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当代文学论文格式、当代文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老舍作家形象的传播思考

日期:2025年03月29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3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503262109462657 论文字数:26545 所属栏目:当代文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当代文学论文,本文纵览老舍形象的生成、建构过程,发现其主要是在纸媒时代主导完成,老舍研究专家和批评家在此时对老舍形象的传播起到了更关键、深刻的作用。

1绪论

1.1选题缘起和意义

老舍被世界公认为中国现代最伟大、最具历史使命感的作家之一,而作为一个生动的个体,老舍性格的矛盾及其双重甚至多重形象是研究者历来感兴趣的话题。老舍所处的时代、遭遇、气质和创作历程是复杂多变的,老舍形象通过不同传播主体的演绎,使其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的影响力,而他的形象在传播过程中得到了多重建构,其形象的各个侧面在不同时期或被遮蔽或被突出的特征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老舍的作品读得越多就越能从中体悟到,一位经典作家的形象从来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不是封闭而不可更改的,而是动态的流动着的富有生命力的。作家作为文学四要素之一,是作品创作的源头,从作家本身出发进行人本研究,也能增进人们对作为作家的老舍形象的认识,同时对老舍作品的阐释接受研究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当代文学论文怎么写

1.2研究回顾

“老舍形象”在老舍研究史中占据一大板块,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去探究老舍形象的建构过程,针对目前的研究情况,笔者做了如下梳理:

作家形象的深入研究往往得益于新文献的发掘乃至成型的专著成果的出现。新时期伊始,老舍的顺利平反使得老舍形象重新浮出历史地表,走上了一条较为合理的建构之路,大量老舍传记和研究专著的出版以及历届学术研讨会的召开都为老舍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添砖加瓦。80年代初期第一届学术研讨会的召开,王慧云、苏庆昌的《老舍评传》①和舒乙的《老舍》②塑造了一位爱国者的形象;90年代前后在人文关怀意识强烈的文化背景下涌现的一大批老舍研究著作,宋永毅的《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③、吴小美的《老舍小说世界与东西方文化》④、石兴泽的《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⑤、甘海岚的《老舍与北京文化》⑥以及谢昭新的《老舍小说艺术心理研究》⑦等则展现了一位文化巨人的老舍形象;90年代中期之后到新世纪,关纪新的《老舍评传》⑧、孙洁的《世纪彷徨:老舍论》⑨、石兴泽的《老舍评传》①、舒乙的《老舍的平民生活》②以及克莹的《患难情缘:老舍与胡絜青》③则呈现出多元化的老舍形象。

学术论文方面,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老舍的思想精神为依托,建立老舍与文化的密切联系,体现其不同形象侧面;第二类是将老舍放置在社会现实语境中加以观照,结合老舍的人生经历,揭示其形象侧面。还有一类是从国外文化语境和研究背景出发,揭示异域老舍研究所体现的老舍形象。

2老舍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2.1作家形象与形象传播

谈老舍形象的传播问题前,先引入老舍形象的建构问题应是一条较为合理的研究路径,了解由不同主体建构起的较为丰满的老舍形象也正是对其展开形象传播研究的前提。在此,我们要对本文的几个核心概念,如“作家形象”、“形象传播”等做出合理的界定,以期达成基本的共识。

2.1.1“制造”②形象

一般对于公众人物来说,对其形象的重构几乎等同于对其评价的再度阐释,在这其中具备的可操作空间是相当丰富的。邓繁荣、钟帆明确指出形象学的起源:“形象学理论最早出现于法国的比较文学范畴,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它的研究范围也逐年扩大,开始向文化研究转向。”③据法国形象学家巴柔的研究,“形象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通过这一描述,制作了(或赞成了,宣传了)它的个人或群体,揭示出和说明了他们置身于其间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空间。”①由此可知,形象的生成是文化现实的反映,但并非现实的复制品,其中倾注的是建构者的特定立场、观点和态度,从而显现出某些共性特征。

老舍作为文化记忆的一部分,最为人熟知的身份就是作家。文学史家朗松在《文学史与社会学》中曾谈到,作家不是通过他本人诸如笛卡尔或卢梭其人,而是通过“笛卡尔”或“卢梭”而产生影响的;“笛卡尔”或“卢梭”是公众在读他们的书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塑造的。②这就表明,在公众想象中其实存在一个比作家本人更具象征意义的作家形象。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现象存在的作家形象,过去并未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它一向被视为文学的外部研究,处于附庸地位。国内最先将“作家形象学”作为一个学科分支概念进行讨论的是文化学者岑雪苇。他对作家形象下了一个较为合适的定义,“所谓作家形象,就是社会公众,包括专业研究者、读者、传记作者、传媒从业人员、政治家及其他有关人员,以作家某些个性特征为核心,通过对其思想方面的某些要素加以概括,而在公共话语空间建构起来的,具有独特精神面貌的定型化形象。”③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自然在一定观念的支配下建立起对作家的认识性、评价性印象,突出的是某一方面的因素,不同群体眼中的“老舍”自然就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在话语空间内共同建构起定型化的形象,显现出文化生态的多元局面。

