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当代文学论文格式、当代文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论1930年代农村破产小说的得与失

日期:2025年04月07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39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504042048268546 论文字数:42514 所属栏目:当代文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当代文学论文,本文以1930年代农村地区的重大变动为背景,从农村破产小说的创作基础、思想资源切入,剖析其独特的叙事艺术以及随之而来的创作窠臼,探讨农村破产小说创作的得失问题。

第一章 绪论

1选题缘由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个充满苦难与动荡的年代,外国资本的入侵、持续的经济动荡、频繁的自然灾害、不合理的土地分配制度、地主阶级的倾轧、小农经济自身的脆弱性等,无不是农村经济破产背后的推手。不同时代人们对农村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时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样,不同时代人们对农村的态度、想象也能在这一时代的文学创作中得到展现。敏感的作家们及时关注到农村经济破产的现象,在当时掀起了一股描写农村破产状况的创作热潮,出现了“农村三部曲”、《丰收》《多收了三五斗》《一千八百担》《樊家铺》等一系列优秀作品。茅盾、吴组缃、叶紫、叶圣陶等一批作家在时代的感召下投身创作,将自己的所见所思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写出的小说有着强烈的生命力与时代感。这些小说最大限度地贴近乃至还原30年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以冷峻的笔触再现经济破产的情状,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感受农村生活的全新视角,也为我们以更加客观的立场把握历史与现实创造了可能。农村破产小说的出现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学事件,我们应当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看作一个能动的历史过程,将研究对象放置在整体视野中,对30年代的农村破产小说做出符合历史现实的分析与解读。

农村破产小说是时代的产物,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作家们不约而同地将创作视野投向了共同的表现对象。农村破产小说的出现,是历史的巧合,更是时代的必然。作家们在表现同一对象的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与分歧凸显出农村破产小说创作的复杂性,但对于人生现实的如实刻画与执着追求又使得这一批作家的创作表现出众多趋同之处。作家在创作中不断面临着冲突与选择,反复取舍的过程贯穿小说创作的始终,作品中主人公的挣扎、犹疑、蜕变、新生亦由此而来,为我们分析与解读文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阐释空间。但是,共同的现实主义追求始终统摄小说创作的全过程,最终带领作家走向现实观照与人文关怀的创作路径。

2研究现状述评

近年来,围绕农村破产题材小说展开的研究数量不多,在知网以“农村破产小说”“经济破产”“破产小说”“丰收成灾”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我们可以发现,相关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于作家作品研究,其中以围绕《春蚕》、吴组缃等展开的研究最为热门(如图1)。近四十年以来,相关研究的数量大致呈现递增趋势,新世纪以来涨幅进一步扩大,2015年至今发文数量稍有回落,其中2014年以93篇的发文量位列历年之最(如图2)。根据研究内容,论文成果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当代文学论文怎么写

第二章农村破产小说的叙事艺术

2.1宏大叙事:1930年代农村生活的镜子

1930年代的农村经济破产是当时一个十分严峻、普遍的社会问题,是深深植根于社会现实的一种经济现象,其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成因。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不合理的土地占有状况、生产力水平低下、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等,都成为农村一步步走向破产的推手,共同造成了1930年代中国农村的凋敝与衰败。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在表现农村经济破产的社会现实时,作家们的创作各有特色,展现了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农民面对经济破产时的不同态度和行动。对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共同追求使得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20世纪30年代广阔的社会现实,他们以包容的态度、宏大的笔触真实、生动地再现社会全景,并试图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做出中肯、客观的剖析与评价。要想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农民破产这一经济现象,我们就必须回到1930年代,探寻事件背后的历史现实。这一时期的农村破产小说创造恰好满足了人们重返历史现场的需求,以其真实、客观的创作原则再现了1930年代农民的现实生活,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填补了历史缺口。农村破产小说不仅是20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题材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成为如今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历史现实的合理凭依。

“连年的战火、饥荒、水灾、旱灾、外患,一切等等所造成的罡风将吹燃了看客他们心头星星的火焰......在那时候,只有生活的悲壮的史实能够引起看客他们的倾听,震动他们的心弦。”①农村破产小说是时代的产物,30年代独特的时代氛围注定了农村破产小说的必然出现,时代选中了一批作家,借他们手中的笔为农村经济破产的现实做注。193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灾难深重的一段时期,老百姓们饥寒交迫、家毁人亡,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景象被作家们记录在小说中,形成了农村破产小说区别于其他作品的独特面貌。这一时期的小说大都坚持以文学作品反映现实人生的创作理念,成为展现1930年代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映照乡间经济破产、人民生活难以为继的惨淡现实。

