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当代文学论文格式、当代文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论李娟散文的诗性

日期:2025年04月10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31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504071502583595 论文字数:29596 所属栏目:当代文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当代文学论文,本文便欲从诗性的角度入手,从生命存在的诗性以及书写的诗性等方面为切入点分析李娟散文所散发的诗性气质,以此揭示李娟散文的美学品格与独特价值。

一、诗性的时空营构

(一)诗性时间

尽管人们对于时间的关注度相对于空间而言有些微弱,但无可否认,同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是空间的存在一样,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也都是时间的存在。对于生命体而言,没有谁可以脱离时间、逃避时间,幽灵般的时间之流囊括一切,“它匆匆流逝、奔腾而去……就像是把一切都包含在内的大海的潮汐,而我们和整个世界就像是游浮在它上面的薄雾。” [1]李娟散文中的诗性呈现出来的多是生命存在意义上的诗性,而物质与生命、生活与世界无不宿命般的存在于时间之流中,因此,生命存在上的诗性首先应该表现在时间上。

关于时间,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中的人群所持的时间观念不尽相同,群体时间观念的形成与每个群体之中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而这种与群体生活紧密相关的时间观念对于个体而言也存在着影响,不同的时间观念塑造着存在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和生命形态,因此,时间问题的背后不仅显现着人们对于自身存在的思考,还表达着个体对于生命的独特感知。李娟常年生活于边疆地带遥远的阿勒泰地区,所接触的人群多是牧民、驻扎地带的农民等靠天吃饭的群体,他们的生产生活多是依赖于自然的周期循环,所遵循的时间也是一种依据天体循环、自然变换而形成的契合自然的时间观念。在这种时间观、生产方式的特殊性以及作家自身的心态等方面的影响下,在李娟笔下生活于阿勒泰地区的人们所依赖的时间并不是钟表上滴滴答答的齿轮所固定的时间,而是非精微的、散漫的,更侧重于心理体验的绵延时间。这种对时间的不同认知使李娟笔下的人物生存于宁静缓慢的节奏之中,他们依托着时令从事着生产活动,定期领取大地和汗水所带来的馈赠,他们不曾被时钟上的齿轮所限定,随心所欲地支配着个体时间,整个生存节奏是缓慢而富有诗意的。

当代文学论文怎么写

(二)诗性空间

任何人都需要空间,空间是生命存在最基础的物质前提,也是生命展开过程中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关于空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写道:“且一切对象绝无例外,皆在空间中表现。对象之形状、大小、及其相互关系皆在空间中规定。”[3]但空间绝不仅仅作为一个客观容器而存在,在人们以主观意识改变空间的同时空间也以其包含万物的存在形成一种力量反作用于空间中的生存者,可以说,在个体改造空间的同时,空间也影响着每个个体的日常生活与存在状态,塑造着每个个体的审美与精神世界。

表现在文学创作领域,最显著的例子则体现在创作者与地域的联系上。在《文学与人生》中茅盾写道:“环境和文学,关系非常密切,不是在某种环境之下的,必不能写出那种环境;在那种环境之下的,必不能跳出了那种环境,去描写别种来。” [4]就像极具浪漫主义的《楚辞》无法在以大漠孤烟为地域特色的大西北产生、具有英雄主义特色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也无法产生于烟雨朦胧的江南地带、安徒生只能产生于北欧丹麦、《红楼梦》也只能诞生于旧时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与空间地域有着剪不断的联系。李娟是一位生于新疆、扎根新疆的散文作家,对于李娟来说位于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就是她展开生命活动的空间,也是她作品依存的空间。刘亮程在《居住者的声音》这篇文章中写道:“我相信土地会像长出麦子和苞谷一样长出自己的言说者。”[1]被誉为“阿勒泰的精灵”的李娟就是阿勒泰的言说者,她写阿勒泰这片空间中自然的组成,写荒野中朝气蓬勃的花、森林雾霭中挺拔的树、写远处荒芜苍凉的旷野中一条若隐若现的小路,写这片空间中人们的生活,一年四季艰辛的转场、闲暇时间愉悦的乡村舞会、弹唱会前庄严肃穆的巴塔(祷辞)。在对阿勒泰这片地域中细微事物的书写中,李娟构建了一个充满生命性灵与地域特色的诗性空间,在这充满灵性与诗意的空间中,人们欣得其所、身心安宁。

二、诗性的生命意识

(一)敬畏自然的生命观

同是以书写新疆为著称的红柯曾言:“初到新疆,辽阔的荒野和雄奇的群山以万钧之势一下子压倒了我,我告诫自己:这里不是人张狂的地方。在这里,人是渺小的,而且能让你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助。”[1]在新疆,在荒凉的戈壁、辽阔的草原、绵延的群山等自然景观的视觉冲击下人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渺小,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以及人与万物都是大自然中的寄居者,在自然界之中是平等的存在的状况。李娟书写的新疆虽然与红柯相比少了些许壮阔、荒凉的气质,但他们对人在自然界中的渺小的感受是相似的。因此,李娟笔下的主体以及李娟自身在面对自然时并不是不可一世的狂傲态度,他们鄙夷在自然界中滥杀的行为,礼赞自然界中生命的非凡,细心呵护自然界中微小脆弱的生命,对自然万物保持一种敬畏的态度。而这种没有被社会意识、经济意识所遮蔽的超功利的生命观来源于纯正人性深处对生命的关怀,它促使人与万物的互动更加和谐,也使人与万物的互动更富有诗性。

