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当代文学论文,笔者认为当下的中国发展正高奏凯歌,越来越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国家间交流和世界事务,“一带一路”建设正蓬勃展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掀开了新的篇章,1980年代域外游记的研究依然对今天的中国有所启迪。
1 异域与本土:1980 年代域外游记生成的文化语境
1.1 改革春潮:异域文化想象的泛滥
正如西方各国一直以来都在建构着他们想象中的中国形象,中国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更新着对于世界的印象,我们老生常谈的“英国人绅士、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都是人为建构出来的。诚如萨义德所言:“每一个时代和社会都重新创造自己的他者。因此,自我身份或‘他者’身份绝非静止的东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为建构的历史、社会、学术和政治过程,就像一场牵涉到多种不同个体和机构的竞赛。”①中国人从没止息过对于世界的想象,这种异域想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识主体智识的更新而动态变化的。新时期之前,中国人对于世界的想象大多是通过新闻、文学、电影等媒介的传播,这一世界的形象往往是文学虚构化或意识形态化的,人们对于世界的本真面貌的探索欲望日益强烈。
改革开放后译制片的复苏在视觉影像上建构着中国人的异域文化想象。据统计,1978-1992 年间引入中国并公开播映的译制片约有 500 余部,大概占中国所有播映影片的 11%,这些译制影片来自于 60 多个国家。②一方面,译制片在丰富人民的娱乐生活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满足了民众的审美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译制片的出现也迎合了中国人对于世界的异域想象。2004 年,莫言曾在北海道大学同日本学生交流时谈及 80 年代初日本电影《追捕》和《狐狸的故事》对其的深刻影响,“事过近三十年,甚至有些台词还记得的……我们通过电影知道了北海道的原野,也知道了北海道的深山老林。我想,中国青年人对北海道的向往是跟崇拜中野良子紧密相连的”。③莫言不止一次谈到译制片对他的影响,在那个年代正是译制片使以莫言为代表的新时期作家受到域外文化的深深浸润,形成了对于世界的异域想象。这种朦胧想象引导新时期的知识分子乃至普罗大众产生了更为蓬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1.2 放眼世界:作家文化视野的拓展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文化思想界对异域文化想象的泛滥使得作家们迫切地希望对国外的文化生活和思想观念进行切身地具体地感知。当作家们真正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在羡慕与惊奇的同时,异域文化想象与切身的文化感受之间的差距、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他者视野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冲突,使得作家们在更加广阔的文化视野中通过域外游记行旅书写来记录行旅体验和文化反思。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启蒙中,知识分子对国外思想文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国门大开使得作家们有机会亲身感受国外的文化生活和思想状态。作家文化视野的拓展不仅是行旅之中的所见所闻,更是所思所感。中国要取得更大的发展成绩就必须更多地与世界各国交流和接触,与异邦达成更广泛与更深入的理解。这种相互了解的美好目标成了出访作家们肩负的责任。他们都具有广博的学识和高远的目光,并想把这种直观体验与感受传达出去,向国人描述各国发展态势和奇闻异见的欲望在他们胸中汹涌翻滚。张洁在《在那绿草地》中曾说过:“我们毕竟不是‘观光客’,我们是来了解美国的,我们有责任向千千万万的同胞们传达我们对美国的认识。”①蒋子龙也说过:“我看了很多,听了很多,也断断续续地想了很多,但还没有来得及认真地消化和总结,回国后该怎样向同志们介绍自己的感受呢?”②可见,这些作家都把向同胞们讲述自己的海外见闻当作一份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他们的一些游记也确实是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创作的。在创作中,他们忠实地记录自己行程中的见闻与经历,并不乏自己的主观感受,以期对国人有所启发。介绍新知是 80 年代域外游记的主要内容之一。看到外国先进的技术与器物就不吝赞美,希望中国也能借鉴采纳,看到消极萎顿的现象和事物就庆幸中国没有并未雨绸缪,这是 80 年代出访作家的普遍心态。
2 自我与他者:冲突的文化观念与行旅书写的主题内容
2.1 羡慕与疏离:两级冲突的都市文化
中国域外游记中的都市书写可以追溯到晚清,出访西欧各国的晚清使臣们初入现代大都市,见识了与“天朝”迥然不同的差别。他们将自己或感新奇、或感震惊的体验都诉诸笔端,成为珍贵的史料。将 80 年代域外游记与前者相比,无论创作者的身份特征还是知识结构、主体心态都大不一样,导致了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而足。所描写的都市本身也因为百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而面貌一新。种种因素叠加和交织使得 80 年代域外游记的都市书写呈现出富有时代特色的个性。相较于晚清,80 年代出访作家对于西方现代都市的认识摆脱了将物质和精神二分的评价方式,他们大多能以更客观的心态去看待别国的实际情况,看到他者的长处不吝溢美之词。本节将对 80 年代众多域外游记的都市书写内容进行整体观照和梳理,探求作者们对于喧嚣都市的复杂态度以及都市体验对作家们产生的影响和改变,廓清作家们在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中的价值选择。
