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通过构建 Tobit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得出:受教育程度、劳动力数量、玉米种植比率、周围人的影响、秸秆处置难易程度、焚烧查处力度、政策信息获取难易程度、政策理解难易程度均对补偿意愿有正向影响。其中,对补偿意愿影响程度较大的是劳动力数量、焚烧查处力度、玉米种植比率和政策获取与理解方面。而玉米种植规模、政策满意程度对补偿意愿有负向影响,其中,种植规模对补偿意愿的影响最大。总体来讲,补偿意愿处于不同水平的农户其主要影响因素也不同。通过分位数回归得出:焚烧查处力度、玉米种植规模、玉米种植比率对补偿意愿较低的农户影响最大。可见,补偿意愿较低的农户正因为其玉米种植率偏低,玉米种植规模小,不仅达不到规模效益,且可能政策对他的影响程度也会降低,由于没有达到规模化,所以焚烧查处力度对其影响也不是很大;劳动力数量、焚烧查处力度、玉米种植规模对补偿意愿处于中高水平的农户影响较大。可见,玉米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户补偿意愿较高,因为其拥有了绝对数量的种植规模,补贴越高,就会减少更多的成本。对于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户,投入的劳动力数量就越多,投入的人力成本就高,希望得到更高补贴。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 2016 年新修订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中,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纳入指标体系[1],作为衡量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考评依据,加速推进了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在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指出,大力支持绿色清洁生产,鼓励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工程,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并适当延长其产业链接、着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为鼓励发展相关技术,国家在财税政策上实行减免优惠。积极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2]。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国各个地区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绿色、循环、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
然而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取暖的可燃物多样性不断增加,供暖的方式也在不断改进,秸秆由于热能利用率低、搬运储存费用高等问题,逐渐成为了一种废弃物,而就地焚烧成为大多数农村居民最简单方便的秸秆处置办法。但露天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因燃烧而产生的可吸入颗粒物和白色固体烟雾也对会人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伤害和影响,会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同时,燃烧后土地表层的高温会导致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死亡,这会直接影响土壤的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不利于增产增收。近年来,国家和政府一直积极的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发布“禁烧令”、安装视频监控、应用卫星遥感技术等实时监测露天焚烧秸秆情况。并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明令禁止露天焚烧秸秆。但是秸秆露天焚烧的现象依然存在。在 2019 年 2 月 18日至 2 月 25 日期间,生态环保部对于重点区域进行检查,对发现秸秆焚烧火点的省份进行公开通报。其中,河北省有 18 个火点,山西省有 16 个火点,河南省有 7 个火点,北京、山东省和陕西省分别有 1 个火点。而在东北地区,同 2016年 9 月至 11 月相比,黑龙江省监测到的火点 2017 年同期增加了 41%,而吉林省则增加了 73%[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秸秆利用现状的研究
在利用现状方面,何云龙等人(2018)[7]研究了安乡县秸秆利用“五化”现状,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促进资源化利用的政策建议。赖巧芳(2018)[8]研究发现河源市水稻秸秆利用现状的问题主要是机收率不高,整体利用水平较低。张国等人(2017)[9]研究得出:华北区还田效果最好,且利用方式多样,东北区主要采用留茬还田。陈铭斯(2016)[10]研究发现钦州市秸秆还田总量达 72.4%,其中,水稻秸秆还田量最多,其次是玉米秸秆。Tuyen T.Q.(2001)[11]研究发现:各个国家可能因地理位置、耕作习惯、技术等因素有不同的处置方式。Hossien El(2008)[12]研究了丹麦对于秸秆发电技术的现状及秸秆发电的技术发展情况。他指出丹麦有着最先进的秸秆发电技术,可提供全国 24%的供电量。Cuperus R(2014)[13]研究发现澳大利用的秸秆主要都用于还田。M. S. Celikta(2009)[14]提出美国的秸秆利用方式多样,如作建材、饲料和堆肥等等。D. J. Parrish(2009)[15]提出:在日本,除了会将秸秆做成牲畜棚内的铺垫物外,最具特色的利用方式就是将秸秆做成卡通形状,以吸引游客参观游览,以此提高秸秆的利用效率。
1.2.2 秸秆利用方式的研究
在利用方式方面,彭春艳(2015)[16]研究发现,在四川安岳县,农作物秸秆的主要利用方式是做饲料,其次分别用于还田、做栽培食用菌的基料、制沼气,也可用作制造工业原料和发电。秦雪(2018)[17]经过调研发现:山东省潍坊市农户玉米秸秆利用方式按占比由大到小分别为:直接还田、作动物饲料、作原料和食用菌,用作基料的占比为零。侯亚丹(2017)[18]经调研得出:湖北省农作物秸秆利用方式占比最大的是直接还田、直接饲喂牲畜和堆沤还田。其次是用作生活原料,而用作工业原料和食用菌生产的占比很小。的确,国内大多数地区农作物秸秆的主要利用方式仍为简单方便的还田和作动物饲料。而农业技术含量较高的如发电、作食用菌基料等在农户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却极少被采用。
..........................
第 2 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资源化利用
资源化利用主要是指将废弃物直接或间接转换为可用资源,这也是循环经济学范畴内的概念。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伴随能源、资源有限性的制约,资源化利用将成为必然选择。在农业领域,将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不仅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能有效节约成本。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利用地理优势将种养殖相结合、能量循环利用,符合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资源化利用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优化环境发展,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为了更好的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力求通过技术的突破使能源得以重复利用,打破能源有限性的制约。可以进行资源化利用的废弃物有很多,如城市垃圾、矿业和工业废弃物和农业废弃物等。在本文中,主要研究的是农业废弃物中的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
2.1.2 农户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
农户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主要是指以农户主体的一种将玉米秸秆进行有效利用转化成资源的行为。强调农户作为主体,是因为要区别于企业为主体的秸秆资源化利用。与农户相比,企业有较大的财力支撑,有能力投入资金开发技术,且很容易实现规模化,机械化,其掌握的资源丰富、获取消息时效性强。同时,企业也更容易拿到政府的补贴。而农户作为生产者,也是秸秆资源的拥有者,被认为是秸秆利用的第一决策者。所以政府想真正解决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问题,必须从农户入手,通过补贴等一系列措施影响农户行为和决策。
.........................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0 世纪初,随着电气革命和农业革命的相继到来,人们从技术的解放中享受到了经济的果实,同时也造成了对环境和生态的巨大破坏。世界范围内的组织和学者开始研究如何缓和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直到 1987 年,在UNCED 组织发表的报告中,提出了被大家广泛接受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 年UNCED 组织发表了《21 世纪议程》,倡导可持续发展不存在国别差异,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
关于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强调的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不能再以破坏环境为前提。
第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资源和能源的合理承载力。
第三,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动态的且跨越代际的集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为一体的三维发展系统,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整合发展。
第四,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农业生产中更加要求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人类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要素有限,另一方面,因化肥、农药等的过量投入和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堆弃、焚烧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所以,农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十分迫切的。
..........................
第 3 章 吉林省农户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 19
3.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19
3.1.1 研究区域 .................................... 19
3.1.2 数据来源 .................................... 19
第 4 章 吉林省农户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补偿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41
4.1 模型构建与定义赋值 ............................... 41
4.2 回归分析结果 ..................................... 42
第 5 章 促进农户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的政策建议 ......... 51
5.1 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 ................................ 51
5.2 加大秸秆焚烧查处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