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案例研究
(一)研学旅行基本情况
1.研学基地:大连市金州区金石园与大连金石滩国家地质公园
2.研学时长:2 天
3.研学路线
图 6.1 研学旅行课程总体路线图 Fig 6.1 图 6.2 金石滩研学旅行路线图
研学旅行是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获得对自然、社会的真实体验,依靠集体合作,解决现实问题,因此研学旅行的分组应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方式,使组内能力互补、组间实力均衡。在分组时如能参考更多的异质因素、并对其进行准确判别,能够提高分组效率,但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分组中要根据学生情况注重考虑主要影响因素。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合作学习相关理论,综合研学旅行需要具备和考察的能力,重点区分如下三个异质因素:学生学情分析、性别差异、人际关系情况。分组时需要首先考虑的是组员人数,一般控制在 5-8 人左右,具体人数根据每次参加研学旅行的总人数决定,如人数过少则无法发挥团队优势,人数过多又无法协调好组员之间的关系,且容易出现“滥竽充数、敷衍了事”的情况。组员之间的异质协调搭配也是考虑因素之一,要均匀分配各组间学习能力强弱的同学,男女均匀配置、人缘关系尽可能和谐,达到组间实力较均衡的状态,保持组间竞争性。
..............................
结论
(一)研究结论
研究研学旅行课程,首先必须认清研学旅行的本质,探究支撑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厘清研学旅行在课程范畴的内涵与性质。从教育学视角出发,将地理学与研学旅行相结合,基于现代课程理论与“大单元设计”理念为基础,设计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模式,运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法了解当前大连市高中研学旅行课程开展现状,并选择大连市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旅行资源,尝试建设研学旅行基地,深入挖掘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机制。并以大连市 5A 级景区金石滩国家地质公园为研学基地,以“独特的地质地貌与海洋地理”为主题,以 KOLB 体验学习圈与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为导向,尝试设计一个课程案例,通过案例实践探究课程设计模式的应用意义及可行性,总结反思其不足,为进一步促进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提供借鉴。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研学旅行课程必须有明确的理论指导
在探索支撑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理论过程中,从课程与教学论角度出发,结合地理学与研学旅行的特性,并在阅读分析大量关于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文献基础上,发现 KOLB 体验学习圈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研学旅行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彼此之间适切性强;研学旅行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课程特性要求设计研学旅行课程必须建立在成熟的课程理论基础上,现代课程观与课程理念能够为设计研学旅行课程的目标与评价提供极大的参考作用。当然,并不是所有研学旅行课程都必须以这些理论为基础,它只是将研学旅行转变为科学、可行的课程的依据之一,并希望为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2.基于“大单元”思想构建研学旅行课程主题
当前我国研学旅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研学内容零散”、“重游轻学”等现象,研学旅行课程与一般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具有较大差异,它在复杂多样的真实情境中开展,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出较高要求,课程最终落脚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摸索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路径过程中,借鉴“大单元设计”理念,整合彼此之间存在联系却细碎化分布的知识内容,有机延伸学科课堂知识,以“大单元设计”思想构建主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研学内容零散”的现实问题;以单元主题为导向设计课程能促使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突显研学旅行指向“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