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工程管理论文,本文将实验主义治理引入到城区改造当中,通过对“实验”这一机制的研究,拓宽改造推进思路,形成新型改造路径,以期实现城区改造质量螺旋式地上升。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城区改造的现实背景
国家统计局于2021年公布了《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在该统计图表中,中国目前存在超大型城市7个、特大型城市14个[1],共计21座,伴随着巨型城市的不断增多,如何保证城市良性发展问题成为中国下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2];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基于我国国情,在地理背景层面,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地区之间差异极大;在发展阶段层面,部分城市城区改造历史长、程度高;在发展能力方面,部分城市具备先发优势、政策优势和资金优势。我国不同城市间城区改造情况存在明显差异,严重拖慢了我国城市领域全局层面的发展。同时,在我国现行的城区改造过程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为我国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阻碍。因此,为保障我国城市化高质量发展,城区改造路径焕新刻不容缓。
1.1.2城区改造的发展机遇
进入新阶段,传统的城改模式愈发不能适应于当下的城市建设,在住建部发布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不沿用过度房地产化的开发建设模式[3],并将其与房地产的调控结合在一起,收紧城市更新、防止大拆大建的大方向已经基本定下。并且,眼下各地区的城区改造决策及项目大多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因此,在未来中长期城市发展过程中,广泛开展新维度城市更新工程势在必行,而如何因地制宜的实施城市更新更是决定城市更新项目价值的核心所在。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1)归纳国内外城区改造沿革及实验主义治理相关理论
根据网络相关资料、论文文献及具体项目,归纳国内外城区改造的沿革、特性,结合我国城市化高速推进的背景,探寻我国城区改造长期发展需求和机遇。在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的指导下,结合相关文献解析实验主义治理的理论核心,并寻找基于实验主义治理理论的我国城区改造路径。
(2)构建城区改造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
在我国城区改造的框架下,首先确定城区改造评价的任务目的,其次根据资料确定恰当的评价因子及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完成城区改造评价体系的构建,结合一线及新一线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的相关数据加以实证分析。最后,总结上述实证分析情况,提炼我国城区改造的发展路径。
(3)形成基于实验主义治理理论的城区改造路径
在分析、明确我国城区改造的问题基础上,结合先进城市改造实践,吸收西方城区改造发展经验,从实验主义治理理论出发,构建城区改造动态平衡模式框架,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因地制宜的改造路径。
2研究综述
2.1城区改造模式的研究综述
2.1.1国外改造模式研究综述
城市化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相较于刚起步的中国,西方国家二百余年的城市发展为城区改造相关理论的提出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发展阶段上,西方国家自工业革命开始出现城区改造的雏形,迄今为止总共经历了三大阶段:
(1)萌芽阶段
从工业革命后,工业的快速发展开始倒逼城市开展城市建设。1874年,多纳伯爵夫人在《大城市的住房危机和一个可行的补救理论》中初步探讨了城市建设与环境改善的必要性;十九世纪末,英国学者霍华德基于英国伦敦的城市建设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产生卫星城镇设想[4];针对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美国学者泰勒于1915年在“田园城市”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建设层面广为人知的“卫星城理论”,即建设卫星城镇疏解城市压力;芬兰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1918)提出有机疏散理论,认为城市应在物质、精神两个方面加以改造活动[5];盖迪斯首次提出了“城镇集聚区”理论,强调从综合层面研究城市区域规划[6];美国学者科拉伦斯•佩里于1929年提出了邻里单位理论,成为街区制的雏形。
(2)重建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城市受到严重破坏,广泛开始战后重建和经济复兴工作,也萌芽了人本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初始阶段,以法国的柯布西埃(Corbusier)为代表,推行“现代城市理论”,希望通过大规模的拆除重建,重新划定城市分区,实现功能分区集中化和社会公平[7];因为拆除模式的局限性,美国学者简•雅各布批判了大规模拆除重建的城区改造模式,倡导通过小规模改造继承保护社区的原有网络与环境[8];美国的刘易斯·亚芒福德提倡人本主义思想,强调城市应从更长远的时间跨度考虑城市更新规划,对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9];这一阶段,在西方学界,相继产生了一系列注重以人为本、保护修复和渐进改造的理论,这些理念的提出为如何将实验主义治理结合到城区改造领域提供了探索方向。
