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本文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R&D部门的NK-DSGE模型,将R&D机制引入DSGE模型当中,通过对于模型的分析研究了R&D活动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经济发展重点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其中“创新”被提及了59次,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2010年之前,我国主要采用自主研发与国外引进并存的发展方式,甚至很长时间内,我国技术引进的比例是超过自主研发的,我国自主研发的能力仍然需要提升。近些年来,我国推动技术进步的方式已经从技术引进向自主研发进行过渡。虽然我国的自主研发能力已经有了十足的发展,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明显。2016年,我国的R&D经费为15676.75亿元,而到2020年时我国的R&D经费更是达到24426亿元,保持每年14%左右的年增长率。可见,我国不断加大R&D经费以鼓励科研活动。然而从图1-1中可以看出,2019年,我国R&D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为2.23%,2021年,我国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增长为2.44%,绝对规模和相对水平均创下新高,不断提高对于R&D活动与科技创新的重视。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2.5%~4%的水平仍有差距。
第二节 主要内容
一、研究内容
本文将在标准DSGE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包含R&D部门的五部门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探究R&D活动对于技术进步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并通过分析外生的技术、研发成功概率、采纳成功概率、货币政策、价格加成和研发税冲击等冲击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总结R&D部门的作用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这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述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首先通过文献综述介绍国内外内生经济理论、R&D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R&D对于技术进步的影响,并对上述文献作出总结与评述。
第三章为不包含R&D部门的基准DSGE模型的构建,并通过分析外生的技术冲击、投资边际效率冲击等冲击下主要经济变量的波动状况,考察外生技术冲击的影响。
第四章是技术进步内生化的NK-DSGE模型的构建。首先,对于模型的框架进行简要阐述,在该模型中的经济主体由R&D部门、厂商部门、家庭部门、资本品生产商和中央银行五个部门组成,并在模型中考虑价格和工资摩擦,主要对于外生的技术冲击、研发成功概率冲击以及利率冲击的作用效果进行深入研究。
第五章为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首先对于第三章和第四章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得出R&D活动对于经济产出的影响结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一节 R&D活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研究R&D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不在少数,研究R&D活动对于生产力的影响的文献主要从如下角度。
(一)R&D活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从R&D活动对于经济波动的影响角度出发,Comin & Gertler( 2006)构建R&D机制的内生增长DSGE模型,并通过更长周期的波动进行研究,证实了内生的技术进步是商业周期的源泉。Aysun(2019)通过构建内生增长的NK-DSGE模型,发现R&D活动与生产活动的联系随着R&D成本的提高而逐渐减弱,使得生产过程和R&D过程分离,造成经济波动的加剧。从R&D活动对于经济周期的影响的角度出发,学者们仍然存在争议。熊彼特机会成本假说认为,创新投资和技术进步应具有逆周期性;Basu (2006)通过建立一个两部门的模型证实技术冲击具有反周期性;Barlevy(2007)的研究发现,当经济体处在衰退期时,为了实现经济的迅速复苏,会减少对于R&D部门的投入,增加生产性投资;当经济处在繁荣期,R&D投入也随之增加,有利于经济长期增长。相反,Alexopoulos(2011)的研究从经验上表明,技术冲击很可能是顺周期的;Kung &Schmid(2015)的通过对美国等国家的资产价格研究发现,企业家认为经济萧条时期的股权具有一定的溢价,因而会提高对于对于R&D部门的投入。从以上的文献讨论中可以得出,相比于西方的一些创新型发达国家,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化需要一定的机会成本,呈现出一定的逆周期性。
国内外学者对于R&D活动与技术进步的关系也进行了一定研究,主要从R&D活动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结果角度出发。
第二节 内生经济理论的研究综述
在新古典增长理论当中,外生冲击对于经济增长有着很强的解释力。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丰富,外生的冲击很难解释当今时代的一些经济波动问题,也无法通过经济学家的政策建议去指导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将宏观经济变量内生化处理的相关研究逐渐发展起来。
(一)知识投入内生化的研究
从知识投入的角度出发,最早的理论研究是“干中学”理论。“干中学”理论表明知识的积累是自然生产过程中的附属结果,并不需要进行投入更多的要素来实现这一过程,然而在分工明细更加明细的现代生产过程中,单独的研发投入越来越成为不可忽略的重要要素投入。随后Romer(1986)将资本投入考虑在内,建立了经典的AK模型,其模型中假定技术和知识具有一定溢出效应,用具体的数学模型解释了经济社会如何实现长期增长,正式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内生增长模型来体现技术进步的作用。国内学者也从知识积累角度进行了丰富研究。从知识积累的角度看,陈晓光(2006)将科研人员研发活动的有效时间引入知识的积累方程当中,证实在技术进步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科研人员数量增长的同时,科研人员研发活动的有效时间会减少。许培源和张华(2013)通过对于知识积累方式进行研究证实人口的增长对于经济长期增长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样地,陈昆亭和周炎(2017)通过建立一个知识生产模型,并通过比较R&D部门与生产部门的影响程度,分析得出当R&D部门的作用大于生产部门时,经济能够实现长期增长。此外,陈乘风和许培源(2017)构建了包括R&D部门的技术内生化经济模型,将社会资本引入R&D部门的知识生产函数中,研究发现社会资本的积累、技术的进步都有助于经济技术创新率和经济增长率的提高。
第三章 基准模型 ..................................... 13
第一节 理论模型构建 .................................. 13
一、家庭部门 .............................. 13
二、厂商部门 ................................. 15
第四章 包含R&D部门的NK-DSGE模型 .................... 26
第一节 理论模型构建 ....................... 26
一、R&D部门 .................................. 27
二、家庭部门 ............................... 29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61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62
第四章 包含R&D部门的NK-DSGE模型
第一节 理论模型构建
本章基于Romer的内生增长理论和Comin的动态模型具体地将技术进步表现为中间产品种类的扩展,基于以上理论进行理论模型的构建。本章的模型构建一个包含家庭、R&D部门、厂商部门、资本品厂商和中央银行等部门的新凯恩斯主义的DSGE模型。其中,R&D部门利用研发投入开发新技术,向中间产品厂商部门提供技术。R&D部门又被分为创新者部门和采纳者部门。其中,创新者是内生技术的生产部门,其通过创新活动生产出全部技术存量,为采纳者部门的转化过程提供基础;采纳者是将全部技术转化为可用技术的关键部门,通过吸收大量采纳投资,对于创新者生产的全部技术进行筛选,以供中间产品厂商生产。单个中间产品厂商部门利用劳动力和资本进行生产,并通过加总得到总的中间产品,同理,最终产品厂商也满足如上加总关系,二者的区别在于中间产品厂商得到了R&D部门的技术支持增加了中间产品的种类。家庭部门从投资活动和劳动中获取报酬用以满足自身效用,中央银行调节利率,关注产出水平和物价稳定。本章的模型框架图如下: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本文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R&D部门的NK-DSGE模型,将R&D机制引入DSGE模型当中,通过对于模型的分析研究了R&D活动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在基准模型中,全要素生产率只受到外生的技术冲击的影响;由于R&D部门的引入,全要素生产率受到外生技术冲击与内生技术冲击的共同影响。通过分析外生技术冲击、研发成功概率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等冲击下的脉冲响应,以探究R&D部门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增加中间产品的种类,进而影响我国的宏观经济。并将内生技术进步的过程分为技术创新过程、技术采纳过程两阶段研究。对NK-DSGE模型的深入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