2.2老舍形象建构的历程

老舍形象随着社会时代语境的变化被不断改写,在不同时期与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背景都有内在联系。在老舍研究者及其亲友的正向传承中,老舍形象在延续和更新中获得新的风貌;同时,在创作初期就被人批评其幽默笔法及特殊时期对他的声讨与批判中,老舍形象在背叛和消解中得以补充和丰富。但这两者,都极大地强化了老舍公共形象的塑造。

2.2.1幽默作家和爱国者形象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老舍刚开始他的创作生涯,处女作《老张的哲学》写成时,根本没有发表的勇气,老舍的好友许地山作为五四运动的先锋和《小说月报》的创刊编辑,彼时与老舍同在伦敦,鼓励他将完稿寄给《小说月报》的主编郑振铎。慧眼识珠的郑振铎在看过原稿后将其登载到了《小说月报》。据老舍好友罗常培《我与老舍》一文中说,老舍在第一部小说脱稿后,就寄给他和白涤洲看,他又将其转给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批评是“地方色彩颇浓厚,但技巧尚有可以商量的地方。”鲁迅只肯定了老舍创作的“地方色彩”,对其他地方不予置评,也可说是二人的不同文化立场所导致的结果。

《老张的哲学》发表后,很受读者欢迎,也鼓励了老舍写《赵子曰》的勇气,开辟了他成为职业作家的路子。从这时起,对老舍作品的批评探讨就已然开始,批评他的小说不过是用北京土话“耍贫嘴”和赞扬说这才是真正能深入民间的大众文学的声音共同存在。无论如何,老舍的处女作引起了读者注意,后又经鲁迅和朱自清①等名人的品题,更是在文艺界掀起了一番波澜。《老张的哲学》使老舍成了名,他接着就写第二部小说《赵子曰》,两部作品背景相似也是因为“一回吃出甜头,当然想再吃;所以这两本东西是同窝的一对小动物。”②由是观之,老舍创作初期的作品即让读者看到了他作品的通俗性和极富地方色彩的表现力。

3 媒介变革与“老舍”的两级传播 ......................... 17

3.1 老舍与大众传播的可能性 ....................... 17

3.1.1 老舍形象传播的基础条件 .......................... 18

3.1.2 老舍形象的独特性 ........................... 18

4 传播过程中“老舍”接受的四个维度 ............................ 27

4.1 历史维度的真实人物 ............................... 27

4.2 大众传播维度的平民作家 .................................. 29

5 大众传媒时代下老舍形象传播的显性事件 ..................... 36

5.1 跨媒介传播与老舍诞辰纪念活动 ........................... 36

5.1.1 老舍诞辰 120 周年热潮与媒体的关系 ................... 36

5.1.2 具有跨媒介传播特质的作家诞辰周年纪念报道 .................. 37

5大众传媒时代下老舍形象传播的显性事件

5.1跨媒介传播与老舍诞辰纪念活动

2019年是老舍诞辰120周年。以此为契机,媒体对老舍进行了大量报道。通过对老舍相关报道的主要脉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媒体意在突出老舍的大众知名度和文学地位。老舍的形象穿梭于杂志期刊、影视媒体、线上交流平台,共同构成了复杂的互文性和共振效应。

5.1.1老舍诞辰120周年热潮与媒体的关系

媒体在面对老舍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这一文化事件时,打破了原有的单一信息渠道,而是从多方位出发,以多层次视角来报道这场由各方合力打造的文学盛宴。纪念活动主要有出版方利用纸质媒介推出的文章或珍藏书籍、各大剧院围绕老舍作品的戏剧改编以及老舍纪录片等的出现。

在1999年的老舍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时,组织举办了“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00周年书画联谊会”,这类充满传统文人气息的纪念活动是与上世纪末的传媒发展水平相契合的产物。

而到了老舍诞辰120周年之际,中国邮政为纪念老舍特意于2019年2月3日老舍生日的当天发行了《老舍诞生120周年》纪念邮资明信片,这类具有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的衍生文创产品理所当然受到了更多人的欢迎。另外,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负责出版、改编自老舍同名小说《柳家大院》的《柳家大院连环画》进入市场售卖。由中国老舍研究会前任会长关纪新所著的新作《旗人老舍的文化解析》的扉页上同样注明了“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

当代文学论文参考

结语

可以说,作家形象的形成,依赖于作家、作品、读者以及媒体的相互作用,这个特征在大众传媒时代表现得尤为明显。作家的社会身份和生平,作品所折射的作家思想,媒介编辑、研究学者的评介、鉴赏,文学史编纂者对其的定位,对外翻译者的艺术加工,大众读者的阅读偏好,多元媒介对作家的宣传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建构起作家形象。

为何将老舍形象的传播与大众化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是笔者发觉大众与文学史标榜的文学家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和隔膜,部分读者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中学习阅读这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