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管理论文格式、管理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城市公共工程安全生产事故防治能力提升探讨——以P市为例

日期:2022年02月06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549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201231720198265 论文字数:33263 所属栏目:管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相关标签:管理论文

本文是一篇管理论文,论文结合危机管理理论与安全生产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着重探究城市公共工程安全生产事故的防治能力,深入剖析了当前国内外安全生产事故防治能力的现状,通过分析危机管理“4R”,缩减能力、准备能力,响应能力、事故处置恢复能力四个层面构建防治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 P 市为例,进行综合评价,从综合评价结果来看, P 市的公共工程安全生产事故防治能力综合评价为一般,P 市确要提高公共工程安全生产事故防治能力,而进一步提高 P 市政府的整体综合治理能力,对此针对性提出城市公共工程安全生产事故防治能力提升的研究对策。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自2008 年以来,我国工程建设数量大大增加,我国进入工程生产建设的高峰期。与之相对应的,工程安全生产事故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多。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指出,人均 GDP和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笔者研究了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一些较发达国家的相关工程建设历程,大部分国家都有经历人均 GDP 出于特定范围内,安全事故随人均 GDP 增长而增长的时期。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经济数据和中国应急管理部发布的安全事故数据,可以认为中国当前也处于安全生产事故的高发时期。工程的大量上马和政府安全监管机制的不够完善导致工程安全生产事故频发。

公共工程也是工程项目的一种,按照其管理模式进行决策建设、运营,但公共工程的建设并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旨在实现公共利益,其规模较大,多与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影响城市的发展,常见的公共工程如通信、交通运输、能源等。自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长期将公共工程建设作为拉动经济的重要马车之一,公共工程的建设金额和建设数量稳步攀升。公共工程由于其实现公共利益的属性,不但涉及因素众多、参与主体种类数量多,而且往往工程周期长、社会影响广,这就决定了公共工程的治理结构复杂,不确定性大大提升。特别是一旦发生了安全生产事故,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为其他同类项目的施工造成阻力。

国家对于安全生产事故非常重视,早在 2002 年 11 月就通过了《安全生产法》,多年以来安全形势虽有好转,但城市公共工程安全管理仍面临严峻挑战,重特大安全事故的不断发生,一方面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人民财产安全,另一方面也对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舆论可能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不断提升城市公共工程安全生产事故的防治能力成为当前探讨的热点课题。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历来高度重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对于工程安全建设也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

在事故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方面,曾经有一位美国学者海因里希经过调查综合分析,总结出了海因里希法则,应用于城市公共工程安全管理。该法则认为,在每 1 件重大或死亡的事故背后,必有 29 件轻微事故,还有可能存在 300 件潜在违规违章行为事件。在该法则提出后,逐渐形成了安全管理、风险管理等理论模型,并助推了事故预防与隐患管理的相关研究。管理隐患的说法是由美国学者詹姆斯雷森(J.Reason)在 20 世纪 90年代提出的,他指出了管理失效是安全事故发生的内在核心原因[1]。Khan & Abbasi 利用多米诺骨牌效应分析法(DEA)对安全生产事故的风险辨识、隐患排查与预防做出了分析研究,并强调了关注风险的重要性[2]。Sizarta Sarshar 认为,单一因素不一定都会影响事故的发生,然而如果是多个因素的相互影响,就会提高造成重大事故风险,但是我们可以在工作过程中找到隐患因素,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风险管理[3]。Ivan Damnjanovic 提出在城市工程建设中要关注效率与安全并行,可以通过对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排查和干预来减少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4]。在安全生产的风险管理方面,早在 1977 年,美国就颁布了《联邦矿业安全与健康法规》,该法规的颁布,从立法的角度明确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重要地位。S.Sokolitsyn等人构建了一种新的经济数学模型,该模型用于阐述了评估与工伤相关的生产风险,并通过实际模拟应用,该模型可大大提高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决策的有效性。

