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秉承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品评方式............................ 47
5.1.1 保持中国古代文论的审美偏好........................................ 47
5.1.2 凸显中国古典诗学批评的特征...................................... 50
5 文学批评方法糅合融通
5.1 秉承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品评方式
5.1.1 保持中国古代文论的审美偏好
审美偏好是理解审美特殊性和复杂性的一个重要维度,它是审美文化在心理机制上呈现出的聚合性和倾向性。中国的文学批评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在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孕育之下,在中国古代文论的滋养下,主要生成于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礼乐文化之中。它注重文学的社会功用,强调文学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作家人品与作品的统一,喜好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同时还受着以道家学派为代表的其他学派影响,认为言有尽而意无穷,追求文艺作品的言外之意,象外之境,这在很大程度上与陕西文学批评的批评观念和审美取向达成一致,尽管近现代以来陕西同全国的文学批评一样深受西方文明的冲击,但仍然能从陕西文学批评家的观点中见出中国古代文论影响的深刻烙印。
首先,陕西文学批评素来秉承着一个传统——“文以载道”。这里的“道”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又包含政治、人伦、自然等多重内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了道、圣、文三者的关系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①,揭示了圣人之文具备重要的教化作用,后来发展演化为关注文本承载的文学之外的社会意义。笔者在本文的第二章第一节“注重文学的社会价值”中,从批评家重视文学于历史文化中观照当代社会、重视文学对读者精神的净化作用两个方面,论述了新世纪陕西文学批评注重文学社会价值的表现,归结而言,这既是因为陕西文学批评根植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陕西,受天然的地缘影响,从古至今受“文以载道”思想的熏陶,又离不开批评家们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屈雅君认为:“‘文以载道’通过马克思主义顺理成章地进入了现代中国。它将马克思的经济视角,阶级眼光,历史观和意识形态理论进了自己的系统。”②可见,马克思社会历史的批评与中国古代文以载道的思想有着天然的衔接,她从三个方面谈到“文以载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紧密联系:一是治学态度上的“宗经”;二是方法论上常常以“中庸”来理解“辩证”;三是在文学中重“道”轻“文”。这三点都在陕西文学批评中有不同程度地体现,表现出其与中国古代文论一致的审美取向。
6 结语
新世纪走过 20 年,昔日成果丰硕的李星、肖云儒、畅广元、王仲生、屈雅君、韩鲁华等批评家如今依旧笔耕不辍,带领着陕西文学批评队伍向前迈进,赵学勇、李继凯、邢小利、段建军、赵德利、周燕芬等批评家毫无疑问成为如今陕西文学批评的中坚力量,而以贺智利、韩蕊、孙新锋、刘宁、梁颖、李春燕、杨辉、樊娟为代表的学者也正拓展着自己的研究领域。诸位批评家赓续传承直接影响了新世纪陕西文学批评的审美取向,使它必然是在上一历史阶段(1977-2000)的基础上,保有陕西文学批评素有的传统,更可贵的是又赋予了其新的内涵。
与上一历史阶段(1977-2000)相较而言,新世纪陕西文学批评在这 20 年间不断扩大批评视域,对陕西文学的认识和评价呈现出更整体、更全面宏阔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他们突破了旧有的观念,对于人主体上的审美与自由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正视以前避而不谈的人的肉身体验和作品中的欲望书写,不仅重视作家建构个体精神而且意识到批评家作为创作主体,他们的主体审美意识和创造性同样需要强化,这对批评家保持批评的独立性有着重要作用。另外,随着当今社会物质经济发展的迅猛态势,筑牢文化根基就显得至关重要,陕西文学批评在当下实践中既拓展应用西方批评方法又凸显了中国古代诗学批评的影响,谋求着西方文论思想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创生新的活力。
然而,我们还是可以明显看出新世纪陕西文学批评存在的一些短板。踏实稳重的批评风格使批评家们不激进盲从,但也使他们的批评显得保守温和,少了一针见血、先声夺人的力度,难以跳出陕西进而在全国范围内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在这样一个多种文化持续震荡和融合的时代,陕西作为一个文化大省,陕西文学批评有必要更深入地挖掘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价值。我们有信心并且期待着陕西文学批评以务实踏实的作风砥砺前行,蓄势而发,展开下一轮探索。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