林超越了前者的历史观,将自然作为客观因素带入历史发展进程,填补了人类历史发展基础的空白,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极大丰富了历史观的思辨维度,为黑格尔历史观的思辨逻辑提供了理论基础。统摄万物的“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历史观的基石,他将人类历史看作是“绝对精神”自我演化的过程,历史本身具有目的性,历史的发展是符合“绝对精神”衍进规律的实现。黑格尔历史观将个体理性与民族精神作为绝对精神的表征形态,并理解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黑格尔历史观的思辨性体现为个体性经过“三段式”发展至普遍性并不断往复、循环衍进的过程,通过辩证法解释人类历史持续变化、不断前进的发展规律,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提供了思辨基础。
二、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理论溯源、形成脉络与思想跃迁
(一) 理论渊源
1. 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力理论
在马克思之前,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等古典经济学家已经就“生产力”问题做出了各自的论述。
(1) 斯密的劳动生产力概念
亚当·斯密是18世纪中后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时值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快速发展,因此斯密在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开篇指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①斯密的生产力理论实际是“劳动生产力”,受限于时代背景,他对个体生产力的评价依据是“熟练、技巧和判断力”。有别于传统的重商主义侧重于货币、重农主义强调农业劳动,斯密强调社会财富的增长不仅取决于生产量的增加,更应着眼于生产率的提高,分工则是提高生产率、加速国民财富增长的关键。斯密认为分工对于生产力的提高具体表现为生产技术因素:劳动者的技术专业性随分工而提高;节省生产过程中转换生产步骤的时间;有利于优化、改良具体工序的生产工具、机械。
斯密指出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唯一途径,并将“劳动”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能否创造“财富”是衡量两种劳动的标准,“可以固定并且实现在特殊商品或可卖商品上,不会随生随灭”②的劳动为生产性劳动,即手工业、商业生产中可实现价值交换的劳动;“随生随灭”的精神劳动和仆人劳动,“不固定亦不实现在特殊物品或可卖商品上”为非生产性劳动,即无法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
(二) 形成脉络
马克思在《评李斯特》中批判了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的唯心主义观点和资产阶级发展生产力的虚伪表象,强调了人在生产过程的主体地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对生产力与分工、交往、所有制的关系,确证了人是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力由《评李斯特》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展,是由萌发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生产力由批判的对象转变为批判的武器的过程。
1. 《评李斯特》中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雏形
19 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从生产力对国家发展影响的角度对生产力展开研究,认为生产力是根本因素,财富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虽然他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前人,然而,遗憾的是,他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明确提出生产关系的概念,最终使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脱离,流于抽象化。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否定生产力中人的主体地位以及把生产力看作非物质的观点,证否了其关于生产力本质、概念的错误理解,还首次表述了自己的解读:“资产者把无产者不是看作人,而是看作创造财富的力量。”由此可见,生产力在这里已经超越了经济学范围,有了更高层次上的意义,但是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形成对生产力的完整表述和科学界定。
三、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及意义 ...................... 32
(一)生产力作为人类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 ...................... 32
1.人类的物质生产及其方式 ..................... 32
2.人类史与自然史的同一 .................... 33
四、马克思生产力概念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启示 .. 37
(一)继续坚持生产力标准 ........................ 37
1.生产力标准是我党对马克思生产力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 37
2.生产力标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 38
三、 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
内涵及意义
(一) 生产力作为人类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一切历史活动都需以生产为前提,任何历史发展都需要以人的物质生产为基本事实,基于现实的人的自然性与生产产生的交往,生产力作为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属性。
1. 人类的物质生产及其方式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篇中马克思认为,“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①,上文中的“共同活动方式”是人在现实生产生活过程中由分工导致的交往活动形成的社会关系。“实践”与“劳动”是马克思人类交往关系与生产力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实践”与“劳动”在马克思语境下的含义对理解马克思生产力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和“劳动”的辨析最早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后经霍布斯、黑格尔发展至康德时,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二者分别为“遵循自然概念的实践”和“遵循自由概念的实践”,“前者属于现象领域和认识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后者属于物自体领域和本体论,是人们运用道德法则处理互相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②。发展至马克思的语境下,实践已经包含了上述二重含义,即人改造自然物质为己用与能动地改造现实社会、制度的能力,技术创制与伦理道德两种能力统一于实践,为生产力概念服务于现实的物质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 马克思生产力概念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启示
(一) 继续坚持生产力标准
马克思生产力概念为无产阶级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在百年后的今天,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要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就必需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应用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邓小平结合所处历史时期的现实状况,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开创性地提出将生产力作为衡量政策先进性的标准,并把解放、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为我国经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 生产力标准是我党对马克思生产力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并发扬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以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曲折探索的过程中开创了具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