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语
《洼地上的“战役”》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受到了大规模的批判,也未受到客观的评价。作者路翎也因复杂的历史原因沉寂了二十余年。这篇作品甚至一直很难被研究者纳入研究的体系中,因为它生长的土壤和形式极为特殊,寻找它所在的谱系变得尤为困难。笔者试图在资料的梳理中重新还原当时的争议现场,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争议,并找出形成这种批评现象症候的深层次的原因,重新审视作品本身,对于作品的“误读”和“新解”的挖掘,并与文本之外的世界做对话。从而能从这个“旧”文本中挖掘到“新”的意义——未局限于中国战争题材的框架中,有自身的表达情感的独特性,也放置于国际主义视野中对战争本身的反思,是不可多得的“非战争”表现的战争小说。
从研究本篇小说看去,表面上说我们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围绕着一篇小说来展开,但从一个小的切口又发现了大的世界。从围绕作品本身的争鸣看去,在这篇小说之前以及之后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存在着复杂和微妙的逻辑关系。这也让我们得以发现,一个事件的全貌本身就是难以被完全呈现的,一个文本的解读也是要放置于不同的时代背景、立场和角度来做出区分。我们站在制高点上,能尽可能地还原和理清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态度上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客观和公正,不能在这之前就在心中埋下某种预设,但也不能缺失温度。不论是在描绘《洼地上的“战役”》这篇小说的背后,还是本身的文本时,我们寻求的都是一种客观和平衡,本着不偏袒和不同情的角度展开。面对胡风和路翎的问题上,我们已有大量论者试图拨开云雾,但从挖掘历史真相的角度出发,来指向历史真相,总是少一些“生命力”。但本文力图达到的效果是从文本出发再回到文本本身,在这个过程中,把其所处的土壤尽可能呈现出来,最后达到既有“田地”,又有“瓜果”的效果,指向一个与小说背后原因有关但又不直接相关的主题。最终,还是落到实处,将《洼地上的“战役”》放置于战争小说的谱系,同一般的的争议小说区分开来,既体现出其普遍性,又描绘出其特殊性。此为笔者的终极目的,也重新给予了小说新的定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