Hallowell 对有关于事故风险评价方面提出了,安全工程师的主观判断和生产经营单位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历史事故数据都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处理,从而得出风险评估的三个维度,包括事故可能下、当前安全管理水平和事故严重性[5], S.Thomas Ng 等人提出安全绩效评估体系,认为施工单位的作业行为对于安全建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并通过实际调研得出影响工程安全的因素,既包括工作环境等外部环境条件,也包括组织机构内部因素,诸如企业的组织架构、人员构成、管理制度、管理行为、作业行为等[6]。Hayes 等人提出了对城市公共工程建设现场安全管理影响最有力的因素,包括工作环境的影响、施工人员及其他人员行为的影响、监理人员的安全技术水平、其他因素,对安全管理措施的满意性 5 个因素[7]。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共工程

公共工程具有双重属性,其一它是类属于一般工程,具有一般工程项目的建设特点,是为完成依法立项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工程而进行的活动。其二,公共工程是为全社会公众服务的,由政府财政资金投资兴建,包括公共能源建设、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水利枢纽设施建设、政府职能机构建设、公办学校建设、公办医疗机构建设,公共文体广旅场馆建设,等等,这些项目的建设是为了实现公共福祉,以公共利益为导向而开展的工程活动。公共工程的兴建,多为私人无力或不愿进行,而由政府牵头建设,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并且可以通过公共工程的投资建设来刺激当地的总需求,提供一些就业岗位,促进实现充分就业。由此可见,公共工程对于一个城市或区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工程按照项目大小来分,可以分为重大公共工程项目和一般公共工程项目。二者比较而言,重大工程项目的投资规模较大,建设周期更长,影响因素也更多,是关系着国计民生或会对某一区域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起着重要影响作用,也因此,备受国家和社会关注,在整个工程建设的全周期都要保障项目生产建设的安全,促进区域稳定发展。

2.1.2 安全生产事故

安全生产事故又简称安全事故,它指在工程建设期间或生产运营维护期间突然发生的、造成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的突发意外事件。发生安全事故,常常会中断或影响生产活动,造成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2007 年,我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为依据,很快颁布并实施了《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在该条例中,对于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进行了详细说明,同时明确事故的责任追究流程,为开展安全生产事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2.2 理论基础

2.2.1 危机管理理论

危机管理理论是当前应用于突发事件或事故治理的重要理论之一,由美国人罗伯特·希斯(Robert Heath)最初应用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中,接着他将危机管理理论扩大使用至城市公共工程安全管理领域,用于指导和解决危机情境的决策部署和事件处置。

一、缩减力。在危机管理理论中排在首位的是缩减力管理,缩减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了一个组织应对危机的作用大小。可以说,缩减力是帮助组织有效降低风险,减少危机发生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环境、结构、系统和人员四个方面着手,合理规划、摊薄不善资源,从而做好源头治理,大大减缓危机发生的概率和产生的不利影响。

二、预备力。预备力即要做好准备工作,预则立不预则废,良好的预备力是帮助组织对潜在的风险、危机或隐患进行监测预警,一旦环境中出现不良变化,能够迅速识别,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应对,就能够将隐患苗头扼杀在萌芽阶段,从而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同时,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也能在最短时间内,凭借先期的良好预备做到迅速控制和积极应对,大大减少危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和损失。

三、反应力。反应力是危机管理的重中之重,突发事件的偶发性和爆发性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单一解决,而要面对不同的危机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危机应对。如何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将事态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成为这一阶段的重点内容。根据希斯的观点,反应力不仅表现在对危机的控制和处置,更涵盖了危机的沟通、媒体的管理、决策的制定等等。

四、恢复力。恢复力是危机管理的最后一个阶段,当危机结束后,还需要关注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要在危机得到有效控制后,迅速挽回危机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制定有效的恢复计划。第二,则是要吸取经验教训,对于此次危机事件的发生和危机事件的处理进行回顾与反思,形成总结报告,为今后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经验借鉴,避免重蹈覆辙。当然,希斯也指出,危机后的形象恢复和提升也要得到关注。

管理论文参考


第三章 城市公共工程安全生产事故防治现状........................13

3.1 城市公共工程安全生产事故预防和准备现状..........................13

3.2 城市公共工程安全生产事故响应和处置现状............................14

第四章 城市公共工程安全生产事故防治能力评价.........................17

4.1 评价体系的建立.................................17

4.1.1 指标选取原则....................................17

4.1.2 安全生产事故的风险识别与分类...........................18

第五章 P 市安全生产事故防治能力不高的负面影响与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