80 年代出访的作家在异国都市的行旅体验是丰富多彩的,在面对汹涌而来的都市文化时他们的感受也是颇为复杂。他们一方面对于西方社会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先进的科学技术表示出了认可与羡慕,同时又对现代都市中的价值失序、信仰崩塌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问题表现出了强烈的疏离和排拒情绪。因此,对于都市文化的书写呈现出复杂且矛盾的面貌。
尽管作家们的域外之旅更多地表现出的是一种矜持的姿态,但是当他们见到西方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还是难掩羡慕情绪。都市中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使 80年代出访作家感到艳羡,便捷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深觉认同。在域外行旅中,作家们对眼前的视觉奇观多有认可,由此引发的便是对处于落后地位的中国的深深优思和无限憧憬,一种对西方都市的羡慕心态不言自明。
2.2 共情与认同:田园牧歌的乡土文化
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乡土性决定了农民阶级在中国历史上所占据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决定了对农业和农民的执着追寻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一直书写的母题。自鲁迅以来,中国作家们从未停止过对于农业生产的集中表现和农民命运的深情关注,并诞生了诸多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人物形象身上承载的国民性格也一度成为文学批评的热点话题。可以说,中国作家有着对于乡土的天生敏感,80 年代域外游记的创作者们也概莫能外。他们中有一些本来就是以写农民及农村生活而扬名于文坛,比如丁玲、李准、高晓声等。在见识到了异域都市的繁华富庶、光怪陆离后,他们对中国之外的农民生活是何模样同样抱有很大兴趣。他们深入到异国他乡的乡村,了解到迥异于中国的农民生活场面,书写了特异的农村生活体验。外国乡村生活的体验给了他们新感受、新思考,这些均能在 80 年代域外游记里一窥得见。
作家们对于现代都市的感受大多是惊奇、刺激、乃至嫌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对于异国乡村的田园气息的描写。土地带给他们一种稳固的安全感,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了城市的喧嚣之后得以返璞归真、身心畅适。虽身处异国他乡,但土地的气息依然使他们感到莫名的亲切,更能产生共情。
异域乡土文化的展现有赖于农民形象的着意刻画。接待他们的农民使他们感到如此的熟悉,依稀看到了同胞的影子,李准在《山林深处人家》中感叹道:“农民还是农民,不管中国农民还是美国农民,都是在大地上干活,所以他们有很多共同之处。”①这种亲切感源于李准一直以来对农民和土地的关注。与都市体验的百感交集不同,作家们在国外的农村生活体验大体是很愉快的。如果说城市代表着现代,那农村则象征着传统,虽然这已经是现代化了的传统,但依然让作家们感到全然的舒适。他们的笔下,乡村往往是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似的存在,乡村生活带给他们的也常是返璞归真似的体验。“我和冯牧同志在密林里走着,时而披荆,时而掀棘,林中静得连露水滚落在地上好象也能听得见……我要有这样条件,我也来这里住而不住大城市!”②“我们有的拿着玉米啃,有的拿着鸡腿吃,或坐或卧,有说有笑。这情景很象唐人孟浩然的诗里写的。”
3 异质文化空间:行旅书写中的文化表征...............................27
3.1 娱乐空间:喧嚣刺激的直接遭逢与审慎批判.............................27
3.1.1 红灯区:聚合着都市的“疯狂淫欲”.........................28
3.1.2 赌场:现代都市“非生理性溃疡”............................28
4 80 年代域外游记行旅书写的审美特质.................................35
4.1 异国阡陌的行吟:诗性之游,诗化语言...........................35
4.2 精于思辨的行旅:情景事理,融为一体...........................37
4.3 古今交错的异域时空:历史掌故,旁征博引...............................39
5 文化反思:行旅书写的文化价值与精神指向......................................42
5.1 异域寻根:国民性格再发现........................................42
5.2 战争反思:人类理性与世界和平的诉求..........................45
5.3 世界之中国:“感时忧国”的国族意识...................................47
5 文化反思:行旅书写的文化价值与精神指向
5.1 异域寻根:国民性格再发现
发轫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文化寻根”曾在文学领域产生过提纲掣领的影响和作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