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经济管理论文格式、经济管理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优秀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十篇

日期:2018年08月31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2591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1808292055074543 论文字数:36241 所属栏目:经济管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经济学注重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开发制度资源,因而经济学假定人是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经济人,他们的相互关系是等同的.因为经济学对人的假设简化而一致,所以经济学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统一性较强。(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经济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一、 引言


(一)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如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制定和选择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促使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是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而当代中国经济六十多年的发展,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过曲折的探索,甚至遭受过严重的挫折。回顾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变,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展望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景,可以坚定振兴民族经济的信心。


1. 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 
从 1978 年至今,我国 GDP 的增长速率一直保持在 8%左右,从 1949 年 GDP 世界排名第 102 位,发展到 1978 年第 15 位,再到现在的第 2 位。中国经济发展快速稳定,然而这种经济增长以环境污染、经济结构不合理为代价,增长方式不可持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就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从一方面来说,“实实在在”意味着经济增长是实体经济的增长,而不是资产价格的上涨。北京近十年住房价格上涨 10 倍以上,应该挤出资产价格泡沫,鼓励实体经济的增长。从另一方面来说,有质量的经济增长意味着不是少数人的经济增长,而是广大群众的经济增长、收入提高。“有质量城镇化”不仅能够提高农民进城的收入水平,而且能够有效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2. 缓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压力 
这种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其历史条件的束缚,有其客观必然性,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第一,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水、耕地、煤炭、石油等重要资源被加速消耗,水土流失严重和沙化加剧。在全国 6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一级标准的不到 1%。第二,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经济效益低下。忽视生存和发展的关系,不注重 GDP的绿色含量。1 吨标准燃料所生产的 GDP,中国在 2012 年是 2340美元,美国在 2010 年就达到了 4166.7 美元,将近中国的 2 倍。第三,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一直是制约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 13.3 亿。60 岁及以上人口占 13.26%,比 2000 年人口普查上升了 2.93 个百分点,其中 65岁及以上人口占 8.87%,比 2000 年人口普查上升 1.91 个百分点。老龄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问题。


3. 培育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经过改革开放和多年的经济建设,中国已经建立起比较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且初步完成了进入现代标准工业化阶段的经济技术准备和制度准备,进入国民经济的新阶段。2001 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我们不仅平衡度过了这段“狼来了”的时期,而且在工业总产值、进出口规模、贸易顺差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形成了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出口创汇型产业模式。但随着国际产业格局的再次转移,我国进入“新型工业化”的新阶段,我国必须培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由“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国际市场的竞争是科技、质量、创新和效益的综合竞赛场,单纯依靠资金、人力的投入,外延扩张维持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局面,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 新中国经济发展及其方式变迁


新中国自 1949 年成立,至今已有六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其经济增长有着十分显著的阶段性特征。1949-1978 年可以称作为新中国计划经济的发展阶段,1979 以后可称作为新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之所以这样划分,是为了突出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的决定对中国后 30 年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1978 年前,毛泽东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只不过所有的改革都是在计划经济范畴内的改革,并未触及生产关系的核心,未曾否定计划经济体制。1978 年后的改革,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最后终于用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新中国前 30 年计划经济发展中积累起来的实物经济和生产力是改革开放进行的必要前提,离开这个前提,新中国后 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也是不可能的。


(一) 新中国经济发展阶段


1. 新中国计划经济发展阶段 
新中国自 1949 年建立,本来打算用较短的时间过渡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而被迫延迟。1952-1953年,中国许多产品的产量都达到并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过渡时期的经济体制很难定性为哪一种经济体制。经过 7 年的过渡,1956年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与此同时,形成了一种以高度集中为特征的,以行政管理为主要机制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构成了新中国建国后直至 1978 年之间的主要经济体制,我们称之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1) 指导思想和背景
关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确定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国内外学者已经探讨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林毅夫等人的观点。他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作为我国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和发展的起点。他们认为中国传统的经济模式由三方面构成:一是以重工业为优先发展目标的经济发展战略;二是特定阶段的宏观政策环境,低利率、低汇率、低工资和低物价为其主要特征;三是以计划分配资源、主要部门的国有制和人民公社体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管理体制。①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②任何一种制度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社会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由特定历史条件决定的。新中国建立时选择计划经济体制也是由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我们可以分别从国际环境、政治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三个角度寻找这种选择的背后原因。一是国际环境。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处于恶劣的国际环境中。新中国刚成立不久,1950 年 6 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进行抗美援朝,也就从此开始了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长达二十年的对峙。朝鲜战争爆发之后,大批苏联专家来华,用斯大林的政治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教育进行全面改造,斯大林的计划经济理论逐渐成为了唯一通行中国的经济学理论。


三、 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点...... 37
(一) 要从低效走向高效 ........ 37
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37
2. 不断促进科技创新 ........ 39
(二) 要从污染走向环保 ........ 40
1. 推动环保理念上的创新 .... 41
2. 建立健全环境标准体系 .... 41
3. 加快发展环保产业 ........ 42
4. 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 43
(三) 要从物本走向人本 ........ 43
1. 提升居民消费需求 ........ 44
2. 加快服务业发展 .... 45
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46
(四) 要有有力的推动力量 ...... 46
1.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 46
2.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 47
3. 发挥创新的巨大动力 ...... 49


结论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关系出现三大变化:一是人口结构转型加快,人口老龄化严重,凸显出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因此,我们需要把经济增长的源泉从依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增加,转向依靠劳动者素质的的提高、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二是城乡结构面临调整,城市中存在大量已经在城市中生活 6 个月以上却没有享受到和城市居民等同的公共福利和政治待遇的农民工。三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日益分化。新的社会阶层,如外企的管理人员、民企老板、自由职业人员等阶层不断涌现。而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不同,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面对经济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以往的行政管理社会手段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适应,迫切需要从制度上大胆创新。可以发挥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是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力量和中介,是一种能够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机制、新实体、新主体。①为此首先,应强化中央级社会组织的规模、质量,提高这类组织参与重大社会问题的参与程度。其次,应加大各类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协调,避免盲目发展和业务重复导致的社会资源重复配置,以扩大社会组织的服务范围,提高社会组织服务质量。最后,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展各种基金会和社会团体。


参考文献 
[1] E 多马. 经济增长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 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 W A 刘易斯. 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 丹尼斯 米都斯.增长的极限[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6]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7] 弗朗索瓦 佩鲁.新发展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8] [日本]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9] 刘湘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坚持三重取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5).
[10] 吴易风. 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