2.2社会速写:小农户破产的时代透视

1930年代的农村破产小说是我们如今得以窥见上世纪30年代农村经济破产状况的一个重要参照,尽管小说大多是描写一个家庭的遭遇,但是透过作家对这一个家庭的观照,我们看到的是同一时代背景下全社会的共同境遇。经济破产是30年代中国农民所面临的群体危机,外国资本的入侵、自然灾害的频发、离乱年代的纷争,是任何人都逃不过的时代冲击。特殊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悲惨遭遇呼唤文学的“速写”,农村破产小说回应了这一时代需求,成为对30年代中国农村图景的速写,以个人的不幸映射时代的悲哀。

速写的英文是Sketch,有草图之意。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速写被定义为一种初步的绘画草稿。在国内,这种绘画形式也受到了众多画家及学者的广泛关注,逐渐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被纳入现代美术教育体系而为人们所熟知。“速写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是独立的艺术形式。速写是创作前的准备和记录阶段。速写是素描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快速的写生技法。相对长期素描而言,速写指的是在短时间内记录,塑造形象的一种能力。”①同时,速写也是新闻报道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对新闻事件进行描述,以便及时、准确地反应现实。

现代以来,这一技巧也被许多作家应用到文学创作中。作为新闻与文学的边缘文体,速写兼具新闻之“真”与文学之“美”,如同美术速写,以粗线条勾勒事件轮廓,力求真实客观,同时兼顾语言与形式的美感,展现中国现代小说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价值。速写体大致具有如下特征:1.篇幅简短,故事简练,语言简洁。场面集中,故事时间和空间跨度小,以顺叙为主,多“横截面”式的描摹。2.粗中有细的笔法,善于抓取故事的关键场面和人物的主要特征。少全景式的背景铺排,多生活化的细节描写,重视对农事和生活场景的再现。

第三章 农村破产小说的时代局囿 ....................... 45

3.1 “开药方”的犹疑立场 ........................... 46

3.1.1 “文学是战斗的” .............................. 46

3.1.2 “不能自信作时代的留声机” .................... 49

结语 ............................. 63

第三章农村破产小说的时代局囿

3.1“开药方”的犹疑立场

1927年的大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反动势力,广大人民群众对于革命事业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升与转变。中国共产党人从大革命的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途径的脚步日渐加快,深刻认识到开展土地革命和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初步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指出要走一条由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斗争对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民主革命道路,为广大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然而,大革命的失败也在当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一部分原本对革命事业抱有极大热情与信心的革命青年陷入迷茫,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出路问题一度演变为知识分子探讨的共同话题,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也不例外。对于社会现状与革命前途的不同认识使得农村破产题材小说家们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倾向与革命意愿,他们将自己的思考与态度融入到作品中,或展现知识分子迷茫困顿的时代处境,或试图为彷徨无措的青年人指明前进的方向。

3.1.1“文学是战斗的”

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就有经世致用的传统,王安石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能否对社会发展产生有益的启示是王安石创作与评价文章的重要标准。明清之际,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提出文章要有“经世致用”的功能,也就是主张学问要有益于国事,作家创作应当关注社会现实,面向社会矛盾,以所学为所用,切实解决社会问题。到了近代,借助文艺创作为时代指明出路、为人们指点迷津的创作思路收到一众文艺评论家的推崇,甚至以此作为划分作家新旧的分水岭。“只问病症,不开药方”的问题小说模式被时代所抛弃,更多作家在剖析社会“病症”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直接带领小说中的主人公走上革命道路。这正反映了许多左联作家的心路历程与创作目标,他们始终对革命前途抱有期待,坚信革命是带领群众走向自由与解放的唯一出路。

当代文学论文参考

结语

1930年代的农村破产小说是对农村破产景象全景式的展现,这一批作家基本上都出身农村或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对农民的现实遭遇有着切实、深刻的体会,因此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还原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与此同时,独特的农村生活经历也使得这些作家对农村、农民抱有天然、真挚的感情,小说中流露出的同情与愤懑都是作家个人情感的直接抒发,体现着现代文学的人道主义特征。在开始创作之前,这些作家或多或少地接触过社会科学理论,将之与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专业知识、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构成了农村破产小说独特的理性特征。农村破产题材小说家们有着敏锐的眼光,真实地记录了30年代中国农村的受灾情况,聚焦农村的经济问题,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当时农村的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