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经济管理论文格式、经济管理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效应探讨

日期:2021年09月11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641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09061424022416 论文字数:35263 所属栏目:经济管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相关标签:经济管理论文

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本文立足于所测算出碳排放强度的研究数据,在对碳排放强度进行时间趋势以及空间布局的分析之后,发现我国的碳排放强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聚集性特征且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历史新的篇章,伴随着科技革命与生产手段的创新,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巨大改变,从传统的手工工具到机器工业化,人类快速向工业文明跨进。在不断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所必须的资源储备得以丰富,但自然环境却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蚀。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既定的事实,同时也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由于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合理的开发与既定的生产模式,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逐渐超过其自身的清洁能力。21世纪气候环境恶化的问题扣动着越来越多人们的心弦,极端天气所发生的频率增加、全球升温带来的海平面上升、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与日俱增。全球范围内普遍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超过自我调节能力,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破坏了全球范围的碳循环,仅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全球范围内温室气体排放增加30%,巨额增量的温室气体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1]。

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其碳排放量于2007年便位于全球首位。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当中,我国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必然面临生态和谐与繁荣经济二者之间的矛盾。在2021年开年之初,我国国家领导人在新年贺词中就明确提到:“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然而在针对全球碳平衡的问题当中,我国的能源消耗水平不仅处于全球平均能耗水平之上,同时远超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墨西哥等国家。2015年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达到42.9亿吨标准煤,占全球能源消耗量的五分之一,高强度的碳排放水平推动更多具有减排意义的项目与规划出台,在《巴黎协定》中,中国政府承诺以2030年为节点,2030左右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争取早日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相较于复杂的国际气候环境、不稳定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趋势,我国的能源与气候政策目标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同处一片蓝天之下,面临着化石能源不断消耗,全球需要共同面对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随之而来的是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以及碳排放效率等新名词层出不穷地不断涌入大众视野,似乎国内外学者在对“碳”的研究上面,从未停下脚步[2]。回顾梳理已有的文献,本文从碳排放的测算、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解、空间计量视角下的碳排放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述。

1.2.1 碳排放估算方法

国际上并未形成通用的测算碳排放量的统一方法,主流的测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方法是投入产出法。作为早期测算碳排放量以及隐含碳排放量的方法,Wyckoff、Roop(1994)对国际社会中经济交往较为密切的六个国家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碳排放测算,研究表明:进出口贸易是各个国家进行碳排放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3]。Peters(2012)将研究视角延伸到全球贸易中去,在对2004年的国际贸易进行隐含碳排放测算时,发现全球服务业与商品业所隐含的碳排放量巨大,占到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0%以上[4]。Dietzenbacher(2012)则选择以单一国家为研究对象,使用三重投入产出表测算中国2002年对外出口的隐含碳排放量,研究发现在对外出口过程当中,加工贸易与对外出口需要被严格区分对待,否则出口隐含碳排放量会被严重高估[5]。吴英娜、姚静在对贸易伙伴国的双边研究中发现,中美贸易双方在2000年至2009年十年的贸易过程当中,中国向美国出口的隐含碳占到本国碳排放总量的20%,而美国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向中国输出的隐含碳仅占不到3%[6]。第二类方法是能源消费总量测算法,这种测算方法建立在化石能源实际消耗量的基础上。具体测算的方式有:实际消耗量测算法,根据燃料燃烧总量,结合原始排放系数、碳氧因子、我国热值的乘积,计算得出碳排放量。孙建卫等采用物料平衡法,通过构建碳排放体系的测算框架,对我国1995年至2005年各行业碳排放量进行核算[7]。韩颖等人根据物料均衡法计算我国第二产业尤其是钢铁加工制造业的碳排放情况,认为优化产业结构是减排的主要途径[8]。另一种方式为碳排放系数法,此种方法是实际消耗量测算法的进一步扩展,通过已知的的碳排放系数,结合各种化石能源的折标煤系数计算得出碳排放总量的估计值。

............................


