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当代文学论文格式、当代文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津子围小说创作论

日期:2022年01月18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537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201061042339020 论文字数:35256 所属栏目:当代文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相关标签:当代文学论文

本文是一篇当代文学论文,笔者认为津子围作为当代作家中独具特色且创作颇丰的一位作家,现阶段文学界对其关注和研究仍不充分。津子围的小说致力于对普通小人物在历史或现实中遭遇的生活困境或精神困境进行描述与思考,展现了东北文化、60 年代生人、知识分子群体等不同面向的现代性焦虑与危机,对于丰富当代小说精神世界具有借鉴意义。同时,津子围也是一个成熟的作家,他的叙事技巧圆熟,故事起承转合高潮迭起、悬念丛生,并在先锋与现实主义的杂糅中开掘小说意蕴。


1 津子围小说的创作背景


1.1 “60 后”作家的童年和成长后的环境

津子围是一个东北“60 后”作家。地域文化在津子围的小说世界中,是若隐若现却也时刻在场的。东北文化被津子围内化为小说细节,通过东北人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文化心理、方言口语等,使小说无比贴近真实生活。东北的历史也是津子围挖掘的写作资源,《裂纹虎牙》《在河面上行走》《一县三长》等小说的故事背景,就发生在抗日时期的东北。除了历史,津子围也将亲身经历的东北童年回忆,融入到了自传体小说《童年书》中。

童年记忆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对于作家而言,也是珍贵的写作资源。狄更斯、托尔斯泰、高尔基、莫言、苏童……无数作家都曾言说或将童年经验直接融入作品中。如童庆炳所言,“童年经验作为先在意向结构对创作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一般地说,作家面对生活时的感知方式、情感态度、想象能力、审美倾向和艺术追求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他的先在意向结构。对作家而言,所谓先在意向结构,就是他创作前的意向性准备,也可理解为他写作的心理定势。”

对于和津子围一样的“60 后”作家来说,“文革”的革命意识形态,成为整个童年记忆不可磨灭的烙印。革命意识形态这套价值体系以“公”为核心,崇尚“大公无私”,因而必须去除一切“私”的罪,私心、私利、私欲、私有财产甚至人的身体。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下,人被期望塑造成扁平的符号。然而人的天性无疑是复杂的,人性的复杂注定无法适配革命意识形态的要求。所以,“60 后”作家的童年,就是面对这样一个断裂的、破碎的“废墟”世界,从这个起点出发,他们未来成为怀疑主义者也有所依据,比如先锋作家们激烈地反叛传统叙事规范,比如新生代作家们关注个人欲望,面向内心世界。津子围在小说《长大一相逢》中,是这样描述60 年代的:“那个年代好像一块灰突突的角铁,中间被电焊切割开来,我们就是那个切割年代的火花。”①这种切割、断裂、割裂的感觉,是一代人的创伤性童年回忆,日后也成为津子围这一代作家们,在回望历史时苦涩无奈的隐痛。


1.2 社会转型期的敏感捕捉与艺术执着

任何时候,个人的命运都与时代紧紧相连。大部分人 20 多岁和 30 多岁的经历,会影响未来一生的人生道路。津子围的青少年时期,恰逢中国翻天覆地、变幻莫测的八九十年代。80

 年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一个堪比“五四”的新启蒙时代,一个在废墟上重建价值理想的时代。人们从桎梏和单一中解放出来,迫不及待地投身到思想启蒙的“大”问题上,集体与个人、专制与自由、保守与开放、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众声喧哗,众神狂欢。80 年代,是理想主义者的黄金时代。

80 年代也是一个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变革的时代,一个摆脱物质贫困、挣脱精神贫瘠的转折时期,人们终于开始睁开双眼、填饱肚子。在此意义上看,80 年代的开端应该在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变革——改革开放以此作为起点。1979 年,计划经济模式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松动,改革逐步进行,直到 1989 年十三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政策,“市场化”在中国终于正式拉开帷幕。1992 年的春天,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改革开放的历史新阶段由此开启。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 1978 年到 1992 年,中国经济在 14 年间经历无数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终于走向市场化道路。

很多人用“理想主义”来概括 80 年代,那么 90 年代相对应的则是“市场化”。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变革,伴随着市场化深入发展的过程。如果说 80 年代是预热准备期,那么 90 年代就真正进入到了迅猛发展期。市场经济掀起一波又一波商业化浪潮,外资涌入、知识分子下海、股民狂热、大众传媒兴起、互联网登场……市场统治一切,物质利益至上,80 年代的“国家意识”“政治意识”让位于“个人意识”“平民意识”,以人的主体性为信仰的理想化时代一去不返,金钱的力量才是 90年代人们的普遍追求。市场经济,改变了中国长期固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秩序、文化语境等各个方面。


