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论文栏目提供最新经济法论文格式、经济法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经济法律激励机制研究

日期:2021年11月14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679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10261005536663 论文字数:27899 所属栏目:经济法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相关标签:经济法论文
.........


第三章 三位一体的经济法律激励机制..............................26

第一节 经济法律激励机制的文本、理念和制度排异........................27

一、行为模式的结构空缺....................................27

二、缺乏实务现状研究...................................28

三、依据效力层级低........................................28

结语..................................35


第三章 三位一体的经济法律激励机制


第一节 经济法律激励机制的文本、理念和制度排异

一、行为模式的结构空缺

观察我国目前的经济法律激励制度,部分法条相似性严重,可操作性不强。如“鼓励 xxx 发展,引导 xxx 产业,推动 xxx,促进 xxx”等。2这类法条表述太过笼统,仅仅是一种倡导,很难在实践中提供操作指导,经济法律激励机制便无从实施。这类象征性的口号也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被淘汰,长此以往,激励机制在经济法中便难以存在,影响法律的严肃性和经济法的执行力。事实证明,带有“激励”词汇的法律法规比实际具有激励、促进措施的法律法规的数量多得多,这使得激励机制在实施过程中收到束缚且激励功能发挥的过程受到阻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 115 条的规定为例,“给予举报人奖励”,简短的一句话,体现了配套制度不完善的缺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实施权利和责任并未在地方法规文件中有所体现,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性的规定。法律从“纸面”到“行动”,是法律实施的过程,如果只注重惩罚,忽视激励,就违背了法律的价值,也把“实施”一词偏颇化。应该保持罚奖兼用并保持天平的平衡。

此外,原则性的条文“占据了半边天”。原则性的条文一般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实施者和申请者均无法具体操作。目前,我国的立法权限中存在着中央立法权和地方立法权之分,本文所称的文本规范抽象性、原则性强是针对中央立法而言。法律的规定形同虚设,出现空洞化的现象,法律的完整性、精确性不足,表现为可操作性差,从而导致法律的控制力差,法律仅剩一个空壳。1法律文本宣誓性条款过多,仅仅能起到提倡和鼓励的价值理念,目前,关于法律规则,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三要素说,即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三部分组成,这三个要素的完备才能保证法律的确定性。目前激励制度的实施 90%是依据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之外的文件做出的决定,也就是根据地方立法作出的决定较多,但是地方立法的立法程序从简,法律内容变动频繁,缺乏长期使用性。

..............................


结语

以“惩戒”为代表的“强制性法律规范”与以“激励”为代表的“非强制性规范”相互作用、互为补充,共同成为有效管控社会的法律手段,1共同构成法律制度的基本范畴。在法律关系的构建中,应当摒弃惩罚论的偏颇思想,将激励作为与惩罚同样重要的制度加以研究、构建。试想如果法律变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地步时,也许就到了我们该好好反思法律机制的构成的合理性了。在经济法律的制度中,激励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市场经济是追逐理论的,我们设置好激励机制,使其因为遵守法律或者积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而获得利益,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经济朝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的现象。现代经济法学的危机体现为学者对经济法基础理论的研究不足,以至于既不能在理论层面建立激励的范畴,也不能为当前越来越复杂的经济法治实践带来依据指导。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发展一种以经济法律激励思想理论为中心的经济法。将经济法律责任制度与经济法律激励制度平行发展,或者说,在某些领域,激励制度比责任制度运用更加广泛。

本文基于经济法作为“回应型法”的类型,结合经济法的分析方法,在海量文本数量的基础上,结合 396 篇适格文献,梳理文本规制和文献研究现状,发现经济法律激励制度虽然是经济法的内容之一,但是发挥的作用不理想,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贡献较小,在经济法学界的研究范围不广。通过梳理 172 件案例,结合实证分析发现经济法律激励制度对申请者有一定的鼓励作用,同时,发现我国目前的经济法律激励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审理标准不一致、滥诉现象较严重等问题。期望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能够重拾对经济法律激励制度的研究和实践,建立理论与司法执法的衔接机制,引导社会公众的思想,营造激励机制的优良社会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