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当代文学论文格式、当代文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1980年代域外游记的行旅书写探讨

日期:2021年12月21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503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12031423227984 论文字数:33563 所属栏目:当代文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相关标签:当代文学论文
知识分子的言说体系里,它暗合了鲜明的意识形态诉求。在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之后,眼界的拓宽使知识分子们愈加感喟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焦虑成为他们的普遍心态。所谓的“文化寻根”,即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比照中进行中国文化的重构与启蒙,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提供新的思想资源和内驱动力。80 年代的“文化寻根”以寻根文学为重要表征,涌现了一批具有思想深度的作品,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的《小鲍庄》、阿城的《棋王》等皆以各自独特的艺术创造深挖了中国传统文化里“劣根”与“优根”,展现这些国人骨子里的民族性格在当代社会的境遇。说到底,“文化寻根”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苦苦踏寻、对“国民性”的严厉审视、对“现代化”中国的强烈希冀为文本呈现,企图为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除去沉疴和痼疾,在文化传统中发掘不竭的精神动力。

所谓的“文化寻根”本来就是一次将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两相比较的实验,在比照之中挖掘和反思民族传统,而且“寻根文学”也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文化寻根”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放在世界文化的坐标系上进行定位和比较。因此,当作家们走向世界,亲临世界文化的参照系,切身地体会与中国传统文化迥异的域外文化时,产生省悟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挖掘传统意识的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80 年代的行旅者们也经常在游记中提到“寻根”一词。从表面上看,提倡重视传统的“文化寻根”与 80年代浩浩汤汤的反传统、向西方学习的大潮背道而驰,但它“向后看”的目的正是对于民族传统的现代重塑,以期与“现代化”的话语体系达成和谐。80 年代的域外行旅者们在亲身经历了现代性的冒险之后,常常会萌生“寻根”的思想。

当代文学论文怎么写


结语

1980 年代出访作家们以多维向度的行旅书写为再度启程的中国呈现了一个复杂多姿的世界形象,满足了彼时国人日益膨胀的异域想象,从文学角度为重新认识世界开辟了一条路径。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域外游记的书写内容主要指向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异国风光和文化奇观的考察,由此产生了或是赞叹,或是排拒的复杂心理;二是表达 80 年代知识分子在异域与本土的比较视角中生发的国族优思和未来憧憬。目之所遇的是西方,心之所系的是祖国,出访作家们在域外行旅中渐进地调整着自己的思想观念,修正着既有的认知,对于中国与世界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文学场域内产生过一定反响。

1980 年代域外游记在行旅书写的主题上得到了拓展,不再局囿于光怪陆离的都市文化书写,乡土文化、移民文化等主题也得以凸显,开拓了域外游记书写的新局面。这些域外文化的体验使出访作家们增进了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做出了更多的期待。物理空间的转换,异质文化的缠绕,使得作家们的行旅书写具有多面的影像,不仅包含了赌场、迪士尼这种张扬刺激的娱乐空间,也囊括了超级市场、城市绿地等舒适便捷的日常生活空间。异质文化空间的体验使得他们得以审视他者、反观自身,充分展现了作家主体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心理印记。他们开阔了眼光,对自身文明进行反思,悟觉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意识到了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从而强化了对本国现实的认同,体现了 80 年代知识分子的普遍文化心态,为我们留下了难得的史料。

当下的中国发展正高奏凯歌,越来越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国家间交流和世界事务,“一带一路”建设正蓬勃展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掀开了新的篇章,1980年代域外游记的研究依然对今天的中国有所启迪。首先,面对汹涌而来的域外文化应该采取审慎的心态,一味的接受和盲目的排斥都是不可取的,而应该在坚持本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前提下,合理借鉴世界文化中的有益部分,守正创新。其次,1980 年代域外游记的异国形象建构,对于如何向世界传达一个更加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依然有借鉴意义。各国之间民族历史的、意识形态的差异极易产生隔膜与不解,而中国要做到的不仅是发展自己,还应该将中国的发展成果呈示于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卓然的创造力和中华文化强大的向心力。让人感到欣喜的是,中国在这条坦途上正越走越稳健,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见证着中华文明在神州大地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