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论述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机制。理论研究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作为高校科技成果的使用者、专业服务者和转移者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产生积极影响。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利用 2008—2015 年中国高校个体微观数据与城市数据相匹配的面板数据验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同时本文还通过分样本检验的方法研究高校类型和企业性质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异质性影响。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舞台,科技实力是决定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谁占领科技和创新的制高点,谁就拥有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自 2019 年 12 月底开始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仅考验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统筹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也检验着国家在生物医药、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无人机等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水平。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本质上是一场与病毒赛跑的科技战,越到关键时刻,科技的支撑作用就愈加凸显,对切实可用的科研成果的需求也愈加迫切。
高校是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自主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项目和产出资源,据统计,50%以上的中国两院院士以及 6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研发人员的工作单位在高校;60%以上的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高校建立,80%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 60%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主持人是高校教师;此外,高校完成了 70%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以及 30%左右的国家职务发明专利授权。
但是,与高校科研创新的高投入、高产出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运用水平较低,大量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和创新资源处于闲置状态,难以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按本文计算期统计,2008—2015 年,八年间我国高校共获各类专利授权数 37.2037 万项,而实现专利出售的项目数为 1.4405 万项,转化率仅为 3.87%。 因此,高校有效转化科技成果,实施创新战略,不仅可以推动高校自身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还能促进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发展。
..............................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框架
本文主要研究高校所在城市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其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在梳理和总结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论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机制,并利用 2008—2015 年中国高校个体微观数据与城市数据相匹配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同时本文还将通过分样本检验的方法研究高校类型和企业性质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异质性影响,得出更为丰富的结论。
具体的研究框架如图 1-1。
本文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总结论文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同时提出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本文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主要对国内外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以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创新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与整理。第三部分以三重螺旋理论为基础,并结合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自身特征,分析其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机制。第四部分为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分析。第五部分为实证分析,以高校科技成果转让合同数为被解释变量,高校所在城市层面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人数比重为解释变量,实证检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同时进一步区分高校类型和企业类型,研究异质性因素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在概括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地基础上提出富有针对性地政策建议。
.................................
2 文献综述
2.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与影响因素
1.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
科技成果转化最早出现在有关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官方文件中,是我国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专用名词。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延用最为广泛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的界定:科技成果转化是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实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结合高校的主体地位,学者们给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李平(2006)提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高校将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转移到企业和市场。郭强、夏向阳和赵莉(2012)则认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市场价值和社会效益的一系列活动,强调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不仅仅是产生经济效益还包括服务社会、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国外文献大多使用技术转移(TechnologyTransfer)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对应词语,然而技术转移不仅强调了显性产品、技术的转移还强调了隐性知识、观念等的转移,因此内涵和外延的范围更大。相对来说,“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与技术商业化(TechnologyCommercialization)的定义非常相似,即将技术创新成果从研发人员转移至商业化组织的过程(Kirchberger et al., 2016)。其他与“科技成果转化”相 近 的 概 念 有 研 究 商 业 化 ( Research Commercialization )、 科 学 商 业 化( Commercialization of Science )、 学 术 研 究 商 业 化 ( Academic ResearchCommercialization/Commercializ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学术创业(AcademicEntrepreneurship)等(Bozeman, 2000;Buenstorf, 2009;靳瑞杰和江旭,2019)。
..........................
2.2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界定、分布与作用
1.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界定
欧盟最早在 1995 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提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简称 KIBS)的概念,随后有不少专家学者给出了界定。Milesetal.(1995)强调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知识属性,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定义为依赖于专门领域的专业性知识的公司和组织,这些公司或组织通过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促进了知识的创造、积累和扩散。Muller 和Zenker(2001)定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致力于为其他企业提供高知识附加值服务的“顾问性” 企业。国内学者魏江、陶颜和王琳(2007)定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具有以下三点特征的商业性公司或组织:(1)知识密集度高(2)依靠新兴技术与专业知识(3)较明显的客户互动。曹勇和佘硕(2008)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动态型概念应该包括:以私营性企业为组织形式、客户高度参与产品输出、人力资源高度知识化以及与制造企业业关系密切这四个核心特征。
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分布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KIBS 倾向于集聚在大都市,美国的硅谷,北京的中关村,上海的陆家嘴等都是典型的现实事例。Nachum 和 Keeble(2003)从 KIBS 的作用和发展基础两个角度进行了研究,证实 KIBS 更倾向于集聚在能够提供全球网络机会的大都市。Koch 和 Stahlecker(2006)和 Bujdosóetal.(2016)分别研究了德国和罗马尼亚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情况,获得了相似的结论。国内学者任国岩和蒋天颖(2015)测算了 2003-2012 年长三角城市群 KIBS 集聚程度,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空间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是上海。郑长娟等(2017)使用 2004-2013 年浙江省 69 个县市经济发展相关数据以及空间数据分析法和空间常系数模型进行了研究,发现浙江省的 KIBS 已经形成以杭州和宁波为中心的集聚格局。霍鹏和魏修健(2019)使用中国 286 个城市构成的面板数据和聚类分析、计量回归等方法对中国 KIBS 的空间集聚态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国 KIBS 总体集聚程度较低且发展不均衡,直辖市和东部地区发达城市为主要集聚中心。
..................................
3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机制………………………11
4 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现状分析………………………15
4.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问题………………15
4.2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现状…………………………16
5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的实证分析……………………20
5.1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20
5.2 实证结果与分析…………………………23
5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5.1.1 变量描述
(一)被解释变量
已有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测度:一是利用专利许可数据;二是利用大学衍生公司数量;三是利用技术转移合同数据。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低、专利申请范围有限以及审核周期较长等现实原因,高校的专利转让合同数量占总技术转让合同数量的比例较低,不能代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普遍情况。此外,考虑到大学衍生公司的概念尚未统一,数据较难统计,本文将高校技术转让合同数量(lnContract)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衡量指标(饶凯等,2012)。
(二)核心解释变量
本文使用高校所在城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从业人数占该市总从业人数的比重,来衡量知识密集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