2.2城区改造评价的研究综述
2.2.1国外改造评价研究综述
Hemphill等(2004)从经济、交通和社区等五个维度出发构建了相关的指标类别[29];Grace K.L.Lee和Edwin H.W.Chan(2007)以香港为例,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德菲尔法,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构建评估体系[30];相对于普通的社会、经济、环境指标,Anne.Rogers等(2008)进一步深化,评估城市再生在城区改造工作中的运用[31];Maoh和Kanaroglou(2009)优化常用指标,集成了自然循环、生理及心理健康、不同交通方式的可达性等相关因素,结合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构建了一种评价模型[32];Yigitcanlar和Dur(2010)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了一种结合基建、土地和交通三元素的评价模型[33];Rossini和Kupke(2010)也创新性地运用不同资本进入与区位价值,构建一种基于城市发展效益的评价模型[34]。
2.2.2国内改造评价研究综述
林俊超(2017)采用PoE法、判别法及列表法,佛山岭南天地商业街的内外部交通、内部业态和空间环境进行综合评价[35];夏健华(2016)采用空间句法,分析了济南市历史城区改造空间的分异特征,并进行绩效评价[36];苏鹏、李佩佩等(2021)则从另一个维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济南市主城区城市建设进行社会满意度评价研究[37];许劲、吕红等(2015)通过层次分析法,从旧城改造综合效益出发,评价重庆城市主干道改造效益影响[38];刘航(2013)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基于经济评价、社会影响评价进行旧城区改造项目综合评价研究[39];李勤、于光玉(2020)通过Pearson关联度方法,以遂宁市老旧城区为例,研究改造居民满意度影响因素[40];赵睿(2021)聚焦于运城市老旧小区人居环境问题,运用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进行定量评价[41];赵艺(2018)基于百度热力图平台,采用GIS法对长春市旧城区街道空间进行评价,并实行改造策略研究实证[42];赵鹏(2019)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以长春市为例,分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后评价[43]。
3基于实验主义治理的城区改造相关理论分析................14
3.1城区改造的理论定义........................14
3.2实验主义治理的理论定义与内涵特征..........................14
4城区改造评价的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26
4.1城区改造及其评价因子的确定................................26
4.1.1城区改造的模式类型.........................26
4.1.2基于实验主义治理的城区改造的任务目标..........................28
5基于实验主义治理的城区改造的路径构建..................49
5.1基于实验主义治理的城区改造的路径探索......................49
5.1.1传统改造模式分析................................49
5.1.2多元实验性改造路径的探索.......................50
5基于实验主义治理的城区改造的路径构建
5.1基于实验主义治理的城区改造的路径探索
5.1.1传统改造模式分析
为了更好地推动城区改造路径优化升级,面对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历史局面和现实需求,在引入实验主义治理理论作为破局之道时,我们既要研究洞悉实验主义治理的优势之处,也要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明确原有城改路径的“优势”和弊病,寻找破局的关键切入点,做到有的放矢。作为初代城改模式,传统的城区改造以经济为中心,重物质而轻人文,将经济数据作为衡量指标,在实际操作上往往采用大拆大建式的粗放型改造模式,在实施效果上则广泛存在诸如改造质量低劣、文化历史尽毁、社区组织破碎、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特别是“土地财政”模式主导下,政府重财政收益,房地产商重开发回报,而追求“短平快”带来的隐形成本则由全体城市居民承担,并埋下了相当多的物质和社会隐患。
但结合现实情况,尽管大部分城市已经陆续开始转型,可传统拆迁模式依然在城区改造项目中占据了相当比例,对于这一问题,分析如下:
(1)繁重管理压力的去化
伴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管理机构也面对了更加多样、密集、复杂的管理考验。同时,城区改造项目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协调把控,越发精细化的改造目标也造成了城市管理层面的极大压力,而推平重建的传统模式毫无疑问避免了很多短期问题,在扫平原有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仅需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