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目标完成度
扶贫工作要建立目标导向的整体方针,把总体目标按一定顺序分解成若干小目标,通过调动贫困人口的主观意愿,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来主动实现自主脱贫。同时,要避免目标单薄、缺乏目标顺序、缺乏与社会互动、缺乏积累和总结等常见误区。
(三)产业整合型
产业扶贫要挖掘自身资源并整合社会资源,自身资源包括特产资源、工作能力、社会关系资源、人力资源等;社会资源则包括社会扶持资源、技术扶持资源、平台扶持资源及保障措施等。产业扶持需要实现两者有机整合,使其发挥最大效能。
(四)潜在模式维持
产业扶贫有待构建必要的纠错机制,出现错误后具备重启能力,但需要慎重考虑维持哪些正确模式以及如何能在下一次重启后迅速进入正常的工作模式。主要方法包括价值规范、行为章程、信息反馈等。
..............................
第三章 河南省商业银行支持产业扶贫的现状分析.........................15
第一节 河南省产业扶贫概述.............................. 15
一、符合自身特点的产业扶贫体系构建.............................16
二、依托科技助力的产业扶贫渠道探索...............................17
第四章 河南省商业银行支持产业扶贫的效果评价 ——以中原银行支持潢川县“小龙虾”产业发展为例................... 27
第一节 中原银行支持潢川县“小龙虾”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27
第二节 中原银行支持“小龙虾”产业防范发展风险效果评价..............................29
第五章 河南省商业银行支持产业扶贫的路径优化...........................36
第一节 构建多元主体扶贫参与格局.......................................36
一、完善商业银行之间扶贫交流机制................................36
二、完善商业银行与企业合作扶贫机制...................................36
第五章 河南省商业银行支持产业扶贫的路径优化
第一节 构建多元主体扶贫参与格局
一、完善商业银行之间扶贫交流机制
河南省商业银行应积极优化产业扶贫的路径,特别是应加强各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作为中型城市商业银行,如果想降低风险,最好策略就是跟随大型城市商业银行行为。此外,风险管理理论对于降低风险也很有现实借鉴意义。在扶贫的主题背景下,所有城市商业银行理应和衷共济,协同促进扶贫产业的发展,河南省政府机构应引导商业银行之间应该进行核心数据、资料对接,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大型城市商业银行天然具有员工、网点、信息等优势,可以尝试通过互相分享、定向销售、分析数据等方式向中小型商业银行分享核心数据、资料。鉴于该类行为存在潜在商业风险可以借助于政府协调,或者签署保密协议,承诺该数据仅用于扶贫业务,使用后立即销毁。同时也可通过聘请员工讲座、分析行为等方式推算其扶贫数据。各商业银行之间通过分享产业扶贫数据,交流经验,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在支持产业发展中发生的授信过度等信贷风险,还能显著地提升产业扶贫效果。
二、完善商业银行与企业合作扶贫机制
由于当地企业长期扎根于一线,与农户打交道,对于该地的农民特性、擅长技术都有比较精确的了解。因此,商业银行进行产业扶贫必须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通过与其合作不仅可以促使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还能获取银行在产业扶贫中强有力的帮手。并且,当地的企业相对贫困户由于具有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可以成为银行进行产业扶贫的有机平台,通过提供资金上的支持,扶植其产业进行创新促进当地企业的发展。银行可以以其吸纳一定数量的贫困户就职作为发放优惠信贷资金的条件。企业吸收贫困户就业后,除了为其提供稳定的工资收入外,还能通过职业技术培训,社会交流等方式提高贫困户的自身素质,从而在实质意义上帮助贫困户脱贫。同时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可以了解当地地理特征、气候特征,人文特征等,在当地树立银行品牌,获得当地政府的好感。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中原银行支持潢川县“小龙虾”产业发展为例,透视了河南省产业扶贫和商业银行产业扶贫的基本规律与主要特征,并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河南省商业银行支持产业扶贫的路径优化措施。同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产业扶贫是市场、政府以及社会的共同需求。因此,产业扶贫的发展不仅仅要从政府自身入手,更要引导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全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同时也需要不断研究市场动态、引导贫困户,从而保证产业扶贫长久、良性的发展。
第二,产业扶贫与商业银行盈利并不矛盾。在实施产业扶贫过程中,商业银行通过发展客户、贷款和入股等方式,也可以取得一定经济利益。同时,商业银行积极投身产业扶贫事业,可以密切政企关系,为银行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商业银行在选择产业扶贫方案时,应尽量将人文因素、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纳入方案评估标准中,否则极易出现“方案理论可行,现实无法操作”的现象。同时,要充分考虑产业扶贫的区域差异性、个体异质性与时代前瞻性,在结合自身情况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展相关工作。
第四,保障措施也是商业银行产业扶贫优化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在产业扶贫中对于保障措施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必须将后勤管理保障和员工绩效保障落到实处,这恰恰是以往研究所忽视的。同时,还应与政府、地方企业、其他商业银行加强相互合作交流,不断创新产业扶贫手段及模式,促进扶贫产业做大做强并形成自身市场核心竞争力,如此才能达到良好的经营效益和扶贫效果。
第五,扶贫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从规模数量上来作为考量,更应注重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应积极主动地引导贫困户参与到扶贫产业的发展中来,变“输血”为“造血“”,综合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增收能力和综合素质,从扶贫、扶智的角度真正意义上帮助贫困户脱贫,从而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