第 2 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碳排放相关概念界定

2.1.1 碳排放基础概念

碳排放水平又称之为碳排放,是关于自然界中温室气体排放总体水平的简称。碳元素是自然界与生命组成当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人类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有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碳排放。究其原因,是由于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使用的化石燃料本身作为一种有机性质的碳氢化合物,当在空气中与氧气充分燃烧时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时则有可能造成其他有害物质排出。广义上的碳排放是包含《京都协议书》所需严格控制的六种温室气体,具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与氟氯碳化物(氢氟碳化合物、全氟碳化合物、六氟化硫),而狭义上的碳排放则是将增温贡献率最高的二氧化碳单独最为研究目标。各温室气体及其增温贡献率如下表所示。

表 2.1 各温室气体及其增温贡献率

表 2.1 各温室气体及其增温贡献率

为了对碳排放水平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学术界不断提出与之相关的概念,对碳排放水平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分别为碳排放总量、碳排放效率以及碳排放强度。

(1)碳排放总量是指针对一定的目标群体,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排放出二氧化碳总的数量,包括工业生产过程中化石能源消耗、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人们日常生活等活动中所产生的排放。作为总量指标,碳排放总量从数量层面给出衡量“碳输出”的评价标准。

(2)碳排放效率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引致碳排放所带来的收益,本质意义上来说是通过增加大气中碳元素的容量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3]。碳排放效率有单元素碳排放效率与全要素碳排放效率之分。在两者碳排放效率的表达形式当中,单要素碳排放效率多采用人均单位生产总值或地区生产总值与碳排放量作比;全要素视角下的碳排放效率考虑的因素则要更加准确与全面,同时将经济学中投入产出功能引入在内。综上所述,无论是单要素还是多要素的碳排放效率,都既考虑到了生态领域中的碳元素,又考虑到具有人类社会表征的货币经济,是衡量碳元素输出的“混合型”指标。

..............................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低碳经济学理论

低碳经济学理论是在温室效应日益严重,全球气候问题不断凸显的背景下提出的。所谓的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加大科技投入含量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降低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损耗,从而使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共同处于一种双赢的状态当中。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提升能源的可重复利用程度,带动本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绿色发展,进而推动居民生活圈和自然界大气圈层良性的碳循环。而这一概念本身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即通过技术革新,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容量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下,不至于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到人类正常的生存状态[56]。

低碳经济模式是一场关乎生产生活方式、人类生存观念、国家发展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从它的构成要素上来讲: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低碳能源包括新兴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从多角度加大对低碳能源的使用力度,提升科技含量加强对低碳能源的研发深度,优化当前的能源结构是推进低碳经济模式的重要环节;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低碳技术涉及到我国生产研发的多个领域。发展低碳经济不能一味追求碳排放量的降低而忽视经济的同步增长,应当通过对低碳技术的革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以低碳技术为媒介同时兼顾二者关联性。低碳经济是在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更高层次需求,通过对产业制度进行调整、提升低碳技术创新、降低对高耗能产业依赖等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的必经之路;低碳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载体与之相适应,低碳产业的承载量决定着低碳经济发展的水平。低碳经济更加侧重经济发展的效率,这将给产业承载力水平带来新一轮的技术革新。

环境经济学理论是针对环境科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的领域包括:如何估算因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的损失,包括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对人体生理健康造成的直接损失以及精神世界造成的间接伤害;如何测评在环境治理当中投入与产出所带来的效益,包括企业为降低减排所进行的直接投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如何制定排污指标转让的费用体系;如何制定排污者所应支付的污染费用体系,确定有关监管部门根据排污情况的收费力度[57]。这门学科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经济与环境二者的协调发展,通过利用经济杠杆来进一步解释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将环境的价值物化到生产和生活的成本中去,使得环境的价值进一步具体化,同时杜绝无偿使用自然资源以及破坏环境的行为。

...............................


第 3 章 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测算及演变特征......................19

3.1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19

3.2 中国省域碳排放量计算..............................19

第 4 章 中国省域碳排放空间效应研究..........................27

4.1 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空间相关性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