1.礼赞生命

在蒙古语中阿勒泰意为金山,物产丰富,而且相较于干旱地区阿勒泰的水资源相对丰富。阿勒泰的北部是横跨中、蒙、俄的阿尔泰山,当来自北大西洋的西风吹拂过来时,雄伟的阿尔泰山留下了丰富的水汽,再加上额尔齐斯河、苏木达依列克河和克兰河等河流以及其他水资源的滋养下,阿勒泰地域内许多地方林木繁茂、牧草满野,成为了可供众多自然生物栖息的家园。李娟长期生活于阿勒泰的牧场之中,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毗邻而居,这些自然界各式各样的生灵不仅充盈了李娟在阿勒泰的生活,同时也成为李娟笔下写不尽的创作素材。正如作家丰子恺所说:“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2]当这些自然界的生物以各式各样的姿态闯入李娟的笔下时,作者总是对以发出由衷的欣赏与礼赞。

(二)孤独的生命体悟

作为生命个体,孤独是人们一生都要面对的课题,孤独作为一种复杂的情感状态,永恒地伴随着每个生命个体。同时,孤独在文学创作中也是经典母题。莫言有一篇文章名为《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源泉》,讲述幼时所经历的饥饿和孤独对其创作的影响。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七代人的故事和马孔多小镇的兴衰书写人类不可逃离的孤独命运,鲁迅的《孤独者》以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破灭写人在周遭世界中的孤独与绝望。孤独作为一种人类普遍所面对的精神困境为每一位敏感的作家所感知,李娟自然也在其中。在阿勒泰面对空旷大地的寂寥以及物质条件匮乏的折磨人更容易向内探索,而生活节奏的缓慢也为人们去探索生命中的幽微之处提供了条件。在李娟对生活于阿勒泰的生命主体的书写中,寂寥大地上的渺小感与孤独感时刻伴随着人们,人们经历着孤独、品味着孤独。但在李娟笔下孤独感所带来的不仅仅只是落寞,其中还有超越孤独后所带来的生命有所归属的达观与宁静。

1.孤独的体验

沈从文先生曾写道:“美丽总是愁人的。”[4] 很多读者都为李娟笔下明亮的底色着迷,但仔细斟酌不难发现,李娟明亮、愉悦的文字下面深深地埋藏的还有哀愁。而李娟散文中的这种哀愁的情愫与个体生命的孤独感密不可分,从外在因素看,在北疆辽阔的土地上,人虽与万物一同存在,但长期的寂寥使人难免产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微小无助感;从内在因素来看,在本体论上人本身就是孤独的存在。因此在李娟的散文创作中,人无论是作为个体存在,还是作为群体出现,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难以排解的孤独感。

三、诗性的书写策略 ............................. 33

(一)诗性的人物塑造 ...................... 33

1.“漫游者”——李娟 ................................. 33

2.“大地上的穿梭者”——哈萨克人 .......................... 35

语 ............................ 47

三、诗性的书写策略

(一)诗性的人物塑造

人物是叙事的基本要素之一,“叙事学认为只有‘人物’参与的事件才构成‘叙述’”[1]。李娟的散文创作常常围绕着身边的人人事事,因此,在谈及李娟散文时,人物是绕不开的话题。在通常意义上,主体和客体是用来描述人的活动的一对范畴,“所谓主体是指动作的发动者,而客体则是人的活动指向的对象。”[2]因此,在提到“主体”时所指涉的是人作为主体。李娟的散文创作多是围绕着真真切切的生活,在阅读李娟的作品时读者常常会觉得作品中的人物是真实地存在的,而不是人为的创作的,这些人物身上具有人的主体性。“诗性主体”则更偏向于美学上的概念,“诗性主体”更多的是指具有审美性的人,有学者提出“在后现代语境,迫切需要重建诗性主体,抗衡消费社会的感性诱惑和技术工具的压抑以及摆脱知识和权利的宰制,由此达到相对理想的精神生存状态。”[3]也就是说在后现代语境中“诗性主体”的提出就本质而言间接回答了人应当如何生存、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人们常说诗意的栖居、塑造诗意的家园,而“现实生活世界的中心是人,生活着的人,诗意化的世界,本质上应是诗意化的人;人的诗意化,世界才能最终审美化。”[4]在谈及“非虚构”文学时,李娟也常被列入其间,但当真正阅读李娟的作品时会发现李娟的散文是有选择性的,李娟笔下的人物大多保有未被社会规则所驯化的灵气,他们爽朗、童真、充满活力,他们的存在诠释了什么是“诗意化的人”,什么是“人的诗意化”。因此在此选择“我”、牧民和“妈妈”作为出现频率较高的诗性主体进行分析,透过这些人物分析李娟所要诉说的人在大地上诗意的生存的声音。

当代文学论文参考


结语

有研究者在谈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时说道:“20世纪的中国文学,使命感过于沉重,在文学中充斥了太多的非文学说教,人们很少体验到轻松、闲逸、天真、烂漫、温馨、热忱、自如、洒脱等正常的人性情怀,以至于人们从文学中得到的已非快感而是痛感。”[1]中华民族是一个早熟的民族,而且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