2 津子围小说的故事主题与人物形象


2.1 东北往事与农村百姓

地域文化对作家的影响早已成为文学研究的共识之一。东北文化孕育东北文学,以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等人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使东北文学第一次进入文学研究范围;新中国成立后,《林海雪原》等以东北为题材的作品颇具影响;新时期初,张抗抗、梁晓声等北大荒知青作家将原乡文化融入东北文学;新世纪以来,迟子建、金仁顺、孙惠芬等中年作家和被称为“铁西三剑客”的 80 后作家班宇、郑执、双雪涛,将东北文化记忆留存于作品之中。

津子围出生在黑龙江,他的童年记忆也都是东北,《童年书》就是一部回望童年的个人记忆之书。这段记忆也是一代中国人的隐痛,因此也构成当代中国的历史记忆。有一些小说的故事背景也发生在黑龙江边境,写农村普通百姓在历史宏大背景下的小日子。这些小说的一大意义在于,使东北历史中的无名氏变得生动,普通小人物如何被历史之变而波及,他们的生死喜悲被挖掘出来。

“旧事题材”这一概念是在林喦与津子围对话时被提出来的,“我愿意用旧事题材这个词汇来规范一些表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到一九四九年以前的这一段历史的故事的文学作品。”①津子围旧事题材小说的故事主要发生在 20 世纪 20 到 40年代的东北,作为时代背景的历史事件,和作为地理场域的东北大地,成为人物命运多舛和苦难遭遇的大背景。不过,津子围小说最看重的还是人,人在各个历史时期,在城市或乡村,男性或女性,他们人性深处的力量。东北文化在津子围的旧事题材小说中,并没有时刻突出和在场,而是以隐性的“幽灵”身份位于小说的背后,作为一个大的文化背景呈现出来。那些发生在东北的往事,或许是津子围写作的原初记忆,也是他的文化之根。


2.2 生活困境与普通小人物

如果说东北往事是津子围对历史的追忆,那么现实生活则是他对当下的记录。进入新世纪后,津子围的注意力从历史旧事转移到了现实生活困境上。

“困境”在词典里的解释是“困难的处境”,这无疑是每个人都曾遭遇或正在经历着的一种境遇。生与死、爱与无爱、幸福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富有与贫穷、健康与疾病……人生的困境数不胜数。作为人本主义思潮的一种,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它关注人的困境,关注人在困境时的行动,进而思考人存在本身的荒诞性。正如加缪在《局外人》《西西弗神话》等作品中,探寻人类荒诞的生存困境,这是哲学意义上最本真的思考。

如果把目光从哲学下移到现实世界,天灾人祸、战争暴力,或者贫病孤苦、精神异常等重大的生存困境,也是无数文学作品的故事主线,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卡夫卡的《变形记》、余华的《活着》,战争、暴力、灾难等绝境能把人性推到极致,因此能在陌生化中上升到哲学高度。但如果再把目光下移至日常生活,中国在 90 年代乃至新世纪以来出现了新写实文学、底层文学、打工文学等文学潮流,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文学作家关注对象的转向,于是那些普通人平凡甚至琐碎的日常生活中的困境,终于被看见、被呈现、被记住。

津子围是一个擅长捕捉生活细节,并将生活经验转化到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家。由于他的工作和生活经验大部分都在城市,因而他的城市题材小说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他始终关注“人”,关注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并在其中赋予故事性。在他的故事世界中,困境与欲望有关,与身份有关,与信仰有关,或是物质上的,或是精神上的。

当代文学论文参考


3 津子围小说的叙事模式......................... 33

3.1 情节结构:设置悬念冲突与开放性结局............................. 33

3.1.1 以陌生化造成悬念冲突.................................. 33

3.1.2 以意外反转呈现开放性结局............................ 36

4 津子围小说创作的理性思考...................................... 48

4.1 文学浪潮间的变与不变.................................. 48

4.2 讲故事的智者姿态与现代内核................................... 49

4.3 身处文学高原的温情过剩与重复书写.......................... 50

结语....................................... 55


4 津子围小说创作的理性思考


4.1 文学浪潮间的变与不变

90 年代以来,文学与市场的关系日益密切,纯文学与商业文学之间的界限似乎愈发模糊。市场的商业价值与文学性的纯粹,仿佛天平的两端摇摆起伏,作家们则徘徊于其间。有人因坚守纯文学阵地而背对市场,有人则投入市场的怀抱,面向读者或资本。当然,游走在天平两端之间的作家也不在少数,津子围正是如此。

纵观津子围 40 年来发表的作品,不难发现个人经历、时代背景和文学思潮对其影响颇深,他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思想亦随之转变。在创作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