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经济管理论文格式、经济管理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京津冀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协同度评价探讨

日期:2021年10月07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707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09231248449371 论文字数:32055 所属栏目:经济管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相关标签:经济管理论文

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本文以京津冀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选用 2009-2018 年的数据,构建复合系统协同度评价模型,对这十年间各地及整体区域的复合系统协同度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采用优化的基于数据增量的加权灰色关联度模型,深入挖掘影响复合系统协同度的关键要素。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京津冀是我国三大经济增长极之一,多年来,其协同发展问题受到多方高度关注,且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应只是区域间的协同发展,还应是涵盖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多维度下的协同发展。目前,政府及学者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基础设施一体化、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产城融合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做了诸多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公共医疗对口支援合作、优质教育资源转移、产业转移等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网络互联互通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孵化园区的建设等方面。成效虽显著,不过仍有诸多问题需解决。比如北京“大城市病”尚未得到明显缓解、核心城市对周边带动能力弱、生态环境压力依然相当严峻、区域发展差距还相当悬殊、公共服务落差明显,这些都是京津冀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目前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是针对某一项问题进行区域间协同发展的研究,很少有研究统观社会、经济、生态多个维度下的协同问题,但结合马世俊教授的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与所处的生态环境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当代社会无论是环境污染、生态压力问题、“大城市病”问题,还是公共服务不完善、生活环境不够舒适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无不涉及到自然生态因素和人为的社会、经济因素,而这三类因素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因此在处理环境问题时需要把自然生态开放系统与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经济、社会等体系构成的闭环系统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复合系统来处理[1]。本文在王如松院士及马世俊教授的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启发下,结合协同学理论,构建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力图打破目前研究中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相互隔离的局面,拟对京津冀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有序度以及整体复合系统协同度问题进行研究。

图 3-1  指标体系确定流程图

图 3-1  指标体系确定流程图

........................


1.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本文结合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协同学理论、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及灰色关联分析,计算复合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有序度及复合系统整体的协同度,分析影响各子系统有有序度及复合系统协同度提升的关键要素,丰富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研究方法,为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京津冀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协同度的评价及其关键影响要素的探究,识别和诊断京津冀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驱动力与障碍因素,以期从实践层面为促进京津冀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一体化的发展提供可操作性方案。

本文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协同理论,打破目前研究中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相互隔离的局面,构建了京津冀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京津冀三地的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间的有序度及复合系统协同度分别进行了测算,并将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量,计算了整体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基于数据增量的加权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计算了各序参量分量与其子系统有序度的关联程度,对关联度的高低进行排序,找出影响其协同度的关键因素,进而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京津冀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丰富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王如松院士、马世俊教授于 1981 年和 1984 年分别在两篇文章中指出,生态系统受原始自然条件状况和人类生产社会活动多个方面的影响,他们之间是作用与反作用、相互依赖与制约的关系。当代环境与社会问题的形成涉及到自然生态因素和人为的社会经济因素,这两类因素互为因果关系,因此在处理环境问题时需要把自然生态问题与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经济社会系统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复合系统来处理[1-2]。1984 年首次提出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在此之后,以王如松院士、马世俊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分析阐述了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能量流动、作用机理等内容,形成了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依据是系统学、生态学原理及大自然循环往复的循环规律。人类经济活动离不开水、能源、土、生物、矿物质等自然资源,离不开这些因子之间相生相克的生态整合。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指出,当代诸多社会问题并不是单纯一方面因素所导致的,是因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包括以法律法规、国家战略规划、社会体制、市场机制、宏观经济政策等为代表的上层体制设计,以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经济总量、人均国民产值等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以能源资源储量、林地森林覆盖率、人居环境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这些系统也不是独立存在的,虽然它们所属不同的系统并有各自的结构功能演变规律,但他们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李文华院士也指出,生态城市是由自然、经济、社会三部分组成的复合系统 [3]。

自然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生产、生活、经营活动的基础,在这基础之上,社会的核心是人的活动,包括人的生产经营活动、技术水平、社会体制等。我们所处的空间,是以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体。经济的发展、城乡的建设应当是在基于城乡及其周围地区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下的一种自整合、自适应过程,在政府引导、上层体制约束、科技催化、工业企业生产转化和社会多方主体参与下,促进以人类行为为主导、自然生态系统为依托、生产过程所驱动的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多维度多层面的进化发展,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3-8]。简而言之,复合生态系统就是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条件共同组合而成的生态功能统一体,包括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

................................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定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间某单一维度下或两个系统间协同发展水平的测算。如刘君英基于循环经济理论视角,对京津冀的产业协同发展水平进行的定量测算,并从协同创新角度对构建该区域的生态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给出了对策建议[20]。王娇从京津冀多方协同创新主体出发构建指标体系,定量测算了区域创新协同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区域创新协同度对以经济、产业结构及竞争力、环境状况、就业为代表的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21]。马骁、鲁继通等人分别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京津冀区域的经济协同发展、协同创新能力发展进行了定量测算分析[22-23]。此外,祝尔娟等人从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所具备的物力人力科研力量等协同发展的条件,协同发展在科技产出高技术产业园的数量及分布、产业链布局以及知识溢出和科技溢出等协同创新成效方面选定指标,构建协同创新评价体系来定量测度创新协同度,在此基础上用空间基尼系数测度了不同区域创新产出的差距,并指出北京对津冀技术辐射力不足的短板[24],该文章是目前关于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问题中研究中较为深入透彻且给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的文献之一。此外,赵莉琴等人运用 DEA 模型定量研究了京津冀佳通运输系统的协同效度问题[25]。李惠茹、包庆德、郭雪惠等学者对京津冀区域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及治理的问题从体制、法治、补偿机制等方面做了定性研究说明[26-29]。少数学者涉及到三个维度下的协同发展研究,比如、部分学者通过构建三维耦合模型,选定京津冀区域,对该区域的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三个系统的耦合状况进行了研究 [30]。也有学者构建水资源-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对京津冀的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状况进行定量研究[31]。以上研究耦合状况的文章,大多是定量测度的多个子系统的耦合度,但对于耦合机理及如何使得系统向更为有序的状态发展的问题,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少数学者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效度问题,如冯怡康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经济效益三个角度,运用 DEA 模型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态效度,给出了提高效度的对策建议[32]。

..................................


第三章   京津冀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协同度评价方法选择及指标体系构建 ..................... 11

3.1 方法选择............................. 11

3.2 复合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的选取................................. 12 

第四章   京津冀各子系统有序度及复合系统协同度测算 ................ 16

4.1 京津冀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协同度测量模型构建................. 16

4.1.1 序参量分量有序度..................... 16

4.1.2 子系统有序度.......................... 16

第五章   京津冀各子系统有序度与序参量的关联度分析 ................ 30

5.1 研究方法..................... 30

5.2 数据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