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曾在1964年提出“媒介即讯息 ”的观点,并在1969付梓出版了《媒介即讯息》一书。依照他的观点,媒介本身就是真正有意义的信息,并且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影响文化的形态,从而推动人类发展的进程。他的理论以及相关的支持者观点被学术界称为技术决定论,并曾经显著地影响了关于传媒的思想,在传播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尼葛洛庞帝1988年创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之后在1995年首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举起“媒介不再是讯息“的旗巾只。这看似叫板经典的传播学理论,其实是对“媒介即讯息”的延伸和补充,亦可说从形式、内容的新角度揭示了媒介与信息的一种未来状态。从这本叫做《数字化生存》的书诞生起,它的作者就带领我们名副其实地进入了对数字化传媒的追求和体验时代。尼葛洛庞帝在这本书的前言中喊道:“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因为依照尼葛洛庞帝的观点,未来的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将共同享有媒介讯息的决定权,包括所传播的信息流最终将通过何种路径,以何种面貌,在哪个平台呈现,决定权将不再完全操之于信息传播者的手中;届时的大众传媒将会是个性化的互动交流,信息不再是被单向推送给消费者,而是受众(或者传播的接收终端)将可以随意抽取所需要的信息,并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到传播活动中去。信息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多地由接收平台而不是传输端来决定。他称之为“不具特定形式的数据在自由地传播”,因而媒介不再是讯息,而是一种信息流(也被称作比特因子),相应的媒介的范围及内涵也将发生根本变化。
第二章文献回顾
第一节数字化
数字化是指讯号传送过程的数字化,其过程是将类比信号及语音转换成0与1的数字信号,以数字的方式处理影像和声音资料的存储、压缩、编码、还原与传输,并能与计算机数字资料结合应用。数字信号转换成数字资料压缩后,就可以储存在硬盘或光盘等数字资料的储存装置,也可透过ATM交换网路传送,或利用现有的通讯媒介传播出去,如卫星、有线电视、或是利用电话线路等传输媒介。对于媒体而言,“数字信号”代表着可靠而稳定的通讯质量,更好的抗噪声能力,可跨过传输媒体限制的封包化的资料传输结构,以及更加容易传输影像画面、声音和资料。广播电视节目的影音资料数字化后,可以长久储存、重复修改、与大量复制,可进行数字化的应用,也可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处理,对数字资料进行加工提升价值,并可在网际网络上流动。数字化促成各种不同的宽带传输渠道进行大和解,模糊了传输媒体的界线,科技发展提供了内容不同的传输接口,使得不同传输路径得意整合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刘幼离,1997),并产生更大的传播效果。
第二节模组化及模组化概念的应用
2.1模组化
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加速了通信和信息处理方式的改革,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扩张,以内容生产为主的影音制作产业也必须应这样的改变,而发展一套结构性的生产方式来提高生产效率和扩大盈利模式。而数字化带来的讯号标准格式与特性,正是模组化概念可以应用在影音内容生产的契机。模组化概念的应用相当广泛,经常被应用在机械制、土木建筑结构设计、物流信息系统、教学、电子、医药等不同领域。例如在计算机产业便十分常见,不同的公司设计并生产一些零件(如硬盘、作业软件、处理器、接口设备等),而制造商在同样的设计原则下,将这些模块组成一个复杂但运作顺畅的产品,如同SWATCH公司生产的可依消费者喜好选择不同颜色、图案、表壳的手表;及目前市面上可换外壳及编辑特殊铃声的移动电话等产品,都是模组化生产概念的运用。本研究引入的模组化概念,是指一套产品多元加工产出的生产方式,在标准化的生产系统中,原型产品依其功能、物理架构、设计者目标等要素,分类切割成独立的功能单元,功能单元间具兼容性、可再利用性与扩充性,经重组与再利用后可组成加值的新产品。
2.2 模组化生产
所谓模组化生产模式,便是分别生产各种不同的模块组件,再将这些不同的模块原件组装成最终产品(林英任,1997)。也就是说终端产品是由两种及以上的模块所组合装配而成,然后终端产品又会再次分解成新的细项单元,以便R后依照其功能、制作需求、使用环境等等的考量因素,不断地、多次重新排列组合成新的生产模块的螺旋式的过程。
2.3模组化生产在数字化媒体内容制作上的应用
不管是声音、影像还是资料,只要是以数字型态存在的就可称为信息,并可在兼容的网络中流通。工业社会利用能源与机器来制造商品,追求的是批量生产的效率,但信息社会利用信息的传递和处理来达到商品增殖的目的,讲求的是加值能力。然而信息产品本质上与其它类型产品不同,不仅包含商品化的实体产品,还包括无形的知识以及知识产权,因而数字化的特性更能展现模组化生产的应用优势。认为,信息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的特性,信息产品的主要成本在第一版的制作与初期设备的投资,而且具有制造成本高但复制成本低的特性。这个特性让信息产品由成本定价的实质意义消失。认为,可透过信息加值的方式,提升信息产品的使用效能。认为,信息数字化内容具有积累性、可切割性和可复制性三种特性,信息可藉由不断积累、切割与重组、以及不断复制达到规模经济的特性,产生更高的价值。Larsen (1981)则从信息的本质思考信息加值的类型,信息产品可经过完全利用、修正采用、部分利用等方式进行信息加值。的信息产品可以达到一次生产、多元加工与多元利用的功能,无须重复制作第一版产品,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原则下,将可充分发挥生产纵效。发展强调以一个共享的产品平台为基础,针对特定的功能需求衍生出品,使得企业更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第二章文献冋顾............4
第一节数字化............4第二节模组化及模组化概念的应............6
第二章研究方法 18
第四章研究内荇............19
第一节关于湖南广播屯视集团全台网...........19
1.1系统总体架构设计:............20
1.2系统拓扑结构图............20
1.3系统总体制作流程............21
结论
事实上,自从闭路电视诞生起,收费电视频道就已经出现。伴随IPTV和数字电视的发展,分众的频道和频道内容已经不是新鲜玩意儿。成人电视频道、儿童教育频道等等专属的划分已经存在,并且技术上可以加密等方式来实现分众投放。基于Web3.0环境下的交互平台,在分众方面必将更加成熟,因此,广播电视节目也因应受众的要求,分为不同种。面对这种不同需求,需要节目分级制度来明确和规范投放内容的等级和范围,来帮助建设更加适合全民使用和普及的网络、或者说新的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环境。
参考文献
1、关尚仁,1999,《媒介管理:过去、现况与未来》,收录于翁秀琪(编),《台湾传播学的想象(下)》,巨流图书公司,93年5月。
2、关尚仁(2001)关尚仁(2001):《串联数位媒体平台》,《广告杂志》,第124期。
3、关尚仁(2001):《一次生产,多元利用:模块概念为跨媒体传播平台最重要的核心观念〉,《广告杂志》,第117期。
4、林英任,1997林英任(1997):《以结构主义的角度进行模块化产品特性与评估之研究》,台湾大学机械工程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5、李彦甫(2002):《数位资产管理为大势所趋》,《通讯杂志》,2002年10月。
6、陈克任(2000):《有线电视通讯:宽带网路主角》。儒林图书有线公司。1999十二月初版。
7、谢章富、陈雯琪,《数位化时代电视节目制作与企划新趋势》传播学术研讨会.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