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当代文学论文格式、当代文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路翎当代文学《洼地上的“战役”》批评研究

日期:2020年09月25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906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009122309479729 论文字数:43223 所属栏目:当代文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的个人意识的萌芽。这种个人意识的觉醒是作者极其隐蔽的书写,但是通过对“他者”的观照中,这种“自我”初具雏形,尽管在政治升华的修饰下,这种“自我”意识最终服从了国家和集体,但这种意识的显现还是极为珍贵的。克尔克·丹顿(Kirk A. Denton)在研究左翼作家路翎的作品时,指出有两种话语可以概括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追求,那就是:“浪漫的个人主义和革命的集体主义”。①被这两种互为矛盾的话语所缠绕,在这种冲突中努力平衡着的作品是极富张力的。路翎极力地反驳到:“没有社会内容的爱情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成为创作的题材。”②也就是说,在这种爱情中是含有社会内容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个人私情,而一旦掺杂了社会内容的爱情,就不能叫做爱情了。这是一种不纯粹的感情,从作者角度来看,路翎的本意是在他的调和下,爱情并不是他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这种爱情中是包含有家国情、战友情、中韩人民之间的友情的,而正当这种美好情感萌芽的时候,正是由于战争的残酷,才将这一切都化为泡影。这其中的个人主义其实是路翎自身都没有意识到,但在人物的心理呈现上,已经有些懵懵懂懂的“觉醒”意识,或者说是一种“反思”意识。

................................


结语

《洼地上的“战役”》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受到了大规模的批判,也未受到客观的评价。作者路翎也因复杂的历史原因沉寂了二十余年。这篇作品甚至一直很难被研究者纳入研究的体系中,因为它生长的土壤和形式极为特殊,寻找它所在的谱系变得尤为困难。笔者试图在资料的梳理中重新还原当时的争议现场,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争议,并找出形成这种批评现象症候的深层次的原因,重新审视作品本身,对于作品的“误读”和“新解”的挖掘,并与文本之外的世界做对话。从而能从这个“旧”文本中挖掘到“新”的意义——未局限于中国战争题材的框架中,有自身的表达情感的独特性,也放置于国际主义视野中对战争本身的反思,是不可多得的“非战争”表现的战争小说。

从研究本篇小说看去,表面上说我们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围绕着一篇小说来展开,但从一个小的切口又发现了大的世界。从围绕作品本身的争鸣看去,在这篇小说之前以及之后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存在着复杂和微妙的逻辑关系。这也让我们得以发现,一个事件的全貌本身就是难以被完全呈现的,一个文本的解读也是要放置于不同的时代背景、立场和角度来做出区分。我们站在制高点上,能尽可能地还原和理清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态度上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客观和公正,不能在这之前就在心中埋下某种预设,但也不能缺失温度。不论是在描绘《洼地上的“战役”》这篇小说的背后,还是本身的文本时,我们寻求的都是一种客观和平衡,本着不偏袒和不同情的角度展开。面对胡风和路翎的问题上,我们已有大量论者试图拨开云雾,但从挖掘历史真相的角度出发,来指向历史真相,总是少一些“生命力”。但本文力图达到的效果是从文本出发再回到文本本身,在这个过程中,把其所处的土壤尽可能呈现出来,最后达到既有“田地”,又有“瓜果”的效果,指向一个与小说背后原因有关但又不直接相关的主题。最终,还是落到实处,将《洼地上的“战役”》放置于战争小说的谱系,同一般的的争议小说区分开来,既体现出其普遍性,又描绘出其特殊性。此为笔者的终极目的,也重新给予了小说新的定位。

参考文献(略)